日知录(清)顾炎武-●卷三十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知录(清)顾炎武-●卷三十二
○而《孟子》:“望道而未之见。
”集注:“‘而’读为‘如’,古字通用。
”朱子答门人,引《诗》:“垂带而厉”,《春秋》:“星陨如雨”为证。
今考之,又得二十余事。
《易》:“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虞翻解:“而,如也。
”《书·顾命》:“其能而乱四方。
”传释为“如”。
《孟子》:“九一而助。
”赵岐解:“而,如也。
”
《左传·隐七年》:“歃如忘。
”服虔曰:“如,而也。
”《僖二十六年》:“室如悬罄。
”注:“如,而也,”《昭四年》:“牛谓叔孙,见仲而何?”注:“而何,如何。
”《史记·贾生传》:“化变而嬗。
”韦昭曰:“而,如也,如蝉之蜕化也。
”《战国策》:“威王不应而此者三。
”《韩非子》:“嗣公知之,故而驾鹿。
”《吕氏春秋》:“静郭君炫而曰:不可。
”又曰:“而固贤者也,用之未晚也。
”《荀子》:“〈黑黽〉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
”
《说苑》:“越诸发曰: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又曰:“而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新序》引邹阳书:“白头而新,倾盖而故。
”後汉《督邮斑碑》:“柔远而迩。
”皆当作“如”。
《战国策》:“昭奚恤曰:请而不得,有说色,非故如何也?’疵曰:‘是非反如何也?’”《大戴礼》:“使有司日省如时考之。
”又曰:“然如曰《礼》云《礼》云。
”又曰:“安如易,乐而湛。
”又曰:“不赏不罚,如民咸尽力。
”又曰:“知一而不可以解也。
”《春秋繁露》:“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
”《淮南子》:“尝一哈水如甘苦知矣。
”《汉乐府》:“艾如张後。
”汉《济阴太守孟郁修尧庙碑》:“无为如治,高如不危,满如不溢,”《太尉刘宽碑》:“去鞭拊,如获其情;弗用刑,如弭其奸。
”《郭辅碑》:“其少也,孝友而悦学;其长也,宽舒如好施。
”《易》王弼注:“革而大亨以正,非当如何?”皆当作“而”。
《汉书·地理
志》:“辽西郡,肥如,莽曰肥而。
”《左传·襄十二年》:“夫妇所生若而人。
”注云:“若如人。
”《说文》:“需从雨,而声。
”盖即读“而”为“如”也。
唐人诗多用“而今”,亦作“如今”。
今江西人言如何亦曰“而何”。
《周礼》:“旅师而用之以质剂”注:“‘而’读为‘若’,声之误也。
”陆德明音义云:“‘而’音‘若’。
”《仪礼·乡馀酒礼》:“公如大夫入”注:“‘如’读为‘若’。
”
○奈何“奈何”二字,始于《五子之歌》:“为人上者,奈何不敬!”《左传》:“河鱼腹疾,奈何。
”《曲礼》曰:“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楚辞·九歌·大司命》:“愁人兮奈何!”《九辩》:“君不知兮可奈何!”此“奈何”二字之祖。
《左传》华元之歌曰:“牛则有皮,犀尚多,弃甲则那!”直言之曰“那”,长言之曰“奈何”,一也。
又《书》:“如五器”,郑康成读“如”为乃个反。
《论语》:“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音亦与“奈”同。
六朝人多书“奈”为“那”。
《三国志》注文钦《与郭淮书》曰:“所向全胜,要那後无继何!”《宋书·刘敬宣传》:“牢之曰:“平元之後,令我那骠骑何!”唐人诗多以“无奈”为“无那”。
○语急《公羊传·隐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注:“‘如’即‘不如’,齐人语也。
”按此不必齐人语。
《左传·僖二十二年》:“宋子鱼曰:‘若受重伤,则如勿伤。
受其二毛,则如服焉。
’”《成二年》:“卫孙良夫曰:‘若知不能,则如无出。
’”《昭十三年》:“蔡朝吴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则如违之,以待所济。
若求安定,则如与之,以济所欲。
’”《二十一年》:“宋华多僚曰:‘君若受司马,则如亡。
’”《定五年》:“楚于西曰:‘不能如辞。
’”《八年》:“卫王孙贾曰:‘然则如叛之。
’”
《汉书·翟义传》:“义曰:‘欲令都尉自送,则如勿收邪。
’”《左传》正义曰:“古人语然,犹‘不敢’之言‘敢’也。
”
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者。
《诗》:“亦不夷怿。
”“悸”下省一“乎”字。
《书》:“弗慎厥德,虽侮可追。
”“可”上省一“不”字。
“我生不有命在天。
”“不”上省一“岂”字。
