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
2010.4
体育文化导刊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八大问题与对策分析
李静波 杨波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广州 510275)
第一作者简介:李静波(1963-),男,山西人,硕士, 副教授,硕士导师。

主要从事学校体育与体育管理研究。

TEL:020-********。

E -mail:pusljb@ 。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属性决定了为教育目标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竞赛为促进学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竞赛仍然进展缓慢,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

如学校体育竞赛发展迟缓,竞技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竞赛体系不完善,经费不足等。

《中国体育报》有“为什么学校运动会的观众越来越少”的大讨论;比赛中有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过于追求锦标等负面现象,对学校体育目标有很大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国外对学校体育竞赛价值有深入的研究。

如美国著名学者布切尔在《体育运动基础》中就提出了竞技运动的两面性:良好的道德、合作、平等、领导、服从、纪律等,竞技运动的危害包括自我中心、错误价值观、本性丧失、过分特殊、球场暴力等等。

美国学者Jay J.Coakley 在《体育社会学》专门有“校队运动项目是否于教育有益?”从教育目标的高层次上分析了学校体育竞赛的优缺点,告诫教育者要谨慎对待这些问题,防止偏离教育目标,对美国学校竞赛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内学校体育竞赛的理论多表述其正面的功能、作用,研究者多数专注于竞赛制度本身,如王刚的“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高岩松的“走出学校运动会的误区构建体育节”,很少研究体育竞赛的负面作用对教育目标、学校体育的影响,对竞赛出现的问题、危害及预防研究不足。

因此,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提出警示及对策建议,对我国学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归纳和分析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竞赛面临的八大问题和表现形式。

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学校体育竞赛存在体育精神和教育思想缺失的现象,削弱了教育价值。

进而指出通过端正竞赛目标、改革竞赛制度、完善竞赛体制,加强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可以确保学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竞赛
一、我国学校体育竞赛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表现形式
(一)竞赛的观众—学生人数与年级高低成反比
经常观看学校运动会的人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校运动会,年级越低,人数越多,运动场面人头涌动,气氛热烈;年级越高,人数越少,场面清冷。

小学生天生好动,喜欢热闹,喜欢积极参加和观看学校的运动会;而中学生、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由感性到理性,对运动项目的喜好由分散到集中,对体育精神、校园文化、集体观念的认识也在深化,高年级学生参与体育、观看运动会也更多考虑运动会的文化层面、精神层面、个人和社会的现实层面。

因此,现在的大学生运动会观众偏少,也应该从这些因素多角度分析。

(二)比赛的对象上侧重少数体育尖子,忽视全体学生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按甲、乙、丙分组,学校就有体育尖子和普通学生之分。

一些学校的运动会没有处理好体育尖子与普通学生的关系,不是一个级别的比赛有违公平竞赛的精神,使运动会成了体育尖子的表演场和展示场,普通学生的失落场。

普通学生对体育尖子望而生畏,对比赛不公产生不满,影响了参加运动会的积极性,逐渐远离运动会。

这样的运动会,既激发不起普通学生对体育尖子的崇拜,又削弱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影响了体育公平竞赛精神,从体育思想性上削弱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正如教育部前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曾指出:“少数‘尖子’的竞技运动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令人担忧……;有的只重视少数的‘尖子’,而忽视全体学生。

如此种种都说明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三)比赛的项目上偏重竞技运动项目,忽视大众体育项目
学校体育的基本原则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竞赛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虽然一些学校进行了体育比赛项目的改革,增加了许多内容,然而许多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仍然是几十年不变,田径一支独秀,将大众体育项目排斥在外,离青少年的现实体育生活有很大距离。

由于参与这些项目需要比较高的教育背景、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和场地器材,使普通教师、学生难以适应,而他们喜欢的大众体育项目却不在此,参与运动会的人越来越少。

因此许多学校运动会开幕式轰轰烈烈,比赛中座位空空荡荡,闭幕式稀稀拉拉,虎头蛇尾的现象就不奇怪了。

由此产生了学校领导难于重视、教师难于理解、学生难于参与的怪圈。

运动会的路子越走越窄,体育比赛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贡献率随之削弱。

(四)比赛的目标上过于看重名次,缺少参与精神
学校体育比赛的目的是什么?是以球会友,还是相识会球?从学校运动会到全国性运动会,总感觉比赛缺少了什么?好像目标就是夺冠。

