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1-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1-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斧元跨⾰囊
汉习楼船
汉武帝初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他报告说在⼤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见邛⼭(在今四川省)出产的⽵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

当地的⼈说这些东西是商⼈从⾝毒(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

他认为既然⾝毒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那⼤夏⼀定离蜀地不远,于是建议开通⼀条从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毒。

张骞把⼈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

四路⼈马各⾛了两千⾥地,都没有找到。

往南⾛的⼀队⼈马到了今天⼤理洱海附近,被当地的昆明族给挡住了。

因为西汉的⼠兵⼤多不习⽔性,⽆法征服洱海周围善于⽔上作战的昆明族,于是,征讨⼀失败告终。

汉军回长安以后,汉武帝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了“昆明湖”,操练⽔军,以期能打败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区。

这就是云南历史上有名的“汉习楼船”的历史典故。

之后,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举国投降,汉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设置了益州郡。

这为云南成为祖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奠定了基础,也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同时,郡县制度的建⽴,改变了云南诸部林⽴、不相统属的局⾯,把云南历史发展推向了⼀个新的阶段。

唐标铁柱
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后,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诸蛮的道路。

随后,吐蕃与唐朝在洱海地区展开了争夺,他们之间的争夺,其胜负关系到唐朝政权的⽣死存亡。

因为吐蕃向东扩张,不仅西北边陲不得安宁,连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胁;吐蕃⼊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使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临危机。

为避免被动挨打的局⾯,唐必须从洱海地区抗击吐蕃,与西北相配合,形成对吐蕃的包围。

因此,巩固姚州都督府就成为保卫唐王朝全局战略的重要措施。

要巩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须依靠洱海诸蛮;洱海诸蛮的向背关系着姚州都督府的命运。

为此,姚州都督府的⾸要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洱海诸蛮的联系,招抚诸蛮。

为保卫姚州和抗击吐蕃,唐朝于公元707年派监察御史唐九征为姚雟道讨击使,进讨深⼊到洱海地区的吐蕃。

当时吐蕃在漾⽔和濞⽔间架设铁桥,以通西洱河,并在西洱河两岸构筑城堡。

唐九征⾸先摧毁了守桥的城堡,继⽽焚毁了两坐铁索桥,截断了吐蕃进⼊西洱河地区的通道,战役结束后,命书记闾邱均在剑川勒⽯建碑,⽴铁柱于洱海北⾯,以纪念这次战役的巨⼤胜利。

这个铁柱是唐对洱海地区实⾏有效统治的标志。

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并未彻底改变洱海地区诸蛮对唐王朝时叛时附的局⾯,因为安戎城和昆明城还为吐蕃所控制。

于是,夺回这两坐城池成为唐朝争夺洱海地区的当务之急。

之后,⼜经过了4次战争,安戎城终于⼜回到了唐朝⼿中。

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败⽽去,两城的收复,不仅巩固了唐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也为南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宋挥⽟斧
“宋挥⽟斧”这⼀典故说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持⽟斧(⽂房玩物)沿地图的⼤渡河⼀划,说:“此外⾮吾有也。

”意思是宋朝再不要⼤渡河以外的地⽅了。

这并不是因为宋朝不想要⼤理国这块⼟地,⽽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强盛、疆域辽阔,当时北宋国势贫弱,已⽆⼒再进攻云南;加之宋太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疆域之外。

⽽实际上,⼤理国⾃建国以来,与宋朝⼀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965年,当宋统⼀蜀地时,⼤理国⽴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员送牒⼊宋朝表⽰祝贺。

968年,⼤理国⼜派使⾂带牒到宋朝要求通好。

976年,⽩王请求内附,太宗册封⼤理国国王为“云南⼋国郡主”。

1115年,⼤理国与宋朝正式建⽴⾂属关系,⽽这⼀关系⼀直延续到⼤理国灭亡。

反映⼤理国与宋朝关系密切的另⼀个侧⾯是以市马为纽带的经济⽂化交流。

宋朝的战马主要来⾃北⽅,称为“陕马”。

宋朝南渡以后,陕马来源断绝,不得不主要依靠来⾃⼤理的战马。

⽽马市的繁荣,从另⼀个侧⾯反映了⼤理国与宋朝之间相互依存、亲密友好的关系。

元跨⾰囊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计划先灭⼤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后消灭南宋,统⼀全国。

忽必烈率⼗万⼤军来到⾦沙江畔,可是⾯临着汹涌的⾦沙江⽔,蒙古军队⽆法渡江。

正在为难之间,当地少数民族献策,⽤⾰囊做筏⼦渡江。

⾰囊即⽺⽪囊(也有⽤⽜⽪做的)。

可⽤单个⾰囊缚在⾝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个⽪囊连缀为筏⼦。

于是忽必烈⼤军就⽤⾰囊以及⽪筏渡过⾦沙江,灭了⼤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

第⼆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下⼤将兀良合台戍守云南,继续平定⼤理各部。

经过两年多的征讨,1256年⼤理国王段兴智举国归附蒙古。

之后,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设官料理民情。

朝廷赞同并⽀持了他的建议,加封他为⼤元帅,赐给银印,镇守云南。

元统⼀全国之后,1273年,忽必烈从亲信⼤⾂中派选回回⼈赛典⾚·瞻思丁出任云南省平章政事,到云南筹建云南⾏省,他也成为了云南第⼀任⾏省长官。

1276年将云南⾏省所定的路、府、州、县上报朝廷,并把云南的政治中⼼从⼤理转移到昆明。

他在任期间,⼀⽅⾯整顿吏制、加强统⼀,稳定了社会。

另⼀⽅⾯⿎励农业,发展经济,在全省各地⼤规模的实⾏屯⽥,并带⼈修筑了松花坝⽔库这⼀沿⽤⾄尽的利民⼯程,⽔库的修建降低了滇池的⽔位,不仅使滇池及其⽔系周围的农⽥受益,⽽且在
滇池的周围形成了万亩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