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

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和吸纳。

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接触和互动的地域距离障碍变得越来越小。

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暴力冲突下伴随有较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冲撞。

但是作为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的规模,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都没有“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广大、更深远。

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趋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选自翁乃群《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材料二:
近期,“疫情将‘终结’全球化”的声浪骤然升高。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称,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表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

不可否认,疫情在全世界的扩散、蔓延,使之成为逆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手。

全球有形和无形的割裂,正在进一步加剧。

但持续几百年的全球化进程,真的会因为疫情而走到尽头吗?
事实上,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化就已经遭遇严重挑战了。

早在竞选2017年美国总统期间,作为候选人的特朗普就高呼要“去全球化”,呼吁在国外的美国企业回迁国内。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更是对多个国家加征关税,特别是对中国搞贸易摩擦,显然这是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

英国退出欧盟,也被很多人视为“全球化走向消亡的一个例证”。

甚至有人认为,英国脱欧派在国内公投中取得胜利、高呼“去全球化”的特朗普赢
得美国总统大选的2016年,就是“全球化走向崩溃”的开端之年。

尽管全球化也有其自身的弊病,但是客观来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所需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至今,它带给世界的福利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更是因为,支撑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未消失:各国、各地区间的生产要素差异仍然存在,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仍然未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令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世界主要国家,对通过国际协作发展自己的态度也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随着疫情缓解和世界逐步恢复正常的运行节奏,相信全球化遭受的质疑会渐渐弱化,全球化仍然会继续前行。

——(选自范鸿达《疫情不会成为全球化“终结者”》,《大众日报》,2020年6月9日)材料三:
全球化减速之势已然出现。

近年来一些政客能被选民推上台,一度起着领头作用的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居然率先挑起贸易战,主动拒斥合作搞各种“脱钩”,实属全球化快速发展中某些竞争不利者的过激反应。

面对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这些守成大国产生不安,自然要采取各种围堵之举。

当然,如果把前期各种退群、贸易战看作全球化列车行进的“密集点刹”的话,这次疫情则是一次剧烈的“急刹车”。

再加上全球化大势所趋、车流滚滚,这样的“急刹”才有相当的“震荡”之剧。

但是,只要理解当代全球化实质上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市场机制是背后的决定力量,那么对全球化的信心就不必过于悲观。

跨国公司的出现、产业链布局迈出国门,都是企业家“将本求利”决策的结果,并非几个政客所能左右。

只要市场机制依然生效,产业链是否回迁本国,就仍由市场机制决定。

总之,全球化进程可以遇阻,但绝不会夭折,更不会彻底逆转。

——(选自时红秀《把握全球化的“危”与“机”,《学习时报》,2020年5月15日》)
1. 下列对“全球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全球化”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而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B. 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使地域距离障碍变得越来越小,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暴力冲突下伴随着文化冲撞,都影响着全球化进程。

C. 80年代以来,不同文化的冲撞和互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

D. 全球化列车遭遇了疫情的“急刹车”,再加上之前的各种退群、贸易战等“密集点刹”,才有了相当的“震荡”之剧。

2. 下列对三则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疫情在全世界的扩散、蔓延,全球化才开始遭遇严重挑战,导致全球有形和无形的割裂进一步加剧。

B. 英国脱欧派在国内公投中取得胜利,高呼“去全球化”的特朗普赢得美国总统大选,2016年“全球化走向崩溃”成为人们的共识。

C. 随着疫情缓解和世界逐步恢复正常的运行节奏,全球化遭受的质疑会弱化,全球化会继续前行。

D. 个别发达国家率先挑起贸易战、主动拒斥合作搞各种“脱钩”,对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采取各种围堵之举,全球化减速将很快出现。

3. 综合上述材料,请概括全球化不会因疫情而终结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眼就迎来另一个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状况急剧改变。

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涂抹,几千万人从事广义的“文学写作”,无数的文学品类蜂拥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文字的潮汐时刻在涌动,不是目不暇接,而是直接将人们淹没。

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纸质媒体,午夜和凌晨都有新作发表,黎明时分已阅读十万,跟帖八千。

人们不得不接受读物泛滥和选择困难这样的现实,一部作品引起轰动的情形绝无仅有。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点,的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

如果能够再达观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

一旦进入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过硬和周备齐整的行头。

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

当然这里还有关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有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

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以应对茂密的纵横交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在合适的时刻出击。

