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4期Vol .24 No .4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Z HOU UN I V ERSI TY
2007年10月
Oct .2007 
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影响
刘 睿1
,李 锋
2
(1.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昆明650031;2.海南大学宣传部,海口570228)
收稿日期:2007-04-22
作者简介:刘睿(1979—),男,湖南醴陵人,硕士,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认为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巨大影响,并从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道”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直觉、重了悟的思维方式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关键词:老子;科技文化;道;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7)04-0050-03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其中老子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道”的观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直觉、重了悟的思维方式,对其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其积极意义也有负面效应。

一、“道”的观念
对宇宙本体、政治及人生观的探讨,是《老子》一书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中心。

充分理解老子的“道”,对于认识老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首先,“道”是什么?《老子》第二十一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
在老子看来,孕育和推动宇宙万物的“道”,是一个形而上的实体;它变化莫测,无影无形,恍恍惚惚,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确实存在。

它恍恍惚惚,但是在恍惚之中却能看见物象;它难以分辨,隐隐约约,但是其中却存在着实体;它深远暗昧,但是在暗昧之中却蕴涵着纯真的精气。

在第二十五章中,老聃又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从这句话我们知道,“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它无声无息,独立于万物而循环运行永不停歇,它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从这些解说中反映出的“道”的特性有:一是“道”没有固定的形体;二是“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什么物体的消亡而消失;三是“道”是第一性的,而具体的万物是第二性的,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但是,既然“道”有着这样的特性,人又怎么能够发现它呢?显然,“道”虽无声无息又独立于万物,但它肯定以某种形式作用于万物之上,如此,人类才有可能发现它的存在。

这样的条件,在现代科学理论中只有一个客观实在符合,那就是“规
律”。

其次,“道”的规律是怎么样的?“道”是自然秩序,李约
瑟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对道家来说,‘道’
(或道路)不是指人类社会中正确的生活之道,而是指宇宙的运
行之道,换言之,即大自然的秩序。

”[2]
“道”是事物的运行规
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生‘二’中产生了雌雄,阴阳之分与合,故而叫‘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于是万象纷纭的宇宙就被归纳到‘道’与
‘阴阳’的规则之中。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道”是生命个体与社会国家、天地自然都必须遵循的法则。

最后,老子之“道”的观念对传统科技文化的影响。

其一,正面影响。

第一,老子之“道”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的。

“道”是独立不改、循环运转的宇宙运行之道。

万物皆出于“道”,这种包含着天地万物的“道”的观念的确立,大大拓宽了人类观察、认识世界的视野;万事万物皆在其中,一切皆能被认识,也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探索和改造的了。

这种观念的确立为科技的发展扎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第二,自然万物在“道”的影响下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完善,这实质上已在一定范畴内揭示出“道”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蕴含的科学思想了。

其二,负面影响。

第一,由于受到其所处历史阶段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在老子这里,“道”的这种客观存在性,却又被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言词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语来阐释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

如此说来,“道”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种“玄之又玄”的特性在使老子的思想充满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对“道”产生莫名的敬畏和膜拜。

敬畏和膜拜之心一起,有许多事便不敢深究,从而对本应深入开展的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产生了一

05・
定的负面影响;这种神秘主义思想对科学发展的危害十分巨大。

第二,从总体上来说“道”指的是“大自然的秩序”,而《老子》一书所解之“道”,除去这一总纲还有个体生命修养之道和社会政治发展之道;它由解释自然运行的普遍规律开始,进而扩展到诠释生命本体的活动、分析社会政治变化规律。

虽然与儒家相比,道家并不热忠于宣扬“帝王南面之术”,而是更加注重个人的修养,崇尚天道,崇尚自然。

但是,综观道家思想我们不难看出,“研究大自然之道的这些哲学家,可以说是‘在骨子里’就感到(因为他们从未能予以表达)要是对人类社会以外和超出人类社会的大自然没有更多的知识和了解就不可能像儒家所力求作到的那样,去治理人类社会。

”因此,他们研究自然之道的最终目的大多还是要解决社会问题。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态《老子》五千言中,处处可见老子针对当时之时事提出的治国之方略,究其根本,《老子》依然是“资治”之学。

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倾向对科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但是各家各派的观点却各不相同。

在老子看来“天人合一”指的是天人相合于“道”,它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统一性;一是自然界的自发性。

老子的自然观中所体现的这两层含义,对促进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自然界的统一性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础。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永恒的,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本源,它蕴涵在万物之中,没有什么能够脱离它而存在,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以“道”为基础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人作为一种存在当然也不能脱离这种统一性,老子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也”指出了人与其他自然万物的统一性。

在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人类的认识对象的范围大大的扩展了,包含了一切事物,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是在科学探索领域之外的,无论它是多么重大又或是多么琐碎。

只有在统一的自然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才存在普遍的联系,只有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人类才可能真正地、完全地认识世界;也只有在统一的自然界中圣人才能“抱一为天下式”,以道为检验天下一切事物的工具。

因此,承认自然界的统一性对科学的发展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

其次,自然界的自发性是产生科学观念的重要前提。

老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生自发,自然而然。

无论人们能不能认识它,又或是无论人们如何理解它,它都以自己的、自然的方式存在运行,永恒而又自然。

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以为发现了真理而得到的却往往是谬误。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常常以自己的、人类的标准来看待世界,然而我们的标准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唯一的标准,而且往往是错误的标准;所以,当我们用人类的(主观的)、片面的标准,用带有浓烈的伦理色彩的标准来认识世界时,得到错误结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只有抛开人类的伦理道德,以自然界自有的标准为标准,也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发性这一自然界的特性,我们才能开启科学的门扉。

