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名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城历史悠久,据说古时候这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
相传,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官兵东行巡视,到海城境地,突然被无边无际的大海挡住了。
怎么办呢?唐王就召见谋士商议对策。
谋士劝唐王到水晶宫去求东海龙王,唐王同意了,亲自来到东海,拜见了龙王,说明了来意,请老龙王帮忙。
东海龙王见唐王很真诚,就爽快地答应了借海为地,约定三更借,五更还。
唐王回来后,不过一袋烟的工夫,只见翻腾的海水一眨眼就退了回去。
随后,唐王就引兵来这里驻扎。
可是唐王担心,借海为地还了以后,必然要断了三军的后路,于是他就传令各鼓楼的更夫,只准打三更,不准敲五更,怕打了五更这里再变成大海。
打这以后,海城再也听不到五更的鼓声,海城也就不是大海了。
龙王的那些镇海将军:鱼、鳖、虾、蟹也都留在陆地上了。
现在海城四周的鱼山、王八山、虾山、蟹山、厝石山和平顶山,据说就是那时的鱼鳖虾蟹变成的。
借海为地成功后,唐王心中大喜,他在鱼将军引导下,登上鱼山亮过盔甲,因此,鱼山又得名叫“亮甲山”;随后又上了平顶山,与手下一名大将在山顶下过棋,那棋子、棋盘至今还留在山上。
平顶山由此又得名叫唐王山。
退海以后,在厝石山东北角,就是现在的公园山,有三个海眼。
三股泉眼日夜不停地喷水,这里还闹水灾,百姓深受其害。
为压住三个泉眼,唐王命令在这修座三霄娘娘庙,供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
从此,水就不流了。
再说东海龙王得知唐王借海为地五更不还,大怒。
命令龟丞相立即到退海处去查看。
龟丞相来到海城,才知道唐王负了约,这里只打三更,不敲五更。
龟丞相正要返东海龙宫回禀,这时来了个蛇怪拦住了它的去路。
这蛇怪非要与龟丞相一同前往,想渡海成龙。
龟丞相推辞说:“成龙好办,我得回去禀报,再回岸驮你渡海。
”并让蛇怪躲到荷花泡内等候。
说完,它化阵清风直奔东海而去。
蛇怪按龟丞相指点,来到城东门外的荷花泡内,但龟丞相却一去未回。
蛇怪等得心情焦躁,经常钻出水面,危害这一方,百姓吃尽了苦头。
又过了好多年,从辽阳来了一位和尚,名叫纪晓塘,此人法术无边,能降妖捉怪。
纪晓塘先到荷花泡子细心观察几日后,在一个雾气腾腾的早晨,施用法术活捉这个蛇怪。
他叫人在厝石山南天门里大石砬子底下,用八块大砖砌成了一口井,称八宝琉璃井,纪晓塘把蛇怪投到井里,用铁锁链子锁上。
相传,这铁锁链子谁也不敢拽,有多少人拉过,总也拉不到头。
蛇怪被投进井里,玉皇因它作恶多端,命它修身养性,悔过自新。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个蛇怪终于得道成仙了,被人们称为风云子大仙。
风云子大仙为了立功赎罪,经常用自己吐的冰片帮助穷人治病,并且还为当地的老百姓除霸安良。
后来,人们念其好处,就在八宝琉璃井旁盖了一座祠堂。
又有一个雾天,这风云子大仙心血来潮,借助迷雾爬出井口,尾巴留在井里,头伸到南门外“玉升恒”烧锅去喝酒,结果喝醉了,现了原形,触犯了天规。
玉皇大怒,一气之下,把它召回天上,做了三年苦役。
后来,在众神仙劝说下,玉皇又念它在人间做了不少好事,封它为雷部一个神。
风云子大仙升天的时候,电闪雷鸣,风雨大作。
这电闪雷鸣是人们欢送它升天放的礼炮。
这风雨,是人们和它离别时洒下的眼泪。
它的头像龙似地升到天上,尾巴还夹在八宝琉璃井旁的石砬子里。
不少人为挽留它,扯住它的尾巴不放。