“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人”下“刑”下“及”下各省一“乎”字。
《孟子》:“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不”上省一“岂”字。
《礼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
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
”“幼”上“好”上各省一“非”字。
《公羊传·隐公七年》;“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注:“母弟,同母弟。
母兄,同母兄。
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谓‘不如’言‘如’矣,齐人语也。
”○岁天之行谓之岁。
《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岁二月,东巡狩”是也。
人之行谓之年。
《书》:“维吕命王,享国百年。
”《左传》:“季魄曰:‘我二十五年矣。
”“绛县人有与疑年,使之年。
师旷曰:‘七十三年矣。
’”“于是昭公十九年矣。
”《史记》:“盖大公之卒百有馀年”是也。
今人多谓年为岁。
《周礼》:“太史”注:“中数曰岁。
朔数曰年。
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岁也。
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
”
古人但曰年几何,不言岁也,自太史公始变之。
《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岁。
”
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後增之。
《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
”年三十九岁也。
○月半今人谓十五为月半,盖古经已有之。
《仪礼·士丧礼》:“月半不殷奠。
”《礼记·祭义》:“朔月月半,君巡牲。
”《周礼·大
司乐》:“王大食三侑。
”注:“大食,朔月月半,以乐侑食时也。
”晋温峤与陶侃书:“克後月半大举。
”然亦有以上下弦为月半者。
刘熙《释名》:“弦,月半之名也。
其形一旁曲,一旁直,若张弓施弦也。
望,月满之名也。
月大十六比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
”是则所谓月半者弦也,《礼经》之所谓月半者望也。
弦曰半,以月体而言之也;望曰半,以日数而言之也。
○巳吴才老《韵补》:“古‘已午’之‘巳’亦谓如‘已矣’之‘已’。
”《汉律·历志》:“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史记》:“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
”郑玄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明年岁在巳。
”愚按古人读“巳”为“矣”之证不止此。
《淮南子》:“斗指巳,巳则生,已定也。
”《说文》:“巳,已也。
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成文章,故已为蛇,象形。
”《释名》:“巳,已也。
阳气毕布已也。
”《诗》:“似续姒祖。
”笺云:“似读如‘巳午’之‘巳’。
巳续姒祖者,谓已成其宫庙也。
”《五经文字》:“起从长巳之巳。
”《白虎通》:“太阳见于巳,巳者,物必起。
”《晋书·乐志》:“四月之辰谓之巳,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
”《诗。
江有汜》亦读为“矣”,《释名》:“水决复人为汜,汜,已也。
如出有所为,毕已复还而入也。
”“以享以祀”亦读为‘矣’,《说文》:“祭无已也。
从示,巳声。
”《公羊传》何休注:“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
”《释名》:“商曰祀。
祀,已也,新气升,故气已也。
”今人以“辰巳”之“巳”读为士音。
宋毛晃曰:“阳气升于子,终于巳。
巳者,终已也,象阳气既极回复之形。
”故又为“终巳”之义。
今俗以有钩为“终已”之“已”,无钩为“辰巳”之“巳”,是未知字义也。
季春三月,辰为建,巳为除,故用三月上巳拔除不祥。
古人谓病愈为已亦此意也。
“戊己”之,“己”,篆作己。
“辰巳”之“巳”,篆作[1234],象蛇形。
隶书则混而相类,止以直笔上缺为已,上满为巳。
○里《激梁传》:“古者三百步为里。
”今以三百六十步为里,而尺又大于古四之一,今之六十二里遂当古之百里。
《毅梁传》:“鞍去国五百里。
