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兵制是怎样的
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
中国古代兵制简介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古代兵器是铜做的,农器是铁做的。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

所谓授甲、授兵。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但是,当敌人打过来时,总不能随便拿着个农器就自卫吧?所以就有?六韬?之说,教其以某种农器,当某种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场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春秋时,各国用兵,最多不过数万。

至战国时,却阬降斩级,动以万计。

此等记载,必不能全属子虚,新增的兵,从何处来呢?我们看?左氏?成公二年,记齐顷公鞍战败北逃回去的时候,“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可见其时正式的军队虽败于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

而?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之言,说“韩魏战而胜秦,那么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可见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调出去,充作正式军队了。

这是战国时兵数骤增之由。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此时假设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
开场局部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建武六年,罢郡国都尉官。

七年,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

自此各郡国遂无所谓兵备了。

此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地方兵力空虚,一些豪强不得不私自组建个人武装。

而当黄巾之乱爆发后,朝廷明文允许各州郡自行募军时,造成地方势力渐强,逐渐形成割据之势。

宋朝时实行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无赖为主,一是扩大军队规模,二是为了社会稳定。

府兵制。

府兵之制起于周。

籍民为兵,蠲其租调,而令刺史以农隙教练。

分为百府,每府以一郎将主之,而分属于24 军。

当时以一柱国主二大将,一统二开府,开府各领一军。

其众合计不满5万。

隋,唐皆沿其制,而分属于诸卫。

唐制,诸府皆称折冲府。

各置折冲都尉,而以左右果毅校尉副之。

上府兵1200 人,中府千人,下府800 人。

人民年20 服兵役,60 而免。

全国634府,在关中的有261
府,以为强干弱枝之计。

府兵之制:平时耕以自养。

战时调集,命将统之。

师还那么将上所佩印,兵各还其府。

府兵制的特点:一无养兵之费,而有多兵之用。

二兵皆有业之民,无无家可归之弊。

三将帅又不能拥兵自重。

兵之精强,在于训练。

主兵者之能勤于训练,那么在豫期其军队之有用。

假设时值承平,上下都不以军事为意,那么精神不能不懈弛;精神一懈弛,训练自然随之而废了。

所以唐代府兵制度的废坏,和唐初时局的承平,及唐代外攘,不甚调发大兵,都有关系。

高宗、武后时,业已名存实亡。

到玄宗时,就竟不能给
宿卫了。

所以玄宗时的宰相张说,知其无法整顿,于是建议改为募兵制。

团结兵制。

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

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

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

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民兵制。

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兵制。

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连带的。

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设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设大保长。

五百家为一都保,设都保正副。

家有两丁的,以其一为保丁。

其初日轮假设干人儆盗。

后乃教以武艺,籍为民兵。

军户制。

元朝兵制以压制政策为主。

其兵出于本部族的,谓之蒙古军。

出于诸部族的,谓之探马赤军。

既入中原后,取汉人为军,谓之汉军。

其取兵之法,有以户论的,亦有以丁论的。

兵事已定之后,曾经当过兵的人,即定入兵籍,子孙世代为兵。

其贫穷的,将几户合并应役。

甚贫或无后的人,那么落其兵籍,别以民补。

其灭南宋所得的兵,谓之新附军。

卫所制。

明代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一样,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

明制:以五千六百人为卫。

一千一百十二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什伍之长,历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数内,明朝那么在其外。

每一百户所,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为一百十二人。

卫设都指挥使,隶属于五军都督府。

兵的来路有三种:第一种从征,是开国时固有的兵。

第二种归附,是敌国兵投降的。

第三种谪发,那么是刑法上罚令当兵的,俗话谓之“充军〞。

从征和归附,固然是世代为兵,谪发亦然。

身死之后,要调其继承人,继承人绝掉,还要调其亲族去补充的,谓之“句丁〞。

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为本,而加以补充的。

五军都督府,多用明初勋臣的子孙,也是模仿元朝军官世袭之制。

八旗绿营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绿营为主。

清朝驻防的旗兵,和
汉人分城而居。

清代的汉兵,谓之绿旗,亦称绿营。

清代中叶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为主,内乱以绿营为主的。

八旗兵在关外时,战斗之力颇强,但是入关后腐败亦颇速。

三藩之乱时,八旗兵已缺乏用了。

而到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也已不堪使用。

太平天国之后,清军主力以湘军、淮军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