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填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的形成过程:岩石-风化壳-母质(无C,N)-土壤
土壤圈位置:地圈系统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四个圈层中心。

仅具有自然肥力的土壤:从来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土壤
三大学派:农业化学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
粒级的划分: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

卡庆斯基制
细土中以粒径0.01mm为界,物理性砂粒(>0.01mm)和物理性黏粒(<0.01mm) 矿物分为:岩浆矿物表生矿物变质矿物
矿物的主要性质:晶体形态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或断口
矿物种类: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类矿物简单盐类矿物黏土矿物
有机质分解转化因素:有机残体碳氧比;土壤水气状况;土壤温度;土壤酸碱性。

土壤腐殖质三个组分:黄腐酸(富里酸)、褐腐酸(胡敏酸)、黑腐素(胡敏素)。

腐殖质的电性:两性胶体,在它表面上既带负电又带正电,而通常以带负电为主。

土壤孔隙的类型: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有价值的土壤结构体)团粒结构形成两个阶段:①单粒凝聚成复粒②复粒相互黏结团聚成微团粒,团粒土壤物理机械性:黏结性、黏着性、土壤可塑性(物理性黏粒>15%)、胀缩性
耕作阻力:①抗压性(坚实度)②抗锲入行(硬度)
土壤耕性好坏表现: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的好坏、适耕期的长短
土壤水类型:
最大分子持水量:吸湿水和膜状水。

膜状水外层受力:为0.625MPa。

凋萎系数:田间有效水的下限,灌溉定额的下限
田间持水量:田间(旱)有效水的上限,灌溉定额的上限。

毛管断裂含水量是划分难易有效水的界限。

凋萎系数→毛管断裂水,难有效水;毛管断裂水→田间持水量,易有效水。

土水势分势: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

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因素: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温度,滞后现象。

气态水运动:扩散和凝结(夜潮、冻后聚墒)
田间水分循环:入渗、再分布和土面蒸发。

水分进入土壤的情况因素:①供水速率②土壤入渗能力
入渗速率指标:最初入渗速率,最后入渗速率,入渗开始后一小时的入渗速率通气性好坏指标:通气孔隙、土壤呼吸系数、通气量、氧化还原电位值。

通气性的机制:气体的对流和扩散
土壤的热性质:土壤热容量,土壤导热性,土壤导温率
黏土矿物基本结构单位:由两个基本结构单位组成,即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土壤胶体: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土壤胶体的电荷: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

双电层:决定电位离子层和补偿离子层。

土壤吸附性能的类型: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阳离子只有前两种
影响阳离子交换能力的主要因素:离子电荷、离子半径与水化度、离子浓度。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胶体的类型、土壤质地、土壤PH值。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致酸离子,盐基离子。

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途径: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施有机肥、淹水(短暂时间内)。

有效磷的固定:化学固定、吸附固定、必蓄态固定、生物固定。

钾的形态: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缓效钾)、矿物钾。

钾转化:钾的释放:非交换性钾→速效钾;钾的固定:速效钾→非交换性钾。

钙素的形态:矿物态钙、交换性钙、水溶性钙。

镁素的形态:水溶性镁、交换性镁、非交换型镁(不明确)、矿物态镁。

微量元素形态:水溶、代换、专性吸附、有机结合、铁锰氧化物包被、矿物态。

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酸碱度、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

硫素的转化:无机硫的转化:包括硫的还原和氧化作用。

有机硫的转化。

土壤养分有效化过程(影响因素):代换性离子的饱和度效应、陪补离子效应、黏土矿物的种类。

铝硅酸盐矿物:高岭石组,蒙脱石组,水化云母组
土壤酸性的类型:活性酸、潜在酸。

土壤潜在酸的大小:土壤交换性酸度(过量的中性盐溶液)或水解性酸度(弱酸强碱盐)通常用水解酸度代表土壤的总酸度。

土壤酸碱性改良:酸性改良(石灰)碱性改良(石膏)
土壤碱性的表示方法:总碱度(石灰性土壤),碱化度(碱土)。

影响土壤氧化还原性的因素:土壤通气性、土壤中的易分解有机质、土壤中的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微生物活动、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土壤的PH。

影响土壤酸碱缓冲性的因素:土壤无机胶体、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

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

旱地土壤的土体构型: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连续命名与分段命名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六级: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
土壤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区域分布。

棕壤形成基本特点:黏化过程,一定的淋溶过程和较强盛的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棕壤土体构型:凋落物层(O)—腐殖质层(Ah)—黏化层(Bt)—母质层(C)褐土形成基本特点:黏化过程与钙化过程,干旱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
褐土土体构型:腐殖质层(Ah)—黏化层(Bt)—钙积层(Bk)—木质层(c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