”今自历城至临淄仅三百三十里,《左传》:“黄人谓自郢及我九百里。
”今自江陵至光州仅七百里。
邾子谓:“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
”今自苏州至邹县仅一千五百里。
《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千里而见王”,今自邹至齐至梁亦不过五六百里,又谓;“舜卒鸣条,文王生歧周,相去千有馀里。
”今自安邑至岐山亦不过八百里。
《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余里。
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
戚夫人歌:“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贡禹上书言:“自痛去家三千里。
”自今琅邪至长安亦但二千余里,赵则二千里而近。
是则荀子所谓“日中而趋百里者”,不过六十余里,而千里之马亦日驰五六百里耳。
《王制》:“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殆未然。
○仞《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
从人,刃声。
”《书》:“为山九仞。
”孔传:“八尺曰仞。
”正义曰:“《考工记·匠人》有畎、遂、沟、洫,皆广深等。
而浍云广二寻,深二仞,则浍亦广深等,切与寻同。
故知八尺曰仞。
”王肃《圣证论》及注《家语》,皆云“八尺日仞”,与孔义同。
郑玄云“七尺曰仞”,与孔义异。
《论语》:“夫于之墙数仞”注:“包云七尺。
”《孟子》:“掘井九轫。
”注“八尺”。
朱子乃两从之。
当以八尺为是。
若《小尔雅》云“四尺”,《汉书》应劭注云“五尺六寸”,则益非矣。
○不淑人死谓之“不淑”,《礼记》:“如何不淑”是也。
生离亦谓之“不淑”,《诗·中谷有{艹推}》:“遇人之不淑矣”是也。
失德亦谓之“不淑”,《诗·君子偕老》:“子之不淑,云如之何”是也。
国亡亦谓之“不淑”,《逸周书》:“王乃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曰:呜呼!不淑!?是也。
○不吊古人言不吊者,犹曰不仁。
《左传·成十三年》:“穆为不
吊。
”《襄十三年》:“君子以吴为不吊。
”《十四年》:“有君不吊。
”《昭七年》:“兄弟之不睦,于是乎不吊。
”《二十六年》:“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
”皆是不仁之意。
《襄二十三年》:“敢告不吊”及《诗》之“不吊昊天”,“不吊不祥”,《书》之“弗吊,天降丧于殷”,则以为哀闵之辞,杜氏注皆以为“不相吊恤”;而于“群不吊之人”则曰:“吊,至也。
”于义不通。
惟《成七年》:“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无吊者也夫!”乃当谓大国无恤邻之义耳。
○亡亡有三义。
有以死而名之,《中庸》:“事亡如事存”是也。
有以出奔于外而名之,晋公子称“亡人”是也。
有但以不在而名之,《诗》:“予美亡此”,《论语》:“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是也。
《汉书·袁盎传》:“不以在亡为辞。
”
○乾没《史记·酷吏传》:“张汤始为小吏乾没。
”徐广曰:“乾没,随势沈浮也。
”服虔曰:“乾没,射成败也。
”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为乾,失利为没,”《三国志·傅嘏传》:“岂敢寄命洪流,以徼乾没,”裴松之注:“有所徼射,不计乾燥之与沈没而为之也。
”《晋书·潘岳传》:“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张骏传》:“队事刘庆谏曰:‘霸王不以喜怒兴师,不以乾没取胜。
’”《卢循传》:“姊夫徐道覆素有胆决,知刘裕已还,欲乾没一战。
”《魏书·宋维传》:“维见宠势日隆,便至乾没。
”《北史·王劭传》赞:“为河朔清流,而乾没荣利。
”《梁书·止足传》序:“其进也光宠夷易,故愚夫之所乾没。
”晋《鼙舞歌·明君篇》:“昧死射乾没,觉露则灭族,”《抱朴子》:“忘发肤之明戒,寻乾没于难冀。
”
乾没大抵是徼幸取利之意。
《史记·春申君传》:“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
”即此意。
○唇《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故老子谓杨朱曰:“大白若辱。
”
○奸《广韵》:“奸,古颜切。
私也,诈也。
亦作奸。
”今本误“奸”作“奸”,非也,奸音干,犯也,《左氏·僖公七年》传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
