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2021-2022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实验学校2021-2022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
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1.如图分析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NaHCO3与乙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
B.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 3 个磷脂双分子层
C. 甲、乙、丙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D. 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由图中物种转换关系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
三者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无氧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故血浆中不会产生乳酸,故NaHCO3与乙(血浆)中产生的乳酸反应,使乙的 pH 稳定在 7.35~7.45,A错误;
B、乙(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需要穿过两层膜(即一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甲(组织液),然后穿过细胞膜进入肝细胞(细胞质基质)被利用共需穿过 3层生物膜即3个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内环境,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C正确;
D、氧气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乙→甲→肝细胞,因此肝细胞、甲、乙三部位 O2 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D正确。
故选A。
2. 人体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 血浆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肌肉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故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B正确。
故选B。
【点睛】要注意不同细胞的内环境不同,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比如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多则渗透压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融资微力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荣威越少,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越低。
2、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详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A正确;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则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C正确;
D、在组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故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D错误。
故选D。
4.人体内各种理化性质的稳定依靠的是各器官的协同配合,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B. 人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参与也有激素调节参与,但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参与
C. 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人体长期缺碘会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在反射活动中,传递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是单向的。
【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人血糖调节主要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B错误;
C、人看到酸梅流口水属于条件反射,在此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离体的可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机体内部不管是神经纤维上还是神经细胞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C错误;
D、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人体长期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使得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故通过反馈调节会使人体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多,进而使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症状,D正确。
故选D。
5.如图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a、b分别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不需要其他器官或系统的参与
B. 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浆渗透压升髙导致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升髙
C. 酸碱度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主要与HCO32﹣、HPO42﹣等离子有关
D. 内环境稳态是指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分析题图: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A和B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内环境的主要理化特性包括温度、pH、渗透压,因此c和d可以为温度和渗透压。
【详解】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需要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共同维持,A错误;c可表示渗透压,当饮水过少,血桨渗透压升高导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升高,而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器官是下丘脑,B错误;血浆pH在7.35~7.45之间,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使其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是有限的,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下列过程中,不存在激素调节的是
A. 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B. 在体温调节中,气温降低会促进肝脏等器官产热增加
C. 在水盐调节中,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会导致尿量降低
D. 在呼吸调节中,CO2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的调节。
【详解】A、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会使血糖降低,血糖降低后胰岛素的分泌会减少,故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B、在体温调节中,气温降低会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肝脏等器官使产热增加,该过程存在激素调节,B正确;
C、在水盐调节中,饮水不足,失水过多,会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降低,即存在激素调节,C正确;
D. 在呼吸调节中,CO2会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从而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该过程没有涉及激素调节,D错误。
故选D。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快、范围局限,体液调节持久、范围广泛
B. 神经能够影响激素分泌,激素也能够调控神经兴奋性
C. 神经递质和激素都需要通过体液运输来实现信息传递
D. 神经递质、激素在完成信息传递后都会被靶细胞灭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的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影响脑的发育。
2、动物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只有体液调节。
【详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正确;
B、神经调节能够影响激素分泌,激素也能够调控神经性调节,B正确;
C、激素和神经递质都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前者使的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后者起调节作用,C正确;
D、神经递质、激素在完成信息传递后都会被灭活,但神经递质不是被靶细胞灭活,D错误。
故选D。
8.如图表示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B. 甲的含义是汗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舒张
C. 如果乙表示激素的作用,则涉及的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如果丙表示相关骨骼肌的活动,则通过战栗增加无氧呼吸的强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条件下与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
【详解】A、感受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A错误;
B、甲过程要减少散热,因此甲可表示汗腺分泌减少和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
C、寒冷条件下,乙过程要增加产热,因此乙可表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C正确;
D、骨骼肌战栗时增加有氧呼吸的强度,而不是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C。
【点睛】熟悉体温调节的过程是分析判断的关键。
9. 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 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 汗腺活动加强都与体温调节有关
【答案】B
【解析】
