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年元旦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年元旦测试卷
语文试题
一、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9分)
(1)携飞仙以遨游,。
(《赤壁赋》)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蜀道难》)
(3)伏清白以死直兮,。
(《离骚》)
(4),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5),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6)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7)钉头磷磷,;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
(8),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9)既见复关,。
(《氓》)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5分)
太学生何蕃传
韩愈
太学生何蕃,入太学者廿余年矣。
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相与言于助教、博士①,助教、博士以状申于司业、祭酒②,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
焯者数十余事,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京师诸生以荐蕃名文说者,不可迭纪。
公
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为礼部;为礼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无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全。
初入太学,岁率一归,父母止之。
其后间一二岁乃一归,又
止之,不归者五岁矣。
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
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于是太学六馆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义行,言于司业阳先生城,
请谕留蕃。
于是太学阙祭酒,会阳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欧阳詹生言曰:“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葬死者之
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斯其所谓仁欤!蕃之力不任其体,其貌不任
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欧阳詹生曰:“朱泚之乱③,太学诸生举将从之,来请起蕃,蕃
正色叱之,六官之士不从乱,兹非其勇欤!”
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义,充诸心,行诸太学,积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气上,无择于川泽涧溪之高下,然则泽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贫贱
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独何蕃欤!吾是以言之,无使其无传焉。
注:①助教、博士:太学教师;②司业、祭酒:太学官员;③朱泚之乱:唐德宗建中
四年,泾原军朱泚反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蕃齿齿:交谈
B.以之升于礼部升:上报
C.于是太学阙祭酒阙:空缺
D.施者不遐也遐:远
2.下列几组句子,分别表现了何蕃孝和勇的一组是(3分)()
①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②初入太学,岁率一归
③阂亲之老不自克④蕃居太学,诸生不为非义
⑤蕃之力不任其体⑥来请起蕃,蕃正色叱之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①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蕃求学王十多年,刻苦自励.每年参加进士考试。
他毫不气馁的精神感动了太
学生们,太学生纷纷写文章向朝廷推荐他。
B.了解何蕃情况的公卿大夫虽多,但因不是礼部官员,爱莫能助。
而何蕃又与一些
礼部官员不合,故不被录用。
C.何蕃是个孝子,决定回家奉养父母。
太学生们想方设法阻拦他,向司业阳城求助。
结果因阳、城外调,事情没有成功。
D.何蕃才德俱佳,却像卑下的湖沼一样难以施展才华,作者对此深表惋惜,向时借
本文对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给予了披露。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揖诸生归养于和州,诸生不能止,乃闭蕃空舍中。
翻译:
②葬死者之无归,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复。
翻译:
三、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6分)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首联“窥”字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一个
的形象跃然纸上。
(2分)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5.下列各项中,,对作晶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探春协助理家。
赵姨娘和女儿大闹后,探春痛斥赵姨娘。
后亲娘舅死了,探春趁机“赏银”二十。
又精简开支,除宝云外,取消众人上学多领的费用。
安排下人承包各项事务,多劳多得。
探春理家得到肯定与支持。
——《红楼梦》
B.黛玉生病,宝钗来探望。
宝钗的体贴让黛玉感激。
黛玉说先前还认为她是多心的入,心里藏好,义感激她没挑明自己读《西厢记》《牡丹亭》,并说无依无靠的苦衷。
宝钗说自己虽有哥哥母亲,只是略强一点,也算同病相怜。
《红楼梦》
C.曹操攻卜徐州后,欲取下邳,关羽兵败后被围在一座土山上。
曹操派人劝降,关羽提出三个条件:一、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须供奉刘备的两位夫人;三、一旦有了消患,不管千里万星,马上辞去。
曹操应允。
——《三国演义》
D.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闯入“奇迹王朝”。
如果没有“奇迹王朝”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
