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虚静”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虚静”说的美学阐释
【摘要】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悟“道”以及最终实现“逍遥游”的体验理论。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尤其是在庄子的一系列寓言中所反映出的技艺创造者要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与审美活动息息相关,对后世的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虚静;道;自由
庄子的“虚静”说,成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它虽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却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审美思想,并在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一、“虚静说”探源
“虚静”一语最早见于周厉王时代的《大克鼎》铭文:“冲让厥心,虚静于猷”,指一种谦冲、和穆、虔敬、静寂的心态,用以摆脱现实的欲念,便于崇天敬祖。
[1]先秦时期的“虚静”则超越于这种宗教心境,具有了新的理论内涵。
最早涉及“虚静”说的首推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本体,认为道是无限超出人的感觉体验的,不能用一般的方式把握,只有“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即主体排除一切主客观的干扰,也就是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老子之外,其他诸子亦注意到其重要性。
《管子·心术上》说:“去欲则寡,寡
则静。
静则精,精则独,独则明,明则神矣。
”也认为只有虚静恬淡,虚而静心,才能达到最高的认识。
其后,《荀子·解蔽》提出“虚壹而静”的主张,将“虚”和“专一”统一起来。
然则庄子的虚静与老子及其他诸子的“虚静”说有相通又有所不同,庄子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的角度出发,着重主体积极独特的自由体验,它能很容易的开启艺术家们在进行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本体自由”精神,从而洞彻万物,达到对“道”的深观远照。
因此,庄子对后世的文学家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态度起了重要的影响则是无可置疑,而后世又对其发展也已“虚静”的意义远远超出庄子的预期。
二、庄子的“虚静说”
(一)虚静是体道、悟道的过程
在庄子思想中道无所不在,庄子的终极理想是能够悟道,最终实现“无待”的自由即达到“逍遥游”。
怎么达到呢?这就要求“虚静”的心态。
“夫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
”(《天道》),“天乐”实际上也就是庄子审美理想的极致,然而这种“得至美游至乐”的绝对自由必然要求主体具有“虚以待物、以物观物”的审美特质。
只有摒弃一己之偏见,进入“虚静”,才能达到“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游”的境界,才能悟道,才能实现对绝对自由的观照。
(二)虚静的实现途径:“心斋”、“坐忘”
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以阐释“虚静”。
庄子说:“若一志,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实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从哲学角度看有虚玄神秘的色彩,但从文艺创作和审美态度角度来看,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这也是庄子“虚静”说的真正要义所在。
(三)虚静的具体体现:以“技”喻“道”,“技”与“道”完美统一
庄子把天地视为的“道”的载体,创作主体唯有具备“虚静”的审美态度,拥有“虚静”的审美人格,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审美境界。
《逍遥游》篇的天地自由境界、《秋水》篇的濠梁知鱼之乐、《齐物论》篇的庄周梦蝴蝶的妙悟,都间接地说明主体应该具备物我两忘、超然世俗的审美态度。
此外,庄子通过“梓庆削木为鐻”、“庖丁解牛”、“吕梁丈人蹈水”、“津人操舟”、“佝偻者承蜩”、以及“轮扁斫轮”等寓言,都强调了“道”与“技”的完美统一,并蕴含了创作主体如何在“心斋”、“坐忘”中达到“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天道》)的精神境界。
由上述可见,庄子的“虚静”虽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范畴,却可以
转化为审美范畴,这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切入艺术体验的境界找到了理论渊源,在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方面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庄子“虚静”说的美学启示意义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 [2]自由总是和审美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对自由的理解又是与虚静紧密相连的,这一点在庄子的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首先,庄子所论的“游心”贯穿于“虚静”的整个过程,可以说,虚静是游的前提,游则是虚静的灵魂。
“游”的目的是与天合一,与道合一。
正如徐复观所说:“以虚静之心观物,即成为由实用与知识中摆脱出来的美的观照。
所以澄怀味象,则所味之对象,即进入于美地观照之中,而成为美的对象。
而自己的精神,即融入美地对象之中,得到自由解放。
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禄,这就是他能‘澄怀’的原因,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
” [3]可见,以虚静之心观物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观照。
其次,庄子以虚静之心重新塑造了艺术家们的审美人格和艺术胸怀,即他更多的是还原了人的“本体自由”精神。
陈鼓应先生认为要以“虚静”之心去观照事物的本真情况。
[4] “虚静”心灵所达到的自由,是人们知觉审美世界,领悟美的真谛的秘密。
正如宗白华所说:“这种精神上的真自由、真解放,才能把我们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开,接受宇宙和人生的全景,了解它的意义,体会它的
深沉境地。
” [5]
最后,纵观中国整个文艺批评史我们发现,“虚静”对文艺创作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像“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皎然《诗式·取境》), [6]再如徐增说:“无事在身,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诗从此境流出,哪得不佳。
”(《而庵诗话》), [7]以及司空图说:“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 [8]刘昭禹诗云:“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总的来说,后代文论家艺术家们的这些思想是与庄子“虚静”说一脉相承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虚静是艺术作品诞生的心理前提,它可以激发审美主体的审美灵感。
综上所述,庄子的“虚静”说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千多年以来,这一理论不仅作为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之一,而且作为一种审美人格,铸造了我们民族特有的艺术大厦和艺术家的人格胸怀,其意义是深远的。
正如叶朗所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可以说是由庄子建立起来的。
” [9]因此,我们需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挖掘,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张金梅:《“虚静”的美学历程》,湖北:湖北民族学院学,1999年第4期,第47页.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第147
页.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6,第208页.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58页.
[5]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7][8]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77,362,203页.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