”曰:“子父不奸之谓礼。
”一传之中二字各出,而义不同。
《释名》:“奸,奸也,言奸正法也。
”以“奸”释“奸”,其为两字审矣。
又奸字亦可训为“干禄”之干,《汉书,荆燕吴传》:“齐人田生以画奸泽。
”《史记》作“干”,然则“奸”但与“干”通用,而不可以为“奸”也。
後人于案牍文移中以“奸”字画多,省作“奸”字,此如“繁”之为“烦”,“冲”之为“冲”,“‘驿”之为“驲”,“台”之为“台”,皆借用之字。
○讹“讹”字古作“讠为”,“伪”字古亦音讹。
《诗·小雅》:“民之讹言。
”笺云:“伪也,小人好诈伪,为交易之言。
”《尔雅》注:“世以妖言为讹,”《太平御览》引武王之《书钥》曰:“昏谨守,深察讹。
”泰昌元年八月,御史张泼言:“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讹头者。
请将巡城改为中差,一年一代。
”
○谁何《诗》:“室人交遍摧我。
”《韩诗》作“讠崔”,《玉篇》作“{谁工}”,丁回切。
谪也。
《六韬》:“令我垒土,谁何不绝?”《史记》:贾谊《过秦论》:“陈利兵而谁何?”“谁”、“讠崔”同,“何”,“呵”同。
《汉书·五行志》:“主公车大谁卒?”注:“大谁,主问非常之人,云姓名是谁何也。
”此解未当。
《焦氏易林》:“当年少寡,独与孤处,鸡鸣犬吠,无敢谁者。
”《说苑》:“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
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
”杨雄《卫尉箴》:“二世妄宿,败于望夷。
阎乐矫搜,就者不谁。
”
《史记·卫绾传》:“岁余,不谯呵绾。
”《汉书》作“不孰何绾”,难晓,疑“谯”讹为“谁”,“谁”又转为“孰”也。
《周礼·射人》:“不敬者苛罚之。
”注:“苛谓诘问之。
”按此“苛”亦“呵”字。
○信《东观馀论》引晋武帝、王右军、陶隐居帖及《谢宣城传》谓:“凡言信者,皆谓使人。
”杨用修又引《古乐府》:“有信数寄书,无信长相忆”为证,良是。
然此语起于东汉以下,杨太尉夫人袁氏《答曹公卞夫人书》云:“辄付往信。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魏杜挚《赠母丘俭诗》:“闻有韩众药,信来给一丸。
”以便人为信始见于此。
若古人所谓信者,乃符验之别名。
《墨子》:“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
”《史记·刺客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汉书·石显传》:“乃时归诚,取一信以为验。
”《西域传》:“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
”《後汉书·齐武王传》:“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周礼·掌节》注:“节犹信也,”行者所执之信,此如今人言印信、信牌之信,不得谓为使人也。
故梁武帝赐到溉《连珠》曰:“研磨墨以腾文,笔飞豪以书信。
”而今人遂有书信之名。
○出《尔雅》:“男子谓姊妹之于为出。
”《传》中凡言出者皆是外甥。
《左氏·庄二十二年》:“陈厉公,蔡出也。
”《僖七年》:“申侯,申出也。
”《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
”
《襄二十五年》:“我周之自出。
”又:“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二十九年》:“晋平公,杞出也。
”《三十一年》:“莒去疾奔齐,齐出也。
展舆,吴出也。
”《昭四年》:“徐子,吴出也。
”《公羊·文十四年》传:“接,晋出也。
”“玃且,齐出也。
”《史记·秦本纪》:“晋襄公之弟名雍,秦出也。
”《汉书·五行志》:“王子晁,楚之出也。
”而《公羊·襄五年》传:“盖舅出也。
”则以
舅甥为“舅出”矣。
○鳏寡鳏者,无妻之称。
但有妻而于役者,则亦可谓之鳏。
《诗》:“何草不玄,何人不矜。
”“矜”读为“鳏”是也。
寡者,无夫之称。
但有夫而独守者,则亦可谓之寡。
《越绝书》:“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徙寡妇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
”陈琳诗:“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
”是也。
鲍照《行路难》:“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是此义。
妇人以夫亡为寡,夫亦以妇亡为寡。
《左传·襄二十六年》:“齐崔杼生成及疆而寡。
”《小尔雅》曰:“凡无妻无夫通谓之寡。