出于对甘果瓦的同情,爱斯梅拉达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
——《巴黎圣母院》
E.聂赫留朵夫再次要求探监,恰好有英国客人想参观监狱。
将军就开了通行证,让聂赫留朵夫陪同英国人一起去。
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一种需要家庭和孩子的想法涌上心头。
然而,玛丝洛娃己决定跟西蒙松走,聂赫留朵夫知道后感到欣慰。
——《复活》
6.简答题。
(100字左右)(5分)
《红楼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丫鬟形象,鸳鸯便是其中翘楚,请简述“鸳鸯抗婚”的情节。
答:
(二)阅读下面二则《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万章问曰:“敢间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孟子•万章下》)
②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说的“不挟”即不要有倚仗的念头。
B.“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
C.与今人交友务必要颂读其诗文,做到“知其人”后方可结交。
D.选段②,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2)请你根据上面的文字,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
(3分)
答: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9分)
①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②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
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
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
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
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
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
范性的标志。
③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
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
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由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
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
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
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
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④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
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
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
而“百家讲坛”之
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
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
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
“读书时间”?二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
锐度与精神高度?三是?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7.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B.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C.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D.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
迫性。
9.联系全文,为文章第④段的画线处补写句子。
(3分)
补写: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15分)
七月荷话
文瑞
①荷,在墨池边、宣纸上生长,在文人墨客的心田绽放。
荷,是一种意象、一个隐喻
--荷抑或莲,佛家尊为圣物,是美好与神圣的象征。
②据传,周敦颐在南安府做官时,公务之余,喜欢独往大山深处的丫山古寺,去与寺
中方丈探讨佛学道理、讨论天下大事,然后,他还要独对寺中那一池青莲,思索人生。
久
而久之,竟然悟出了许多凡人所不能体察到的道理,后来他写出了寥寥129字却光照千秋
的《爱莲说》。
周敦颐爱莲如痴,在他后来的为官岁月里,处处都弥散着莲的韵味。
他在
虔州任通判时,自称莲溪先生,在梅林植梅种莲,在罗田岩植柏种莲……世事纷繁,做人
很难纯粹,也很难脱俗。
于是,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就更加让人觉得难能可贵。
③荷与莲常常被人用混。
如古人有的轻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
的浅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捧读《辞海》,方知莲为荷的别称,属睡莲科,多
年生水生草本。
因此,荷与莲用混了不要紧,两个字眼,一样意义。
民间有一种说法,远
古时中原辽阔,文化隔绝,这种“根茎细瘦如指,向下生须根膨胀成藕,向上抽长圆叶并
生出花蕊,夏天开淡红或白色花,花谢后留下蓬子”的植物,有的地方称荷,有的地方称莲,直到中原文化汇合后,觉得荷、莲都有其存在意义,便荷、莲并用了。
此外,“荷”谐音“合”、“和”,和美、和谐、祥和……可以联想到的尽是美好之词,岂能不钟爱之?
④荷是地道的中国原产物,如同粽子诞生于中国一样。
粽与莲都是很有文化意义的东西。
记得孔仲平的《观舞》诗:“云髻应节低,莲步随歌转。
”莲步,美女的脚步,当然,也指古时女人的三寸金莲。
莲步轻移,人面桃花,杏眼流转……莲一旦拟人化,竟是如此
栩栩如生,令读者眼前一亮,仿佛一个绝色女子飘然而至。
⑤荷最早的功能是实用的,用来裹物和食用。
硕大的荷叶,是古代最好的包裹材料,
包熟牛肉、包碎银、裹玉兰花、裹米糕……以后遂有了荷包之说,有了以锦缎、皮革代替
荷叶之演变。
锦缎做成的荷包,往往是长大成人的女儿家送给中意的青年男子的定情物,
里面置了些香花,泛出芬芳,诱男人坠入爱情之河;皮革做成的荷包,则成了今天大众化