只听“ 喀嚓” 一声,石砬子崩裂了,风云子大仙升上天庭,至今厝石山八宝琉璃井旁的石砬子上还留有一道大缝。
唐王借海为地成功,风云子大仙又升上天庭,唐王为了这里不再受海水的灾害,永保太平,就命令士兵在这里修一座城,取名叫海城,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这里是退海之地,并传谕这里不许打五更。
所以,老年间海城城里是不打五更的。
因为打了五更,怕东海老龙王来要地盘,那海城就又会变成大海。
海城名称的由来,据《满洲地名考》没有关资料记载,相传此地很早以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因地质结构变迁,地壳上升,渐成陆地,设治之时,取名为海城。
另一个说法是,“海城”县名源于“海州”。
公元925年,辽灭渤海国,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
928年辽太宗诏徒东丹国民于梁水(今太子河),南海府之民随之西迁。
人移,地名也随之而移。
这就是临溟、海州的由来。
清顺治十年改“海州”为“海城”。
海城市唐王山的由来:
在距离海城市区南五公里左右的唐王山车站的东侧,有一座海拔不过一百三十米的小山。
它就是海城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山,唐王山,原名叫平顶山。
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兵东征时,曾与部将薛仁贵在这座小山顶上下过棋。
山上有副神奇的石头棋盘,石头棋子可以在棋盘上前后移动,却怎么也拿不下来。
山顶上有一块平地,称之为“脱靴顶”,是当年唐王脱靴子抖落出来的土形成的。
山上还有唐王留下的石锅和马蹄印。
后来人们便把这座小山叫做“唐王山”而流传至今。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们在这里采石开矿,山上这些遗迹已不复存在了。
在唐王山东南方的三皇山上,原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庙,唐王山大悲寺庙。
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来到唐王山。
有一日,唐王在睡梦中,梦见南海大士观音菩萨点化于他,说唐王有一劫难……由于菩萨的解救而使唐王逃过了危难。
唐王回朝后,便下旨重修庙宇。
唐王山大悲寺庙,便由此而建。
《鞍山市文物志》:据文字记载,唐王山大悲寺庙始建唐朝,原古庙分为东、西两院。
东院正房五间,东厢房四间及门房六间。
西院建有正殿三间,东、西各有配殿三间。
前有山门,两侧分别建有钟、鼓二楼。
庙内立有两块高大的七孔透龙碑,分别是重修古寺时的碑记和功德碑。
庙前空地上,原来有古时栽植的繁茂的枣树林。
现仅存二十余棵。
多年的历史轮转中,古庙虽经辗转复修,还是逐渐废旧不堪。
为开发旅游资源,一九九二年原庙被迁至海城毛祁镇曹家堡重建。
所存的两块龙碑也被迁至那里的大悲庙前。
唐王山大悲古寺,乃是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
二零零零年七月,海城当地的有缘之士和信众为弘扬历史文化、再现名胜古迹,自发捐资近三百万元,在三皇山古庙旧址重修了现在的大悲古寺。
若问牛庄之名,由何而来?众说纷纭。
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古时候,在三岔河之左有个小庄子。
庄子里有一口很深很深的土井,井台上锁着一条粗大的锁链,一直伸向井底。
更怪的是人们想往上拽这条锁链,谁也拽不上来。
有一次有几个小伙子好奇,凑到一块合力往上拽,不但没拽上来,反而听到井底下发出老牛哞哞的叫声。
