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应有的尊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校应有的尊严
所谓名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与标准,其“名”是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领导视察、题词或“验收”、“评选”弄出来的。
名校有悠久的历史,并在某个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业绩。
在基础教育界,名校往往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医学家吴阶平带博士生,对学生高中时代在什么学校读书很感兴趣。
这件事耐人寻味。
十多年前拜访物理学家谢希德,知道我是中学教师,她开口便说“我是贝满的”,因为她相信自己学校的“名”而不必多言。
前几年外出,听一白发老妪高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问她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哪一年,她则答:“我是中西女中的。
”我恍然大悟。
这就叫作“名校出身”。
旧时代的名校也讲升学率,然而载入史册的,却是它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被人们传颂的,则是其办学的理念与学生的教养。
近年读了中国一些名校的资料,不外乎“过去的学校”、“过去的教师”之类(据说还有人在编《过去的校长》),回望一个时代的背影,有种说不出的惆怅:一百年的教育走到今天,学校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楼高了,为什么看上去却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当今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校?一些名校扩大办学规模,大兴土木,搞政绩工程,漠
视学校的文化遗存,这是形式上的。
比这更要不得的是颠覆办学理念。
把名校简单地改造为“高考名校”。
环视海内,能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按科学规律办学的名校,已经很少了。
如铜墙铁壁一般钉满学校大门两侧的各种铭牌,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称号”,泛滥成灾的“研究课题”,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一般的“学科论文”,成年干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种“评比”、“验收”……名校面对着这样的花花世界,也坦然混迹其间。
在教育路线被歪曲了的功利时代,在应试教育以它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成为诱惑的时期,在落后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下,名校纷纷放下架子,像饥饿者一样在市场上争抢刨食,而不愿做绅士了。
当今,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急于出成果,急于获得全部的荣誉和地位,为此甚至不择手段。
这中间既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个人素养方面的欠缺。
名校在世人唾弃的旧时代能洁身自好,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却禁不住诱惑,成了名利场。
名校丢失的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之所以会丢失,在于社会的浮躁和人们的功利意识。
名校的优秀传统之所以难以传承,除了体制因素,也有自身管理素质下降的因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庸俗化的社会评价直接把学校推向生存竞争。
相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高考升学率则是“好吃看得见”的诱惑,毕竟周期只需
三年。
可是,教育的性质最像农业,要讲究“时”,是不可能“加速”的。
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时节,在一定的生长期获得相应的教育。
如创造力、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过了最合适的教育时节,就很难实现。
有位学生回忆高中时代是“考取了名牌大学,浪费了三年时间”。
这句话是对教育背离本质的一种嘲讽。
如果教育者太现实了,必然走向庸俗。
教育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应当办对民族负责的教育。
名校成名,积百年之努力;毁而弃之,却用不了三五年。
环视国内,名校风范不再,风格不存,令人痛心。
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育理想,可是教育的大环境很不理想,教育者自身在鄙弃理想。
我们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在学校放假无人时,我常静静地坐在校园里。
看那些老树。
那些树的年轮比我多。
我来工作时,它们已经立在那里了。
这些树是世纪的见证,如果树有情感,它们会不会落泪,抑或笑出声来?如果树有思想,它们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对土地的情感,只有耕作其上的老农体会最深;而说到对学校的感情,可能也只有把生命燃烧在课堂的老师们最清楚。
当一种职业成了你的生命,当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宗教情结,你就不会容忍任何玷污它、亵渎它的行为,你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的纯洁。
我对名校的堕落痛心疾首,也许正出于这样一种自私的情感。
我成年之后,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一是
插队的乡村,再就是在这所学校了。
爱得太深了,所以我的眼睛里才会饱含泪水。
在教育界,高贵与卑贱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