的钱包,贮存着人类的财富与虚荣。
如今,赣粤闽等地的客家人依然把荷及荷包的最原始
意义保存下来,比如大余新城镇用荷杆做成的酸菜,成了风味极佳的客家小吃;南康的荷
包肉,取硕大的荷叶裹上拌好佐料的猪肉,放在灶上猛蒸一天一夜,便成了散着荷香、肉
香的一道客家名菜。
⑥在赣南,荷花最盛的地方是石城。
石城,本是山石峥嵘之地,往往给人以穷乡僻壤
之错觉,天工造物,它却是得天独厚的荷的乐园!在无数的大山皱褶之间,在大片的田畴
之上,乃至在每一块空地上都种满了荷,莲叶田田泛绿,荷花亭亭玉立,开满乡野阡陌,
山石累累的石城竟被一地荷花柔化得诗意荡漾。
风月无边的莲,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
的苦苦追寻,也点缀得这块“石耸如城”的客家乡村宛如芳菲世界。
这里的莲叶长得异常
青绿,荷花开得异常洁白,没有一丝俗气,没有一点浮躁,只有一种顽强与韧性在我们的
眼中弥漫着。
⑦看来,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
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
(选自《2009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10.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作者笔下吟咏的荷,作为一个普遍认知的文化意象,被赋予了更博大、更厚重的
阐释:莲,带着一种顽强与韧性,承载着客家人对中原文明的苦苦追寻。
B. 文中的荷,既是与世隔绝的清高文人或隐士的代称,又是荷香、肉香、人情味融
为一体的意象,亲切地浸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赣南风味。
C. 作者先写了荷的审美情趣,如引周敦颐的《爱莲说》,“莲步”一词解析,“荷”字谐音说明等;后写了荷的实用功能,如用荷叶包裹物品等,作者意在突出前者。
D. 作者通过此文强化了个人情感,淡化了文化品位与地域特色,进而充分体现了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质朴典雅的审美情趣。
E. 该文语言清新典雅,援引的诗句将荷的古典美点染、逸散,看似随意,实为倾心
演绎的客家风情,让文章有了与众不同的意味。
11. 为什么说“周敦颐的思考是对的,莲,最终还是属于哲学的”?(4分)
答:
12. 品读第⑥自然段,探究赣南荷花与客家人在品质上是如何融为一体的?(6分)
答:
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潘妈妈最近很烦恼,这不,最近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作业第一时间就是“百度
一下”,不到半秒钟就会出来几十页相关问题的解答。
写作文更是素材多多,索性直接从
网上“拿来”。
材料二:叶妈妈说,儿子昨天竟然搜索到了有理数的题自己在做;老师要他们预习,
他在百度文库里找到了。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3分)
答: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7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70分)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被困,长达七天没有吃到东西。
子贡拿自己的钱财换来了一点米,让颜回给大家煮粥喝。
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
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
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
绝对不会改变的。
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
孔子说:“颜回啊,我想用这得之不易
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
”颜回摇头道:“不行啊!煮粥的时候,房顶上有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我就把污染了的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
但是这样的粥是
不能祭祖了啊。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福建省东山二中2011届高三年元旦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默写(9分)。
(1)抱明月而长终(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固前圣之所厚(4)久在樊笼里(5)别有幽愁暗恨生(6)不如须臾之所学也(7)多于在庾之粟粒(8)无边落木萧萧下(9)载笑载言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1.A(齿:并列)。
2.B(A.①没有提到“孝”或“勇” ②作者评价何蕃是纯孝之人 C.②侧面表现
何蕃品德高尚 D.①②都表现何蕃仁义)
3.A (感动太学生的是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即“学成行尊”)
4.(1) 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
(2)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大小好事,一定努力而为。
[参考译文] 太学生何蕃进入太学有二十多年了。
年年应进士考(被推举参加礼部进士
科考试,称为举进士”),学问深厚,品行受人尊敬,众多太学生尊崇称誉他,不敢和他
相提并论,共同向助教、博士说起何蕃,助教、博士又把情况向司业、祭酒陈述申报,司业、祭酒编写何蕃的众多品行中显著昭彰的事情几十件,把它们上报给礼部,想借此让天
子知道。
京师的太学生们因为荐举何蕃而上书写文章的人,无法选出计算。
知道何蕃的公
卿大夫非常多,但无人在礼部当官;在礼部为官的,大多与何蕃不合。
何蕃因此不被录用。
何蕃,淮南人,父母都健在。
刚入太学的时候,大约一年回家一次,父母阻止了他;
这之后间隔一两年才回家一次,父母又阻止了他;没有回家已经五年了。
何蕃,至孝之人,忧虑双亲年老而无法克制自己(的心情)。
一日,行礼告别诸生要返回和州供养父母,诸生
不能劝阻,就将何蕃关在空房间中。
在这种情况下太学六馆的士人一百多人,又将何蕃美
好的品行向太学司业阳城先生陈述,请他发布命令挽留何蕃。
在这个时候太学空缺了祭酒(的职位),适逢阳城出任道州刺史,没有挽留得住何蕃。
欧阳詹说:“何蕃,是仁爱勇敢的人。
”有人说:“何蕃在太学,诸生不做不仁义的事,埋葬无家可归的死者,怜悯那些遗孤把他们养育起来,别人对他的恩惠无论大小,一
定尽全力去报答,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仁爱吧!(但是)何蕃看起来力气不能承受他的身
体(即弱不禁风),相貌不能承受他的内心(即相貌平平,无法反映他内心的坚毅),我不知
道他的勇敢表现在哪里。
”欧阳詹说:“朱沈作乱,太学诸生发动起来想要跟从他,来请
何蕃出面,何蕃正色叱责他们。
太学六馆的士子不跟从朱眦作乱,这不是他的勇敢吗?”