这一下可把众小伙子吓的不得了,撒腿就跑。
从这以后,再也没人敢动弹这条琐链了。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孙悟空保唐僧去西天取经,过不了火焰山,就去找铁扇公主,借灭火宝扇。
哪曾想,借来的假扇,越扇火越旺。
孙大圣受骗,一怒之下,又去找铁扇公主算帐,结果打了起来。
最后,把牛魔王和他的牛子牛孙,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有个牛仔一口气逃到了东海,又转入了辽河,躲藏起来。
玉帝得知牛魔王阻拦唐僧去西天取经,就派太上老君,下界追剿,捉住了这个外逃的牛仔,就把它锁在了这口土井底下。
有一年,从远方来了一位云游的白发老人。
听说土井底下锁着什么,他便坐在井旁,仔细观察。
经过几个昼夜的探查,他向庄里的人说:“土井底下锁着一头金牛,是无价之宝。
如果愿意
把金牛弄上来,我可以想想办法。
”众乡亲经过商议,支持老人把金牛弄上来。
老人先让大家从本庄里找九个属牛的同龄小伙子。
可是,因庄子太小,只找到八个合乎条件的人。
没办法,又从本庄亲属中找来一个同龄属牛的人顶替。
三更天时,老人便领着九个小伙子,在土井旁先挖坑立起九个栓牛桩,拿来九根绳子,一头栓在井中的锁链上,另一头栓到九个牛桩上。
然后,老人指挥九个小伙子拽绳子。
这时,就听见井底下发出了牛的吼叫声。
吓得各个小伙子扔掉了绳子,金牛卟通一声又掉下井底。
老人又重新把小伙子组织好,齐心协力往井上拽锁链。
可是刚把金牛拽到井口,就见这头金牛,一对金牛角,两个金眼珠,金光瓦亮,闪闪放光,卡在井口上,尽管小伙子们以九牛同心之力往上拽,金牛却始终不离开井口。
最后,九个人累得精疲力尽,手一松,金牛又落回到井底。
为什么金牛拽不上来呢?原来,这个外庄的亲属,只顶半个牛力。
因为不是九牛之力,所以,就得不到金牛了。
于是,金牛卧井底的故事,便从小庄子传了出去。
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小庄子叫牛庄了。
后来,在这里修起了牛庄城,又开发了水运码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牛庄码头。
海城传说之驸马营的由来2010-05-09 20:06
驸马营村座落在海城以北20多公里处。
若问这里为啥叫驸马营呢?还得从唐驸马秦怀玉出征说起。
相传,唐王率数十万大军挺进关东。
这一日,先锋官驸马秦怀玉领兵到达海城界面。
并在大顶山前的开阔地,选好了扎营地址,安营下寨,休兵三日。
然后,进攻三层山,首战失利, 驸马秦怀玉负伤。
秦怀玉回营,一边加强守营力量,以防敌军偷袭,一边找军师,谋士商议破敌之策,最后决定:一是针对敌军善使飞刀,组建三千铁甲军;二是乘敌军强拉民夫,抢修防御工事之机,派兵打入民夫之中,混入敌军内部,以备内外夹击,里应外合;三是准备大量干柴松油硫磺和把,发动火攻,一切准备停当。
秦怀玉伤好后,选择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亲率三千铁甲军,夜袭三层山。
三层山守敌,由于初战获胜,滋长了轻敌麻痹思想,放松了戒备,官兵还经长在山寨饮酒作乐。
这天夜里,一个个喝得头昏目眩,东倒西歪。
就在这时,山下喊杀声震天。
还未等敌军集结上阵,秦怀玉已经率三千铁甲军冲上了山寨。
特别是由于事先埋伏在山上的唐兵,也从内部杀出,里应外合,内外夹攻,山寨顷刻间便被冲破。
唐军一边冲杀,一边放火,旦见三层山火光冲天,敌兵慌作一团,四散奔逃。
敌将发现山寨火起,早已心慌。
当见到秦怀玉众官兵时,慌忙指挥飞刀军迎战。
可是,唐兵有铁甲军攻战,很快就破了飞刀军。
敌将见大势已去,正想夺路逃跑。
不料,秦怀玉一马赶到,一枪刺去,敌将翻身落马。