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

他会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

不堆积,不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

必须具有坚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

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

把真正的价值放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

审美具有差异,它将决定野蛮与文明、完美与粗拙。

毁灭情感和自尊的高科技加物质主义,走到了一个极处且无法遏制。

作为文学,尾随就是堕落,就是一钱不值。

我们曾经专注于精神,写人的失败、勇敢和抵抗,写人的尊严。

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们退于绝地,日日独思。

而今,且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吧。

文学当然会让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具有精神的优越性,让其变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摘编自张炜《语言的热带雨林》)
4.下列对于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直接将人们淹没”,形象表现了读者无法选择的困难,他们已经找不到能引发轰动的心仪作品。

B.相较于“沙尘暴”和“瓢泼大雨”,“热带雨林”更达观、中性,准确揭示了网络时代的文学状况。

C.“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是指时间一直在流逝,时不我待,因而不能敷衍塞责,虚度时光。

D.“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是指每个行业都要直面挑战,认真做好自己。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注重正反对比,开篇即从反面着笔,对泥沙俱下的文学现象痛下针砭。

B.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文学应该“怎么办”,文章后半部的论述切中肯綮。

C.文章善用比喻论证,诸多比喻既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也使文章内涵更加耐人寻味。

D.对于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文章都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而其论述更偏重于后者。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处于商品经济时代,网络使文学变成了“大众的狂欢”,这对文学工作者未必是幸事。

B.当今的写作者,将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应对更多的挑战,但仍可以写杰出的作品。

C.高科技与丰厚的物质生活必定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们将助力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文学将提升人的审美品格,维护人的尊严,让人们拥有精神的优越性而更加自信。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其中“君子”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

如“君子义以为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大到国际关系,小到个人修养,都体现出对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肯定与强调。

那么,何为君子、何为君子人格?“君”,在商朝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本意是发布命令。

“子”,是对男子的尊称。

“君”“子”合称,是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称。

“君子”较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

”除《尚书》外,《易经》《诗经》中也有关于“君子”的记述。

在这些典籍中,君子一词已经涉及仁、义、礼等概念,但此时君子还仅仅是一个概念,不具有完整的、系统性的内涵。

完成君子内涵的建构并设定其人格特征的是孔子。

孔子对君子做了品德、情感、行为甚至生活情态等多方面的界定,赋予君子以近乎完美的人格意义。

此后,君子成为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并成为儒家人格修养的目标和道德实践的标准。

君子人格首先表现为内在品德。

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自觉为前提的。

在儒家看来,道德自觉主要表现为情感,如孔子所言“仁爱”,孟子所言“四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在道德情感基础上,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与行为规范,形成道德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君子人格构成的基本条件。

儒家重视君子人格的养成,强调道德自觉的重要,这一点体现在孔子对仁的追求中。

《论语·颜渊》中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的道德自觉并非只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还体现为社会责任。

其次,君子人格表现为一种能力。

儒家把这种能力称之为中庸或絮矩之道。

君子人格中不但有德性认知,还有应对具体事务的能力,保证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所以,君子人格既有自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孔子一方面在《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另一方面又在《论
语·里仁》中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再次,君子人格表现为境界。

君子人格是人生修养所至一定境界的表现。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上达”为提升生命境界提供了空间。

君子通过“修己”“安人”的实践功夫,让自然生命逐步纯化为德性生命。

可见,儒家的君子人格有三个特点,分别为内在性、实践性和超越性。

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内外兼修,“内”是注重自我省察,确立道德根本;“外”则是遵循礼仪规范,形成良好品行。

内外兼修追求的目标是“知行合一”,所呈现的气象是“文质彬彬”。

二是下学上达。

《论语·宪问》中说:“不怨天,不尤人。

下学而上达。

”朱熹注为“反己自修,循环渐进”。

“下学”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为人生意义的显发提供条件。

“上达”则是在这一条件基础上,以超越的方式打破生命的局限,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

儒家的君子人格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以超越的方式提升生命的高度。

(摘编自冯晨《君子人格与道德实践》,《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6日)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朝甲骨文中首先出现“君”,“君”“子”合称,以示对当时贵族统治者的尊敬。

B.孔子完成了君子内涵的建构,设定君子的人格特征并赋予君子完美的人格意义。

C.仁的道德自觉不是个人的道德冲动,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应该注重对仁的追求。

D.儒家把道德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以及应对具体事物的能力称为中庸或絮矩之道。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由习近平总书记高频引用“君子”一词,引出何为君子和君子人格的论题。

B.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在品德、能力和境界三个方面来论证君子人格的表现,主次分明。

C.第四段运用例证法,证明了君子人格既有白发性,又有规定性;既有原则,又有权变。

D.文章基于对君子人格的表现和特点的论述,提出内外兼修和下学上达的道德实践方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易经》《诗经》《论语》等文化典籍来理解君子和君子人格的内涵。

B.孔子的“仁爱”和孟子的“四心”都是道德自觉的理论提炼,是君子人格形成的基础。

C.儒家的君子人格认同社会普遍的核心价值和行为规范,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仍然适用。