可惜了啊!何蕃居于下位,他能够替人做的好事不能广及众人。
这就好像水成为了湖泽,没有成为河流啊!河流地势高,湖泽地势低,地势高的流动,地势低的停止,所以何
蕃的仁义,充满了内心,施行于太学,善行积累得多,施行到的地方却不远啊。
天将下雨,水气向上蒸腾,无论高低的河川沼泽溪流水气都会上升,这样那么即使处于低处的湖沼也
会有施展抱负的一天!大约是需要等待那水气上升的时机吧!所以大凡贫贱的士子,必须等
待时机然后才能有所成就,哪里只是何蕃啊!我因此写这篇文章,不要让何蕃的事迹被埋没。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1)“窥”字以拟人化手法写活了“山光”的意志神态,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
于魅力。
(2)孤清高洁
四、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 5.AE(A.亲娘舅死了,探春按制度依例“赏银”二十,赵姨娘因此
不满,母女大闹;在精简开支上一视同仁,取消宝玉等人上学所多领的费用。
E.聂赫留多
夫明白她是不愿意“毁了”自己的生活才这样决定的,但仍然感到十分疲倦、苦恼,最终
从英国人送的福音书中找到答案,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
) 洪培欣语
6.①贾赦想收鸳鸯为妾,叫邢夫人求凤姐,凤姐推脱。
②邢夫人探鸳鸯心意,鸳鸯心
内不从,口中不说。
③后鸳鸯遇见平儿,表明她即使大老婆也不干。
④贾赦叫贾琏找鸳鸯
家人相逼。
⑤鸳鸯到贾母处剪发明誓,誓死不从,贾赦企图落空。
(二)文化经典 (1)C(“知其人”指的是古人)(3分)
(2)孟子认为交友要交有德之友,(1分)要广泛结交道德修养高尚的朋友;(1分)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
(1分)
【参考译文】
①万章问道:“请问怎样交朋友。
” 孟子说:“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依仗自己地
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的富贵。
交朋友时,是因为朋友的品德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要存在
任何有所依仗的观念。
”
②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
秀人物,和这一国性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认
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
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的为人,行吗?所以还要研究他在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
这就是同古人交朋友。
”
五、(论述类文本)
7.D(3分) (A、B、C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D项的概括最全面。
)
8.B(3分)(根据原文第①段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
取代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
9. (3分)三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
六、(文学类文本)10.(5分)A E(A项3分,E项2分,B项1分)(B项作者
笔下的荷“是与世隔绝的清高文人或隐士的代称”表述有误;C项“意在突出前者”有误;D项“作者通过此文强化了个人情感,淡化了文化品位与地域特色”表述有误,“强化”
与“淡化”顺序倒过来)
11.(4分)因为荷(莲)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观赏和食用上,更因为其清丽脱俗的
形象,物尽其用的情怀,顽强与坚韧的品性,而被人们升华为一种品质与精神的象征。
(意思对即可)
12.(6分)荷(莲)生长于石城的大山皱褶,乡野田畴之中,它的纯净、朴实和坚
韧与客家人的纯粹、质朴和坚毅一脉相承。
客家人辛勤劳作的秉性、逆境不屈的品格与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