夜战三层山,一举成功,消灭了敌人,大获成功。
海城传说之八宝琉璃井2010-05-09 20:05
海城河与厝石山是结缘的,由于海城河映入了厝石山,厝石山点缀了海城河,而海城河更是喜爱聆听厝石山上八宝琉璃井种种传说: <<二郎神斩妖锁井底>>:从前,在厝石山下面,有一个巨大的海眼 ,它直通东海.当时还有一个大水怪藏在海眼里.这个家伙经常钻出来兴风作浪,闹得大还涨潮,时常淹没州滩,危害四方.这个水怪形如巨蟒,头大如碾,张开血盆大口,露出的牙齿象尖刀一样,睁开双眼,犹如两盏明亮的灯光,它的全身长着乌黑发亮的鳞甲,看上去非常凶恶吓人,经常窜到海上劫船只,它能把大船掀翻,专吃落海之人.后来, 水怪闯海作恶之事,被天宫发现,玉帝急令二郎神下界灭妖除怪.二郎神即刻驾起云头,奔赴渤海辽东湾.恰巧水怪正在海上兴妖作祸,二郎神一声断吓,举刀向水怪砍去,水怪见势,便张开血盆大口,向二郎神反扑,二郎神急闪身,腾空一跃,顺手摘下神箭 ,对准水怪大嘴,开弓放箭,射中了水怪咽喉.这水怪虽伤犹斗,只见它脖子扬起一丈多高,血红的
舌头伸出三尺多长,妄想吞食二郎神,不料,二郎神早已举起神鞭打下,一鞭就把水怪打得脑袋开花,一头栽倒 ,死于非命.然后,二郎神又拿出赶山鞭,赶来一座小山,压盖在海眼之上,并在石山的半腰凿了一口大井 ,将水怪躯体锁在井底.它就是传说的八宝琉璃井. 二郎神打死水怪,移来小石山,堵住大海眼,制服了海水泛滥。
然后,他又返回了天宫,请来了三霄娘娘,在小石山上修了一座大庙,让三霄娘娘坐在里面,压住海眼,镇服水怪,铲除祸根,永保安宁,后来,人们就把小石山上的大庙叫做三霄娘娘庙,把这座移来的小石山叫做厝石山,又把因堵住海眼而保护下来的这片肥沃土地和秀丽的山川称之为“退海之地”。
<<纪晓棠捉妖锁井底>>:原海城南角的城墙外,护城河内,有一个千年修行的"黑鱼精",经常危害人民,一天,一位云游道人名叫纪晓棠,路过此地,发现护城河内有一条"黑鱼精"作怪,道人便纵身上了城墙作起法来,用鱼钩把"黑鱼精"从河里钩了出来,用铁链锁在海眼里,
就是现在厝石山公园的八宝琉璃井 .以后人们时常听到井里锁链"咔嚓"响的声音.但是谁也没有看到井里的怪物.传说此井通海底没人敢下去.抗战时期日本人也听到过关于"纪晓棠捉妖"的传说.一天开来了汽车想那铁链拉上来,看个明白.但是日本人拉了两天两宿,铁链总是拉不到头,最后拉铁链的人一松手,铁链便又会到井里,闹得日本人也感到莫名其妙.
<<二郎神锁鳌精于井底>>:厝石山巅崇圣祠后石壁峭立,高约丈余,摩崖有字,曰:龙化池,石下有井一眼,周围俱砌以砖,井口狭小,望之深不见底,俗呼"八宝琉璃井".这个深不见底的井,有一个神话传说 .那是在很早很早以前,在古城的西北大地上,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庄子的名字叫胡家屯(即今腾鳌镇),只有几十户人家,日子过得很红火.有一年春季的一天,天空布满了黑云,刹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天连水,水连天,天黑的对面不见人.只见雷雨大作,
在这闪电雷鸣中,人们忽然间看到了从天上下来一个怪物,头部像龟,又不像;像鱼,也不像.大得比大碾盘还要大得多,张着大嘴,吞吐着云雾.只听一阵地动山摇,这个庞然大物从空中扎到地面,在一个小小的胡家村前,扎一个方圆也有半里多长的大坑,瞬间,雨停了,满天黑云被狂风刮走了.当人们上前一看,只见那个庞然大物在水里,张开大嘴,喘个不停.有的人说,不知这是天上
哪一位神仙下界了.村中有位老者,上前仔细一看,说:"这是鳌鱼成精了,是从海里来的,我们得好好保护,可不能得罪他!"于是全村人都把它当神来看.在大坑边上,供些供果,并把这条大鳌的背上,搭上席棚,遮盖太阳,整天的看守它.不到几天的时间,天上又是黑云密布,瓢泼大雨下个不停,狂风卷着乌云 ,对面不见人.