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只有温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只有在外界温度低于体温时才会产生兴奋,A错误;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只是冬天散热方式与夏天不同,散热速度不同而已,C错误;汗腺活动不一定都与体温调节有关,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特别提醒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是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使代谢加强,产热增多,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另外,下丘脑还可通过有关神经调节使骨骼肌战栗、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这属于神经调节,故在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在高温环境中,也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从而使体温维持稳定。
10.如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 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B. c、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
D. 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e表示抗利尿激素。
【详解】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故a、b、c三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 d 激素的分泌也会增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物质代谢,故c、d 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B正确;
C、e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激素,故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 e 激素,C正确;
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D错误。
故选D。
11.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
某同学在剧烈运动中大量出汗后,其机体内发生的以下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B.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提高,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D. 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重吸收水量增加,排尿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剧烈运动中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产生抗利尿激素增多,由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排尿量减少,以维持机体渗透压正常.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2.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其原因是活细胞中糖类的含量比脂质的高
B. 血糖在满足氧化分解供能的前提下,可以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
C. 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
D. 糖尿病病人也可能血糖正常,尿液中不含糖;正常人也可能血糖偏高,尿液中含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血糖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以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的激素
2、血糖平衡的调节由咦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种激素间是桔抗关系。
【详解】A、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是因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糖类的氧化
分解来提供,而与其含量高低无关,A错误;
B、血糖在满足氧化分解供能的前提下,可以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B正确;
C、在调节血糖方面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C正确;
D、糖尿病病人也可能血糖暂时正常,尿液中不含糖;正常人也可能因为一次食糖过多导致血糖偏高,尿液中含糖,D正确。
故选A。
13.HIV 能通过 T 细胞表面的 CCR5 受体蛋白(由 CCR5 基因编码)入侵 T 细胞。
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抗 HIV 且 CCR5 基因异常的捐献者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感染 HIV 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该患者的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其身上所有的 HIV。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通过增殖与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
B. HIV 不侵染 B 细胞的原因是 B 细胞内没有编码 CCR5 蛋白的基因
C. 捐献者感染 HIV 后可通过体液免疫清除该病毒
D. 艾滋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大大升高,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是往往是由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2、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从而引起人体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详解】A、捐献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可通过增殖与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患者的血液中去,A正确;
B、HIV 不侵染 B 细胞原因是 B 细胞内编码 CCR5 蛋白的基因不能表达,B错误;
C、捐献者的T细胞表面无CCR5 蛋白,HIV无法识别,故HIV不会进入T细胞内,可通体液免疫清除该病毒而不会引起细胞免疫,C正确;
D、艾滋病患者肿瘤发病率大大升高,主要是由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所致,D正确。
故选B。
14.如图表示病毒HIV造成艾滋病的病程,显示人体内产生免疫力与HIV出现的情况。
此外在临床上,初期与潜伏期时并无病症出现。
试问在潜伏期时要如何采样与检测来判断病人是否已被感染( )
A.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B. 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C.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
D. 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抗体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力,初期人体的免疫能力很强,会杀死大多数的艾滋病病毒。
【详解】据图分析,在潜伏期时血液中HIV浓度较低,口腔粘液中艾滋病病毒更低,采取口腔黏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极其困难,A错误。
抗体主要存于血清中,口腔黏液中很难测定,B错误。
从图看出潜伏期内血液中HIV的含量很低,不容易采取血液直接测定HIV的存在,C 错误,在图中潜伏期,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较强,机体产生较多的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因此采取血液直接测定抗HIV抗体的存在,D正确。
15. 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 效应T细可诱导靶细胞凋亡
C. 人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会发生过敏反应
D.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
机体主要依靠神经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效应T细胞可诱导靶细胞裂解,B正确。
人只有在第二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C错误。
浆细胞无法释放淋巴因子,淋巴因子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释放出来,作用于B细胞,D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调节
16.下列关于免疫异常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反应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反应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答案】D
【解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引起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17.当人体内 T 细胞过度分化为效应 T 细胞时,T 细胞可与某些特定的体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进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胰岛 B 细胞被裂解而导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会偏高
B.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 坚持口服胰岛素能够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D. 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2、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因为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详解】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血糖会偏高,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催化水解,失去药效,故坚持口服胰岛素不能有效治疗这种疾病,C错误;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故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
B. 神经细胞可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和表达
C. 神经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有水的产生和消耗
D. 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都是生物大分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神经细胞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前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受体蛋白位于突触后膜,A错误;
B、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所以不能完成遗传信息的复制,B错误;
C、神经细胞在有氧呼吸代谢过程中有水的产生和消耗,C正确;
D、参与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物质有的是小分子物质,如乙酰胆碱,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