许多学校特别重视比赛胜负,比赛赢了—兴高采烈、宣传胜利、庆功祝贺、物质奖励;比赛输了—垂头丧气、偃旗息鼓、虎头蛇尾、批评警告、丢官易职。

比赛结束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夺冠及精神颂扬,而失败及检讨不足,重夺冠轻参与、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参加训练、比赛,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阶段目标,应始终将教育性放在第一位。

竞赛的功利思想太重,这与奥林匹克格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相去甚远。

缺少对参与过程体育精神的挖掘与弘扬,也就削弱了体育过程的教育价值。

(五)比赛的环节上出现许多弄虚作假、冒名顶替,损害了教育价值
公平竞争是体育比赛最基本的前提,否则比赛就没有意义了。

我国学校体育比赛有甲组、乙组、丙组等,运动员资格经常成为我国各级学校运动会争议最大、投诉最多的问题。

现在学校比赛的潜规则是比“招生”,比“用人战术”。

一般而言,优异的体育成绩需要运动员长期的训练积累,经历不断疲劳、大运动量的洗礼。

但是一些学校利用竞赛规程的缺陷,“招兵买马”,冒名顶替等等,导致学校体育比赛中不正常的“黑马”频出,“体育特长招生”丑闻不断,比赛组织方的检查又软弱无力,遵守体育精神者吃亏,弄虚作假者占便宜,走歪门邪道者成了成功者。

许多学校由此失望,退出比赛。

这严重损害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声誉,危害教育价值,与学校教书育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有关部门如不从学校育人的高度下决心解决,将会对学校体育乃至教育有难于弥补的危害。

(六)比赛的内涵上欠缺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缺少人文底蕴、思想内涵
学校体育比赛的特点是依托学校,依托学校的校园文化、人文底蕴、学校精神。

学校有大量的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是其他体育比赛所没有的优势。

学校的校园、建筑风格、学者、校旗、校训、校徽、校服,可以显示各个学校的历史传承、学校符号、学校精神,也可以展示不同学校的校风、人文精神、修养和学识,都是学校运动会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赛场上你可以感受到少数学校如清华大学“紫色风暴”的感染力,紫色校旗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紫色运动衣的炫目。

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学校风格、学校符号、学校精神,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百校一面,千篇一律,分不出是哪个学校的学生,看不清学校的历史标志,认不出学校的精神符号,我国许多学校比赛缺乏学校精神的内涵、文化的特色。

(七)比赛的组织上欠缺交流的层次,忽略了领队、校长
许多学校体育比赛的组织者把重点放在竞赛的规划、经费、宣传上,而忽视了学校体育竞赛的其他交流层面,如教练、领队、校长之间的交流。

我国一些大型学校运动会虽设置了体育学术论文报告会,为体育教师、教练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但是领队、校长等之间的交流很少,仅给校长安排了开幕式、闭幕式和颁奖仪式。

校长交流是学校行政交流的最高层次,校长重视是学校体育的关键。

领队是学校体育部门的领导者,领队交流,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工作方法,有利于提高体育管理水平。

因此,要设立校长论坛、领队论坛,给他们交流、展示办学理念和治学方略的机会,参观主办竞赛学校的发展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学名师等等,如果校长觉得这样交流有收获,学校体育何来不受重视的道理?
(九)比赛的宣传上倾向冠军,思想性不突出、标语口号简单无深意
从宣传的角度看,许多学校比赛的宣传没有新意,商业味道太浓。

比赛主题不明确、策划宣传思想性不突出、标语口号简单无深意,缺失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修养。

例如现在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就值得商榷,第一句是我国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但是对大学生和成人就不现实;第二句,我国现在对退休年龄有规定,不可能工作五十年。

第三句,幸福涉及太多因素,逻辑关系勉强。

因此,学校体育竞赛的宣传口号、标语,要仔细斟酌,力求严谨。

当然,我国学生比赛有些宣传也相当成功,如大学生的CUBA比赛及其宣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称为大学生最干净、最吸引人的比赛。

北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宣传主题是:“大学体育—培养优秀公民的手段”、“大学体育—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其教育价值和思想性一目了然。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比赛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社会、教育、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竞赛,有理论层面、体制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从社会方面看,学校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必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前社会不良风气中的急功近利、形象工程、贪污腐败、弄虚作假、道德沦丧现象必然对学校产生影响,也会在学校教育里有所表现。