这时这条大鳌鱼,瞪大了眼睛,口吐白沫,身子来回摇晃,摆个不停.一刹时,从大坑中浮起来了,趁着闪电雷鸣的巨响,飞起来了.它头尾一摆动,直奔古城的厝石山上的方向飞去了.只见它边飞边与二个怪物搏斗,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鳌鱼就一头扎在厝石山的山麓,人门眼看这条鳌鱼扎下去之后,扎出了一眼望不到底的深井.从井口里直冒黑水,害得百姓不得安宁
.玉帝知道此事特派二郎神来查清事情的根由:原来是这条大鳌鱼是东海鳌精,与东海的二条黑鱼精经常搏斗,结果让黑鱼精撵出了东海,飞到胡家屯,当它返回东海时,又被二条黑欲精发现阻止它返回东海.所以它刚从胡家屯飞起,二条黑鱼精就追了过来,在空中反复搏斗,终于在厝石山旁被二条黑鱼精打入海底.扬二郎唯恐鳌鱼精再出来作怪,就用八块琉璃镇妖石修筑了井口.
并特制了一条铁链,将鳌鱼锁在井底,叫它永不出世.从此,人民生活安宁了.八宝琉璃井也就永远留在了厝石山上.
海城传说之靖安祠的来历2010-05-09 20:04
在海城厝石山公园龙化池边,有一座靖安祠.祠里供奉着风云子大仙的塑像.他面容慈善可亲,鬓须飘洒,手捧药书在潜心研究祛病消灾的良方.提起风云子大仙来,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这风云子大仙来历不凡,他是汉代的一位读书人,死了以后灵魂没有泯灭,借着别人的身躯,去修炼自己的心性,从唐朝到清朝,以及民国年间,在这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风云子大仙始终不渝地坚持修炼,愈修炼,愈加仁慈,拯救黎民百姓的愿望,就愈加强烈.风云子大仙虽然修炼了一千多年,但他还是感到道行不高,决心拜名师指点迷津.最圣明的先天老祖,降灵验普救人世,在海城设立学院.到这里来进修的特别多,也特别踊跃,而维独风云子大仙修炼的意志最坚决,他的行动感动了先天老祖,俯下身来答应风云子大仙,留下来继续深造,并且,先天老祖亲自给风云子大仙赐了名号,叫"影识".风云子大仙道行炼成了,他就寻找机会,想建祠设坛.作为给黎民百姓治病消灾的场所,去消除积沉在人间的罪孽,为民建树卓著的功勋.风云子大仙,先后暗中点化渡成三个高徒.通过三个徒弟,实现他普渡众生救苦救难的夙愿.有个叫刘象月的海城城里人,他第一个出马,替风云子仙师行道,为百姓消灾去病.这个消息象长了腿一样,很快在海城传开了.到这里来求医讨药的人,成群结队摩肩接踵,刘象月手到病除,令他们转危为安.刘象月对黎民百姓的诚挚义举,竟然感动了天上的神仙,把他提拔到天庭,让他掌管雷部.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到了前清时期,在朝廷里,官拜兵部侍郎的王绍辰,拜风云子大仙为师,成为他的二弟子.王绍辰继承刘象月的遗愿,设坛行医治病,解救芸芸众生,他遇到疑难的地方,就按照风云子大仙暗中点化去做,无不手到病除,转危为安.黎民百姓更加敬佩风云子大仙.嗣后,又有赵忠春丞接王绍辰设坛行医,这便是风云子大仙的三弟子,他的医术,也相当高明."影识"道长神通广大,他能消除灾难,在无影无形之中,降服污浊在不知不觉之中.他安定地方,安抚民众.确是功德无量. 海城士绅和跟从先天老祖修炼的,见"影识"道长的祠堂低湿狭小,就大兴土木开始营造新祠堂.不到三个月崭新的靖安祠建成了,又重新围筑了墙垣,并推举崔文凯主持祠堂事务,这个靖安祠一直保存下来.公元1991年 ,在祠堂内新塑了风云子大仙像,至今仍有人到这里求药治病
