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备考指要】
1.从考点分布看,主要集中考查分封制、郡县制等内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掌握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影响,正确评价这一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3.宗法制与今天“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内在联系。

【自主学习】
考点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
(1)内容
①王位世袭制:夏代禹传位于其子________,王位___________取代了__________。

②行政管理制度:商代中央设有________、卿士、卜、祝、史、等官职;地方封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分封制
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内容:分封________和人民。

(2)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和先代贵族。

(3)瓦解:①原因:受封的_________势力日益强大,_____________衰弱。

②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

(4)影响:
积极:①加强对_________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

②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③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消极: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为春秋割据埋下隐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________,解决贵族间在________、财产、________的矛盾。

(2)内容:________;大宗、小宗。

(3)特点:________继承制。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________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

从此,“________”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

(2)皇帝的权力: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
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由皇帝控制。

(3)皇帝制度的特点:________、一人独尊、________(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

(4)本质:________,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构成:
三公:兼理国家(秦朝中央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________。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负责执掌________,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________事务。

太尉:负责全国________(实际虚设,秦始皇自掌军权)。

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但不一定都是九人。

(2)(特点)运行机制:中央三个主要官职________,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
(1)郡、县机构简介:
①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

②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由朝廷任命)。

(2)影响: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4.秦朝加强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修建驰道;开通灵渠。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

(3)军事方面: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

(4)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5.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重难突破】
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迁移应用】
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

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A.实行王位世 B.实行分封制度
C.压迫奴隶和平民 D.实行井田制度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
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2.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宗法制和分封制中,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迁移应用】
3.《左传》记载:“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

”这段记载反映了()
A.夏朝建立压迫奴隶的国家机器
B.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C.春秋诸侯争霸,天子有名无实
D.秦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三、皇帝制度的本质与影响
1.本质: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

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影响: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迁移应用】
4.“皇帝”制度创立于秦朝,关于这项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A.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个人的意志
B.“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
C.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王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
D.“法令出一”意思是说,皇帝的决策往往要得到群臣的一致同意
四、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不同点
(1)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2)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3)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的权力的大小。

2.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3)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在中央管理地方制度方面,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迁移应用】
5.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进步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 B.③
④ C.①③ D.②④
五、正确理解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内涵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君主专制解决的是君主个
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

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

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中央集权制解决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相对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3)专制与集权二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要注意的是实行中央集权制并不意味着只能实行君主专制,也可以不是君主专制政体,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
的关系时,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制。

一般情况下,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尤其明显;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以君主专制政体为主,在古代尤为如此。

随着社会发展,君主专制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为其他政体,如君主立宪制。

2.内容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3)从中央政权机构的三公九卿到地方郡县官吏,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3.本质:君主专制,即封建专制主义统治。

4.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

5.意义:
(1)对秦朝: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
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①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迁移应用】
6.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B.疆域的拓展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典例剖析】
1.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
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剖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

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所以D项错。

另外,判断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同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某诸侯国内部,诸侯国的始祖是大宗。

由此判断可知,A、B项错误,C项说法正确。

【答案】C
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剖析】注意题干关键词“直接意图”。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带有根本意义,不合题意,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不符合中央政权机构的特定范围。

防止大臣专权自恣是直接意图。

【答案】C
3.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剖析】皇帝制度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故C、D两项是该制度的影响,不合题意;另嬴政定皇帝称号时不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想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A不合题意。

【答案】B
4.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郡县制的确立,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任命,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而“有叛人而无叛吏”。

【答案】B
5.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②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③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④体现了封建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剖析】本题要求学生对分封制能够全面了解,西周的分封制是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分封的范围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因此首先排除答案①④,分封制是
依血缘亲疏划定的等级建立诸侯国,规定受封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务,并随从作战。

可见,分封制既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又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故答案为C。

【答案】C
【巩固演练】
1.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兄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

这是因为他违反了()
A.中央集权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在西周的宗法体系中,下列各项有资格成为大宗的包括()
①周天子②鲁国国君③周天子庶母兄弟④受封的卿大夫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4.《孟子·梁惠王》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
5.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

最能证明这一点的材料是()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6.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较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7.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引
自司马光《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9.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0.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史记解读》:“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2.山东自古就有“齐鲁”之称。

这个称呼依据的史实最早可追溯至()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时期【高考真题】
1.(2010·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2010·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2010·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4.(2010·上海卷)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5.(2010·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考点1
1.启世袭制禅让制相侯伯
2.土地王族功臣诸侯王权地方
3.统治秩序权力土地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特权
考点2
1.皇帝政治经济军事皇位世袭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2.政事群臣奏章监察事务军政相互牵制
【迁移应用】
1.B 2.C 3.B 4.D 5.B 6.D
【巩固演练】
1.B.2.A.3.C.4.A.5.B.6.B.7.D. 8.C. 9.A.10.C.11.D.12.C 【高考真题】
1.A 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2.A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3.C 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

答案为C。

4.B 此题考查第2分册第5课社会变革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

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5.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

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