”《焦氏易林》:“久鳏无偶,思配织女。
求其非望,自令寡处。
”
○丁中唐高祖武德六年三月:人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天宗天宝三载十二月癸丑,诏曰:“比者成童之岁,即挂轻徭;既冠之年,便当正役。
悯其劳苦,用轸于怀。
自今宜以十八已上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
”杜子美《新安吏》诗:“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是十八以上皆发之也。
然史文多有言“丁中”者,举丁、中可以该黄、小矣。
《辽史·耶律学古传》:“多张旗帜,杂丁黄,为疑兵。
”盖中小皆杂用之,而史文代以“黄”字,黄者,四岁以下,何可杂之兵间邪?
○阿《隶释·汉肴坑碑》阴云:其间四十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潘京阿京之类,必编户民未尝表其德,书石者欲其整齐而强加之,犹今闾巷之妇以“阿”挈其姓也。
《成阳灵台碑》阴有主吏“仲东阿东”,又云:“惟仲阿东年在元冠,幼有中质。
”又可见其年少而未有字。
《抱朴子》:“称衡游许下,自公卿国士以下,衡初不称其官,皆名之云阿某,或以姓呼之为某儿。
”《三国志·吕蒙传》注:“鲁肃柑蒙背曰:‘非复吴下阿蒙。
’”《世说》注:“阮籍谓王浑曰:‘与卿语不如与阿戎语。
’”皆是其小时
之称也。
妇人以阿挈姓,则隋独孤後谓云昭训为阿云。
唐萧淑妃谓武後为阿武。
韦後降为庶人,称阿韦。
刘从谏妻裴氏称阿裴。
吴湘娶颜悦女,其母焦氏称阿颜、阿焦是也。
亦可以自称其亲,《焦仲卿妻》诗:“堂上启阿母”,“阿母谓阿女”是也。
亦可为不定何人之辞,《古诗》:“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三国志·庞统传》:“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晋书·沈充传》:“敦作色曰:‘小人阿谁?’”是也。
阿者,助语之辞,古人以为慢应声,《老子》:“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今南人读为人声,非。
○幺一为数之本,故可以大名之,一年之称“元年”,长子之称“元子”是也。
又为数之初,故可以小名之,骰子之谓一为“幺”是也。
《尔雅》:“幺,幼。
”注曰:“豕子最後生者,俗呼为幺豚。
”故後人有“幺〈麻骨〉”之称,《说文》:“幺,小也。
象子初生之形。
”“幼”字从“幺”,亦取此义。
《汉书·食货志》:“王莽作钱货六品:小钱、幺钱、幼钱,中钱、壮钱、大钱。
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及不盈寸二分者。
布货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
”《隋书·律历志》:“凡日不全为馀,积以成馀者曰秒,度不全为分,积以成分者曰蔑。
其有不成秒曰磨,不成蔑曰么。
”班彪《王命论》:“幺〈麻骨〉尚不及数子,”蔡邕《短人赋》:“其馀幺。
”晋陆机《文赋》:“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郭璞《萤火赞》:“熠熠宵行,虫之微幺。
”卢谌《蟋蟀赋》:“享神气之幺[B091],”“并用此字。
《唐书·扬炎传》:“卢杞貌幺陋。
”《宋史·岳飞传》:“杨幺本名杨太。
太年幼,楚人谓小为幺,故曰杨幺。
”俗作“么”,非。
○元元者,本也。
本官曰元官,本籍曰元籍,本来曰元来。
唐宋人多此语,後人以“原”字代之,不知何解。
原者,再也。
《易》:“原筮”,《周礼·马质》、《礼记·月令》“原蚕”,《文王世子》:“末有原”,汉“原庙”之“原”,皆作“再”字解。
与“本来”之义全不相同,或以为洪武中,臣下有称元任官者,嫌于元朝之官,故
改此字。
古人亦有称原官者。
後汉张衡应问:“曩滞日官,今又原之。
”注:“《尔雅》曰:‘原,再也。
’衡为太史令,去官五载,复为太史令,故曰原之。
”然则“原官”乃再官之义也。
○写写,《说文》曰:“置物也。
”《诗》:“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既见君子,我心写兮。
”《周礼·稻人》:“以浍写水。
”《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出,写啬于房。
”《礼记·曲礼》:“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韩非子》:“卫灵公召师涓而告之曰:‘有鼓新声者,其状似鬼神,子为听而写之,’”《国语》:“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