90
从学校方面看,应试教育、教育产业化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

升学率、各种成果等成为许多学校急功近利的目标,而教育方针的长期目标已被边缘化。

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学校体育工作深受影响,作为教育手段的竞赛成绩成为一些学校功利目标的工具,这种本末倒置使教育价值大大降低,获得竞赛成绩会得到领导短暂的肯定,但永远不会得到崇高教育目标的尊重。

从学校体育内部看,许多学校都存在重视训练比赛,轻视体育教学、群体的现象。

原因是教学、群体效果漫长,成绩说不清;竞赛金牌一目了然,一些学校领导喜闻乐见。

许多人放弃教育目标,甘当功利工具,热衷于短、平、快的竞赛,甚至有人不惜弄虚作假获得运动成绩。

政绩工程,功利化、短期化使体育竞赛忽略了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竞赛的育人价值,目标低下也导致学校体育的地位下降。

从学校体育竞赛看,虽然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是许多竞赛仍然是为比赛而比赛,在竞赛的领导、组织、目标、规程、宣传、策划等方面对学校体育竞赛的深刻内涵认识不足,忽视对学校体育比赛思想性的培育和挖掘。

观念陈旧、组织体系松散、竞赛管理粗放、竞赛制度不严、商业化无节制,没有从比赛的全过程进行缜密考虑,没有从竞赛制度上具体落实比赛的思想性、教育目标,没有处理好体育尖子与普通生、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夺冠与参与、竞赛过程与竞赛结果的关系,表面上是竞赛制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本质上是指导思想上的缺失。

我国体育教材理论上的缺陷。

体育院系的《学校体育》多侧重于对学校体育政策方针的描述,以及对学校体育竞赛重要性、地位、组织方法的介绍,阐述体育竞赛的正面作用,偏向宏观理论,忽略操作细节,但是对学校体育竞赛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很少涉及,使未来的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负面作用认识不足,这也是一线教师常说的“母鸡有病,也感染了蛋,小鸡就有缺陷”。

我国学校体育战略研究的不足。

经过检索,我国的学校体育会议、学术论文在学校体育战略方面的研究很少,有关学校体育管理部门也重视不够。

多数学校体育竞赛的研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发现比赛中的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的问题,但是却开错了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教育的高度对学校体育竞赛制定科学的规程与严格的纪律。

体教结合面临“双轨制”的障碍。

二者试点多少年,仍然难以成形。

是清华模式、北京理工模式、体育大学模式?是学生运动员还是运动员学生?说不清。

体育系统有一条龙的训练体系,有竞赛体制、教练、场地、经费的优势,存在运动员的教育方面、就业的短板。

教育系统有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有人才、科研、体育场地、体育教师的优势,存在经费、教练的不足。

两个系统都想保持自有优势,借助对方培养人才,但是总上不了对方的轨道。

结果就产生了运动员在校、在读、在训之争,还有借读、借训、借赛等诸多问题,“双轨制”才是真正的障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对策与警示
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比赛中领悟教育价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育人过程。

学校体育竞赛改革既要治标也要治本。

首先,在竞赛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夺标育人转变为比赛育人、训练育人。

明确学校体育比赛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

学校体育竞赛要放弃急功近利,坚守体育精神和育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地开展竞赛工作。

其次,从竞赛制度上,竞赛改革要体现出思想性、公平性、科学性。

科学规划我国学校体育的竞赛组织、竞赛体系和运动员分组,加强对运动员比赛资格的管理和审查。

不择手段地获取金牌,是教育不能允许的,发现违规,严肃处理。

再次,从竞赛操作层面上,要加强学校体育战略、学校竞赛体制、体教结合、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与宣传的科学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历史、办学特色、学校精神,人文底蕴,优化学校体育比赛的育人环境,提高竞赛水平,促进学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竞赛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改革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很难脱离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精辟指出:“只有当整个教学教育工作都贯穿着对于学生健康的关怀时,体育运动才能在他们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只有中国教育的整体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布切尔. 体育运动基础[M]. 北京:北京体院教务处,
1985:136.
[2] [美]Jay J.Coakley. 体育社会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547.
[3] 王刚.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
1996(1):59~60.
[4] 高岩松. 走出学校运动会的误区构建体育节[J]. 广州体育
学院学报, 2001(21)1:40~42.
[5] 曲宗湖,扬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 北京:人民体育
出版社, 1999:44.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
意见[R].中发[2007]7号.
[7] 解思忠编著. 公民素质忧思录[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276.
[8]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奥林匹克运动[M]. 北京:人们体育出
版社, 2005:238.
[9] 苏霍姆林斯基. 帕夫雷什中学[M]. 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 1983:184.
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