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治国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的治国思想
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统治人民,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

其中,《管子》从人性好利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经济、教化、法律等治民的思想值得重视。

《管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重视人性。

人性是好利的,治理国家要顺应人性,满足人性中合理的要求,同时也要合理利用人好利的本性,让利益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工具。

其中的治国思想是以趋利避害的人性论为基础的。

君主治国,首先需要对人的本性有准确的把握。

在制定和运用统治政策时,才能顺应“人情”。

故君主只有顺应人的本性,才能实现政治稳定。

君主在制定政令时考虑到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考虑到百姓的实际,只有保证百姓的日常生活,其百姓能服从君主的政令,这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

君主控制百姓物质生活所需的利益,用利益来治理百姓。

在《管子》的治国思想中首先分析了其国家通过多种经济手段对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货币、盐铁等生产生活资料予以调控。

管子主张君主控制粮食、货币、盐铁等百姓生活的命脉。

通过控制货币,来平抑物价,打击高利贷商人,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通过发放农业贷款,提供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的基本资料,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农业生产得到保证,农民的生活才能稳定。

管子不仅重视农业的发展,还重视工商业的发展,管子主张对盐业实行国家垄断,对铁的管理实行官管民营的举措。

除了对百姓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进行调控之外,《管子》中认为君主同
样好利,君主在获取民利时要做到取民有度,为了百姓利益顺利实现,还要调节百姓的贫富差距,做到贫富有度。

其次,分析了《管子》的教化思想。

历代思想家们教化观都是围绕道德展开,在中国历史上道德观的核心又是义利观念,所以教化的指导思想是义利观。

《管子》中坚持义利统一的观念,在教化时重视百姓对利益的追求,用物质利益来引导和教化百姓,同时在在追求利益中运用义的约束,发挥义等道德规范对利益追求的反向引导作用。

教化要依据人的本性,重视利益的引导,单纯说教并不能完全达到统治需要的教化效果,运用物质满足、精神奖励等手段教化百姓,这样的教化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重视利益的同时,不偏废教化,实行以利化民,这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

最后简单分析了《管子》的法治思想。

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这种本性表现在生死上就是好生恶死,表现在刑赏上就是好赏恶罚。

因而充分考虑人的这一本性,做到“因民情”“量民力”而立法,过度的运用惩罚手段,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法治目的。

《管子》中法的内涵外延较广,其法治不仅仅是运用刑罚手段,在法治实现中还要注重利益手段的运用。

法治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必要手段。

《管子》中治国思想开创了用义利统一的观念来治理国家的先河。

《管子》的义利统一的治国观念,虽然很早就被提出来,但是并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

而《管子》中人性好利、控制百姓经济命脉、教化与法律并用的观念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管子》的思想对后来封建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起到了延伸指导的作用。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尽管统治者实施的具体政策不同,教化和法律都是统治中的必要手段。

《管子》不仅对当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传统政治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认真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