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诗意地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诗意地学语文
作者:刘思颖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8期
语文的内涵如汪洋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的学习绝不能驻足于课本这条小河,浅尝辄止。
教师应不断尝试新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领文学这股“源头活水”来滋养语文这块贫瘠的荒原,让学生在文学的乐土上诗意地栖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促使身心健康地成长。
一、激情引趣,徜徉书海。
“开卷有益”,阅读能“博采众长”、“怡神悦性”。
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阅读有如此之多的益处,如何让学生从网络游戏、庸俗读物中挣脱出来,置身于文学的殿堂,感受文学独有的魅力,是语文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乐渗透。
首先教师要热爱文学,对作家作品要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只有以身示范,才能带动学生。
在对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可适当插入对其文学作品的介绍,介绍需注意语言优美精练,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讲授《云南的歌会》时,可适当插入对沈从文作品风格的介绍。
其次要巧吸引。
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热衷于追星,喜爱看青春偶像剧。
利用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进行恰当引导,提高其审美品位。
做法是可以开辟影视欣赏课,内容以荧屏经典为主,如《简爱》、《海底两万里》、《巴黎圣母院》等,观看之后可适当组织影评或写观后感,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
如在《巴黎圣母院》观看结束后,可就内容进行讨论,爱思美腊达、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克雷罗、孚比斯中你最欣赏谁,在激烈的争论中引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与丑”这一核心问题,并最终明确:内心美才是真正美。
在欣赏讨论的过程中,既引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又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重展示。
展示就要以活动促阅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书重在与人分享,在交流中才能提升自己的感悟。
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活动,感受文学形象,诱发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中那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丰富多彩的人物,能让我们的思想如天马行空,神游万仞。
可定期举行新书推荐会,学生担任主角,以书为原材料,用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作调料,为我们精心“烹制”一道道精神大餐。
二、博闻强识,锲而不舍。
首先要勤积累。
牢记“业精于勤,荒于嬉”。
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知识重在积累。
积累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积少成多,水滴石穿。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积累:
1.积累名言,有益身心。
可适当积累古今中外文学家的读书名言,譬如“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等,激发学生求知欲于无形,胜过枯燥说教千倍。
同时,可以积累一些关于修身立世这方面的名言警句,如“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勉也”,这是孔子在教育我们应有自知之明。
2.阅读美文,积累佳句。
只有平时下足功夫,口语表达时才能真知灼见,滔滔不绝;写作时才能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
如“不管你是何等渺小、卑微,你同样可以在属于你的天地里,谱写生活的童话,创造生命的奇迹。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你,世界才增添了一份色彩,你要勇敢地对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就是一道风景。
’”
三、推荐书目,书海导航。
书籍如同浩瀚海洋,学生则如一叶扁舟,“任意东西”,很难行之有效地展开阅读。
教师应如灯塔,为学生指引阅读的方向,让学生多接触、多了解中外短篇名著、以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让他们吸取其中的精髓,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师提供的阅读推荐书目可包括诸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中华传统美德、伟人名人传记类、科学科普知识类、人生哲理类、中外文学名著等书籍,此外,还应读一些文摘杂志,如《读者》、《意林》等,一则故事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我不太肯定,但毫无疑问的是,读了就会有收获,有启示,就有可能影响一生,受益一生!
青春的年华,有书相伴,应觉今生无憾。
珍视阅读,必能挖掘到人生第一桶金。
教师要积极引导,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让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书籍的海洋,“沉醉不知归路”!
刘思颖,教师,现居河北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