”《史记·秦始皇纪》:“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
”《苏秦传》:“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
”《新序》:“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周髀经》:“笠以写天。
”《上林赋》:“布写。
”《汉书·贾捐之传》:“淮南王盗写虎符。
”今人以书为写,盖以此本传于彼本,犹之以此器传于彼器也。
始自《特牲馈食礼》:“卒筮写卦。
”注:“卦者主画地识爻,爻备,以方写之。
”《汉书·艺文志》:“孝武置写书之官。
”《河问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路温舒传》:“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霍光传》:“山又坐写秘书。
”《师丹传》:“吏私写其草。
”《淮南子·说山训》:“窃简而写法律。
”孔安国《尚书序》:“更以竹简写之。
”至後汉而有图写、缮写之称,传之至今矣。
今人谓马去鞍曰写,货物去舟车亦曰写,与“器之溉者不写”义同。
《後汉书·皇甫规传》:“旋车完封,写之权门。
”《晋书·潘岳传》:“发写鞍,皆有所憩。
”《说文》作“卸”,舍车解马也。
读若汝南》:“写书”之“写”。
○行李古者谓行人为行李,亦曰“行理”。
《左传·僖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襄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
”皆作“李”。
《昭十三年》:“行理
之命,无月不至。
”作“理”。
《国语》:“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
”贾逵曰:“理,吏也。
小行人也。
”汉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行理咨嗟。
”
至唐时,谓官府导从之人亦曰行李。
《旧唐书·温造传》:“左拾遗舒元褒言:‘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
’敕曰:‘宪官之职,在指佞触邪,不在行李。
’”岂其不敢称卤簿,而别为是名邪?○耗今人以音问为耗,起自《後汉书·章德窦皇後记》:“家既废坏,数呼相工问息耗。
”注引薛氏《韩诗章句》曰:“耗,恶也。
息耗,犹言善恶也。
”○量移唐朝人得罪,贬窜远方,遇赦改近地,谓之量移。
《旧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年十一月庚午,祀後土于隹上,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
”“二十七年二月己巳,加尊号,大赦天下,左降官量移近处。
”“量移”字始见于此。
李白《赠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诗云:“潮水还归海,流人却到吴。
相逢问愁苦,泪尽日南珠。
”白居易《贬江州司马自题》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及迁忠州刺史,又云:“流落多年应是命,量移远郡未成官。
”故韩愈自潮州刺史量移袁州,有“遇赦移官罪未除”之句。
而《宋史》卢多逊贬崖州,诏曰:“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
”今人乃称迁职为量移,误矣。
○罘罳“罘罳”字虽从网,其实屏也。
《汉书·文帝纪》:“七年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罘罳灾。
”师古曰:“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
一曰:屏也。
”崔豹《古今注》曰:“罘罳,屏之遗象也,臣朝君,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罘罳,复思也。
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国厅前亦树之。
”《考工记·匠人》:“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注:“宫隅、城隅,谓角浮思也。
”《广雅》:“罘罳患谓之屏。
”《越绝书》:“巫门外罘罳者,春申君去吴,假君所思处也。
”鱼豢《魏略》:“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罳。
”参考诸书,当从屏说。
又《五行志》:刘向以为,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罘罳在其外,诸侯之象也。