老子看到了这一点,在第五章中他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认为自然规律无善无恶,无关乎伦理道德,人类的仁义于“天地”、“圣人”是不适用的;又在第四十八章中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认为为道之人应是一天比一天更少的用带有人类社会的、伦理的、价值判断的标准来观察世界,这样到了“无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就可以“无不为”了。

这一思想与当今人类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可谓不谋而合。

从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看出,自然科学之排斥伦理判断,是科学发展必经的过程,“尽管寻求真理本身就是一种伦理价值,但自然界却不可能划分为可以明文规定有益于教化的那一方面和避而不谈无益于教化的另一方面。

自然现象不能分为高贵的和卑贱的;伦理标准不适用于社会关系之外;科学必须在理论上是中性的。

”于是从老子的思想出发,我们几乎可以得到:“科学是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这一结论了。

而这一观念对于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科学观念产生和发展的一大前提。

最后,“天人合一”观念的局限性。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与西方有巨大的差别。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与自然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关系,自然被理解为外在于人的客体。

人们要穷尽毕生精力去解读和探索自然中的秘密,并竭尽所能去征服和改造它。

在这样的传统下,形成了西方人在探讨科学理论时,淡化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从客观事实出发,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务求穷根究底的理论气质。

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虽然各家学说不尽相同,但都力图追索天与人相通,达到天人相济、和谐一致的目的。

这种思想夸大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掩盖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

从而只是把目光集中在人的身上,强调人自身道德的修养,以求通过个体的感悟达到顺天而行、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认识不可能激发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的热情,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老子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顺“道”而行,不可有违。

只有在“无为”,即不违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人与自然才能达到高度的统一。

这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却忽视了人的个性。

于是,在“道”的面前,人类的标准失去了意义,人类的语言、知识失效了、没用了。

而且,在老子思想中,对“道”的追寻更多的是通过个体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感悟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对天地万物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来取得。

这种“道”生万物,是为真宰的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思想,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重了悟、重直觉的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历来就有重了悟轻论证,重直觉轻逻辑,重整体的综合轻具体的分析等缺陷,反映在传统科技文化上也是如此。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提倡一种对事物整体的辨证的动态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前提出发合乎逻辑地推理出结论,再现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因此,它与西方重逻辑,注

1
5

重分析,从静态中去把握物质的差异性的思维方式迥然相异。

”[4]中国哲人向来注重用身心去感受事物、观察事物,而疏于推理和论证,儒家如此,道家也如此。

首先,《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地道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既然言语和知识不能用来作为表述和分析“道”的工具,那留给人们的方法只有“悟”了。

悟只能靠个人,悟到的东西和悟的程度,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无法用客观的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而且一旦有了一点了悟,便“得意忘形”、“得意忘言”,抛却一切外界的手段,直接切入事物的根本,认识事物整体。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由于科学发展的水平还很低,缺乏从具体的、微观的层面上来分析事物的能力,这种从整体来把握事物的思想方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有其优越性。

然而,这种对世界的总体的把握往往只能是直观朴素、笼统空泛的,当科学发展到需要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微观的分析的阶段时,它对科学发展的阻力就显得格外巨大。

其次,老子很注重体察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对立面的统一,强调对立面的此消彼长,强调事物是周而复始变化的,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从反面看问题的辨证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飞跃。

事物总是包含正反两面的性质,两者相互依存,从反面考虑问题较从正面考虑问题更具有反传统、反权威、反常规的意义,更容易突破旧传统,开创新思路,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比从正面看问题更加深刻。

在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更有利于取得突出的成果。

另一方面,这种对任何事物都不下极端结论的辨证思维方式恰恰是科学的大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符合事物的辨证本性,然而,这并不是研究自然科学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研究自然科学强调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表达出来,强调任何结论都必须能被经验,被经验证实。

这种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无法得到的。

于是,越是按照老子的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去观察,就越无法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就愈行愈远。

老子被后世尊为“中国哲学第一人”,他的思想对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还十分低下,自然科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科学还停留在技术和方术的阶段,这就必然使老子在反思“科技”产生的影响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模糊和两难的选择。

正是这种选择上的两难境地使老子在对中国科技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极其宝贵的“建议”的同时,也给其后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因此,系统地分析、研究老子的思想,发扬其积极方面,克服其负面影响,对当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23-124.
[4]况长清.试论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缺陷[J].理论月刊,
2002(7):27.
(责任编辑 王 玖)
The Affects of Laoz i’s Thoughts to
the Ch i n ese Trad iti on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L IU Rui,L I Feng
(1.Pr opaganda Dep t.of the Party Comm ittee of Yunn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Kunm ing650031,China;
2.Pr opaganda Dep t.of the Party Comm ittee of Hainan 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 re-qin thinker Laozi has very i m portant affects t o the devel opment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in later ti m e,and analyzes and p r oves it fr om three as pects:the idea of“Dao”in Laozi’s thoughts which has mysticis m col or,the concep t of nature about the idea“uni on of nature and men”,and his thinking mode which e mphasizes the intuiti on and a ware.
Key words:laozi;technol ogy;“Dao”;uni on of nature and men

2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