海城传说之什司县遥指石丝线2010-05-09 20:01
海城东部山区有个地方叫“什司县”。
这个“县”,不是行政所指的县,而纯属一个地名。
说是“县”,实际是个普通山村。
它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从前,在什司县境内,有一座岩石裸露,峭壁陡险的大山。
在这座大山的石缝中,还长着许多形如薄冰,片片层层,透明如镜的千层石。
这千层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一道道耀眼的白光,远远望去,既像挂在悬崖上的一条条银丝,又像编织在峭壁上的巨大的蜘蛛网。
这座大山为什么长着千层石呢?相传,古时候,有一对蜘蛛星在天宫里呆腻了,便趁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混乱时机,偷偷的跑到了凡间,变成了蜘蛛精,隐蔽在这个大山窝里。
蜘蛛的本能是靠织网以捕食被网粘住的生灵.这对蜘蛛精下界后,马上就在这座大山上拉丝织网。
拉出的一条条蛛丝,经过风雨的吹打和演化,逐渐地变成了一缕缕白光闪闪的透明岩石层,长入大山的石缝中。
自从蜘蛛精在山崖上结网之后,便开始“粘鸟网兽”。
这样,就使山里的动物大受其害.一旦被珠丝沾上,就难逃活命。
更有甚者,有一次,有个小牛馆,光顾追逐一只小白兔,而撞到了珠网上,不幸被粘住了。
尽管小牛馆拼命挣扎,终未逃脱灭顶之灾。
类似惨事,屡有发生,闹得人们终日不得安宁。
再说,这对蜘珠星逃离天宫后,很快就被玉帝发现。
并派出天兵天将,下界捉拿。
这天,天兵天将站在云头,往下观察,终于找到了在
大山窝里藏着的一对蜘珠精。
便令风雨雷电众将,呼风唤雨。
一时间,劈雷闪电,暴雨倾盆。
突然,听见在大山云际,一声巨雷响过,云消雾散,雨过天晴。
一对蜘蛛精被击倒在地,双双被捉回天宫,幽禁起来。
从此,住在这座大山附近的山民,家家都过上了太平的日子。
然而,蜘蛛精留下的银丝般的巨大的蛛丝,却依然挂在山上。
它左一条,右一道的长在石逢里,太阳照射,闪闪放光。
特别是每当雨过天晴的时候,这蛛网银丝与在长在山逢中的千层石,交相辉映。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奇异景象,就给这座大山取了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做“石丝线山”。
山下的村庄,也随之叫起了石丝线村了。
古人,对在山逢中,长着的透明的千层石的奥秘,一无所知。
便凭着对大自然这一神奇的现象,叫起“石丝线”来。
说来,可也比较客观、贴切,也很生动、逼真和浪漫。
不过,不知什么原因,后来竟把石丝线移花接木,变成什司县了。
也许,由于人类进化,在接开了千层石乃是云母石矿的奥秘之后,就把蜘蛛结网的神奇传说抛弃了。
然而,石丝线村依然存在。
可是,久而久之,竟被什司县取而代之了。
感王传说----龙首山由来
唐王于公元645年率领二十万兵马东征侵犯唐朝疆土的高句丽,依唐王山南部驻军(现海城市感王镇境内),唐王为寻找应梦贤臣“薛仁贵,命先锋官”于山前提高龙门阵一座,张世贵无奈之机,只有请火头军“薛礼”出马,三日后,山前摆下一座具有翻江倒海之气的“龙门大阵”,只见阵心“中央戊己土”立一白袍小将,手持令旗煞是威风,唐王李世民坐于黄罗伞下连连称妙,因唐王仰首视目赞龙门得此良将,且此山山形蜿蜒如龙,龙首山因此得名。
辽宁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