则其为屏明甚。
而或在门内,或在门外,
则制各不同耳。
《盐铁论》:“词堂屏阁,垣阙罘罳,”《董贤传》:“外为徼道,周垣数里,门阙罘罳甚盛,”《王莽传》:“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曰:‘毋使民复思也。
’”《後汉书·灵帝纪》:“中平四年二月己亥,南宫内殿罘罳自坏。
”
《西阳杂俎》曰:“今人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罳,误也。
《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也。
’注云:‘屏谓之树,今桴思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阙上为之矣。
亦引《广雅》及刘熙《释名》为证。
作书者段成式,盖唐时有呼护雀网为罘罳之目。
故史言甘露之变,宦者扶上升舆,决殿後罘罳,疾趋北出;而温庭筠亦有“罘昼卷,阊阖夜开”之句矣。
罘罳字有作“桴思”者,《礼记·明堂位》注;有作“浮思”者”,《考工记》注,并见上,有作“罘罳”者,《博雅》:“罘罳谓之屏。
”有作“复思”者,《水经注》:“象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
”又云:“谯城南有曹嵩冢,家北有庙堂,榱栌及柱皆雕镂云矩,上复思已碎。
”有作“覆思”者,宋玉《大言赋》:“大笑至兮摧覆思。
”言一笑而垣屏为之倾倒也,若榱护雀网亦不足大也。
陈氏《礼书》曰:“古者门皆有屏,天子设之于外,诸侯设之于内。
礼,台门面旅树。
旅,道也。
当道而设屏,此外门之屏也。
治朝在路门之外,天子当宁而立,宁在门屏之间也,路门之屏也。
《国语》曰:‘上背屏而立,夫人向屏。
’此寝门内之屏也。
《鲁庙》疏:‘屏,天子之庙饰。
’此庙门之屏也。
《月令》:‘天子田猎,整设于屏外。
’此田防之屏也。
《晋天文志》:‘屏四星,在端门之内,近右执法。
’然则先王设屏非苟然也。
”
○场屋场屋者,于广场之中而为屋,不必皆开科试士之地也。
《隋书·音乐志》:“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
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故戏场亦谓之场屋。
唐元微之《连昌宫辞》:“夜半月高
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豆《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所生,非麦而豆。
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姚宏注曰:“《史记》作‘饭寂而麦’,下文亦作‘菽’。
古语但称菽,汉以後方谓之豆。
”今按《本草》有赤小豆、大豆之名,《本草》不皆神农所著。
《越绝书》:“丙货之户曰赤豆为下物,石五十;己货之户曰大豆为下物,石二十。
”《越绝书》亦非子贡所作。
《汉书·杨浑传》:“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陉今“井陉”之陉,古书有作“钅开”者,《穆天子传》:“至于钅开山之下”是也,有作“研”者,《汉书·地理志》上党郡“有石研闻”是也。
有作“岍”者,《晋书·石勒载记》:“使石季龙击托候部掘咄哪于岍北,大破之”是也。
有作“岍”者,《晋书·胡奋传》:“顿军北”是也。
有作“”者,扬子《法言》:“山之溪”是也。
有作“径”者,李尤《函谷关赋》:“于北则有萧居天井、壶口石径,贯越代朔,以临北庭”是也。
○豸《庄子·在宥篇》:“灾及草木,祸及止虫。
”“止”当作“豸”,古止、豸通用。
《左传·宣十六年》:“庶有豸乎!”豸,止也。
○关关者,所以拒门之木。
《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左传》:“臧孙纥斩鹿门之关。
”《吕氏春秋》:“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贾谊《新书》:“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
”《鲁连子》:“譬若门关,举之以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举之;非便,则两手不能。
关非益加重,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
”皆谓拒门之木。
後人因之,遂谓门为关也。
《史记》谓拒门之木为关。
《汉书·杨浑传》:“有奔车抵殿门,门关折,马死。
”《赵广汉传》:“斩其门关而去。
”《宋书·少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