D.通过下学和上达,可以不断扩充生命的广度和厚度,实现生命与天地精神的内在统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

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

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

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二子之言也已当矣。

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熊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B.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C. 当今之世/大臣贪/ 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D.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厉王,是帝王的谥号。

谥号一般分为恶谥、平谥、美谥。

恶谥如纣工、厉王;平谥如哀帝、少帝;美谥如穆公、高宗。

B. 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曾辅佐楚悼王变法,著作有《吴子兵法》。

与孙武并“孙吴”。

C. 爵禄,爵位和俸禄。

爵位是古代君主对大臣的封赐,有“公”“侯”“伯”“子”“男”等;俸禄是朝廷给官吏的报酬。

D. 什伍,古代军队或民户编制。

军队编制中以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民户编制中以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氏连遭不公,心生悲慨。

他向君王献玉却被砍掉双足,于是抱璞泣血,悲叹世人把宝玉当成石头,把贞士当成骗子。

B. 吴起眼光独到,治国有术。

他认为大臣权势太重,分封贵族太多,会造成楚国贫弱,主张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

C. 商君变法有功,结局悲惨。

他的策略得到秦孝公采纳,秦国得以富强。

但是秦孝公仅仅在位八年就去世,他也惨遭车裂。

D. 本文善于说理,深入浅出。

先从和氏献玉的故事引人,再列举吴起、商鞅的事例,说明君王信任对法术之士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2)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曲
王维
桂魄①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桂魄:即月亮。

相传月中有桂树,又月初生时的微光日魄,故称初生之月为桂魄。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的首句写景,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

B.王诗的三、四句抒情,主人公殷勤弄筝,沉浸于所弹乐曲之中而忘记归房。

C.杜诗中的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D.杜诗中的二、四句写宫女,虽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话,但情蕴其中,耐人寻味。

15.简析两首诗的尾句表达的感情有何共同之处?在表达感情上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小物有小物的凭借,大物有大物的凭借。

如果“____________”,就只能拿芥草作舟;而蜩与学鸠不理解,所以质疑大鹏的行为“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游后意犹未尽之意,一个与农民亲密无间的热爱家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的漫画《通途异路》,思考:漫画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50 字左右。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一段文字存在观点错误,请对其进行反驳。

要求观点正确,联系实际,反驳有力,语言表达正确,不超过85字。

同学们,你们正是学知识的年龄,只要学习搞好了,你们的前途就有了保障;反之,有何前途可言?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鲁迅《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电影《蜘蛛俠》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以上名言激起了你哪些思考和感想?请带着这些思考和感想写一篇发言稿,在高一年级的期末表彰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作发言。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才有了相当的“震荡”之剧”错误,材料三“当然,如果把前期各种退群、贸易战看作全球化列车行
进的‘密集点刹’的话,这次疫情则是一次剧烈的‘急刹车’。

再加上全球化大势所趋、车流滚滚,这样的‘急刹’才有相当的‘震荡’之剧”,可知造成“‘震荡’之剧”有两个原因:一是“点刹”和“急刹”,尤其是“急刹”;二是全球化道路上“大势所趋,车流滚滚”,选项漏了其中一个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全球化才开始遭遇严重挑战”错误,材料二中表述为“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全球化就已经遭遇严重挑战了”,可知“才开始”错误。

B项,“2016年‘全球化走向崩溃’成为人们的共识”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材料二有“甚至有人认为”,不是共识。

D项,“全球化减速将很快出现”错误,已然变未然,材料三第一句“全球化减速之势已然出现”,选项却表述为“将很快出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人类不同文化的接触和互动与人类社会有着同样长的历史。

近代以来随着航海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接触和互动的地域距离障碍变得越来越小。

殖民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在暴力冲突下伴随有较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冲撞”,可知从历史发展来看,以文化的冲撞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全球化不会因战争、疫情等终止。

“尽管全球化也有其自身的弊病,但是客观来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所需要的。

这不仅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至今,它带给世界的福利和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可知从影响作用来看,全球化带给世界巨大的福利和贡献。

“支撑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未消失:各国、各地区间的生产要素差异仍然存在,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仍然未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令互联互通更加便捷;世界主要国家,对通过国际协作发展自己的态度也基本没有改变。

因此,随着疫情缓解和世界逐步恢复正常的运行节奏,相信全球化遭受的质疑会渐渐弱化,全球化仍然会继续前行”,可知从发展条件来看,支撑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并未消失,包括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主要国家的国际协作。

“只要理解当代全球化实质上由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市场机制是背后的决定力量,那么对全球化的信心就不必过于悲观。

跨国公司的出现、产业链布局迈出国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