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的民生保障与改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新疆民族地区的民生保障与改善
作者:卞红卫
来源:《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1年第1期
卞红卫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必
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因此,必须以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三要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区的民生切实保障和改善新疆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民生保障改善
[D 01编码]d01:10.3 969/j.issn.1674-62 87.2011.01.015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1)01-0015-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
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自治区党
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部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更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民生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生产、生活、生计的实际问题,尤其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是关系到民族团结、稳疆兴疆、富民兴边、长治久安的紧迫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现实问题的解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
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人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产生的各种需
求表现。
作为社会建设的主体“人”始终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和基本生存条
件的改善,就不可能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团结、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新疆民族地区
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要立足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要把人作为新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
定着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速度。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新疆发展的根本途径,
通过科技兴疆战略的实施,把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
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要把“人才强新”战略作为新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兴疆固边的战略抉择,是新疆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
要求,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进一步巩固
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
阶段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各民族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为新疆的繁荣发
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为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和智力支持。
其次,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稳定和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关系到
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支持产业发展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
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
新一轮就业扶持政策。
认真落实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政策,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中专
毕业生就业工作。
深入了解民情,关注民生,解决民众的生存之难、生活之忧、争取民心、稳
定民心。
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大力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加强企业在职
职工技能提升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
切实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
收政策措施,坚持自愿、就近就地转移的原则,强化技能培训,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配合管理,积极构建转移就业创收新机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重点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城镇居民参加社会保险。
抓好新农保试点工作;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措施。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和新型农牧区合作
医疗制度建设,建立以低保边缘群体和困难农民工家庭为主的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大保障
性住房建设,让城市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大力推进水、电、路、气基础设旋建设,提高新疆
的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以及解决120万人饮水安全,切实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稳疆
兴疆、富民固边构筑牢固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的改善
新疆的民生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疆的
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来解决,只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才能使新疆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新疆的经济社会虽然经过了
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相对于内地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住房、食品安全、贫困、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等社会民生在某种程度土差距还在不断地拉大,我们必须正视差距,坚持科学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面向人民生活的服务业,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
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体育、通信等产业以及社区、家政、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
需求。
通过旅游业的发展,重塑新疆和谐稳定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来新疆观光旅游。
加大政府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整合新疆旅游业,加大以景区道路、电力、通讯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将新疆打造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
继续
加强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家政服务网络、标准化菜市场等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功能。
其次,大力发展“人本经济”,着力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人本经济”是
以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及整体生存质量的提高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建设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为手段,以“人本效应”作为经济发展的评判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
根据新疆保民生、促
稳定、谋发展的区域经济大局,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较多,又受客观条
件限制,区内各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如何用好用足国家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优惠政
策必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大力发展“人本经济”,应是新疆民族地区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的切入点。
第三,坚持环境优先,资源开发可持续战略。
在发展战略选择上,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
委(扩大)会议指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
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坚持科学跨越式发展,
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因此,根据新疆民族地区经济基础比
较薄弱,工业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在企业规模上,由于新疆地区市场容量小,资金相对短缺的
现实,注重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占用物质资本较少,吸纳就业人员
较多,多层次满足市场需求的优势。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环境优先,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
态环境可持续的指导原则,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实施清洁发展机制
项目。
加快梯级水电站、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支持共伴生矿、尾矿、难
选冶矿、贫矿的综合回收利用项目建设,推进矿山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着实推进“汽化新疆”,真正改变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资源开发、经济发展造福于新疆各族人民,走一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坚持“稳定是第一责任”,以稳定来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民生的改善
可持续地改善新疆民生问题的前提是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
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攸关稳定。
稳定和发
展是新疆各族群众的最大的民生和最根本的利益,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要求。
首先,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
社会安全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安全本质上
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因此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
2010年8月26日,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上指出,一是反暴力。
暴力犯罪是反人类、反社会的严重犯罪,是损害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严重犯罪。
我们同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性、复杂性、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捍卫祖国统一、维护
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的严肃斗争,我们要坚决同暴力犯罪活动作斗争,坚定不
移地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讲法制。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制
国家,不论什么人、什么民族、出于什么动机,都必须遵纪守法,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对
于一切暴力犯罪,将依法打击,坚决惩处,绝不手软,哪里有犯罪分子就打击到哪里,谁是犯
罪分子就打击谁。
三是讲秩序。
没有秩序就没有祥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新疆跨越式
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工作之必须。
我们必须讲秩序,铲除不稳定因
素滋生的社会土壤,为改善各族人民群众民生创造和谐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其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
希望所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只有不断加强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筑起维护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才能真正实现好各族人民的共
同利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
创建活动,大力倡导各民族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使“三个
离不开”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
年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民生工程就是民心
工程。
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
认真负责地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各族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
支持;主动理顺群众情绪,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合理解决各族群众的利益诉求。
19省市对口援疆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面对新疆实施跨越式发展,新疆的民生的保障
和改善依然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处理好发
展与稳定,本着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新疆民生事业,这不仅是提高
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的需要,更是加强民族团结、实现长治久安、建设美好新疆的迫切要求。
[责任编辑:李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