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0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
多年以前,在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架子上,看到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
没有大概翻一翻书的内容,也从没听别人提过这本书。
不知怎么的,10秒之内,我拿了书去付款。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眼缘”吧。
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
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暗自庆幸我遇到“她”还算早,因为那时我的大女儿才2岁多。
如果我过去的某些教育方式有错的话,至少还算没有错的太远,还来得及改,不至于贻误孩子的一生。
如今,十年过去了,我的小女儿也快要两岁了。
再读此书,唤起太多的回忆,也为小女儿的教育再学习。
本书前言这样写道:“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
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她就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
她16岁的女儿圆圆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
这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圆圆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健康、成熟又自立。
而她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本书开篇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例举了生活中的许多小细节。
比如小圆圆打针,撞上小板凳等之类小事。
打针时,不是去哄骗、威吓孩子,而是告诉她打针有些疼,但能治好你的病。
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它。
在小板凳上撞疼时,妈妈亲亲她,安慰她,但也不忘亲亲小板凳,安慰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正是在这些小事中,家长见微知著,细心教育引导,使孩子从小懂事乖巧。
小小年纪就善良豁达。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
做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
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她要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她做到了,圆圆学的轻松愉快。
我们得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
本书的序言中也说到,“尹建莉给书取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丝毫没有在妈妈与老师之间进行比较的意思,老师在学校和课堂中是孩子的引路人、指导者,甚至是行为上的楷模和榜样,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此书
名只是想要说明一个很重要、却时常被忽略的道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而书中记叙的许多事情,也证明了虽然不是“妈妈”,作为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够聪明、总是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我们可曾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可曾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
当下,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
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分的,简直无懈可击。
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
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
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
作为老师,我也曾无数次将教鞭在孩子手掌心“啪啪”敲响。
而那样的时刻,总有个声音在心底强调“我是为你好。
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
”现在想想,这些都是我们自私的想法、逃避心灵谴责的想法。
我们觉得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
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
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
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回想自己十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
”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
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
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
在孩子1岁的时候,读完了这本书。
假期又读此书读到最后的时候,有种感觉,,对孩子以后将会出现的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预期。
明显感觉养孩子真是不容易,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光是对孩子,对大人也是一种挑战。
以我原来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给她们无限的爱,以理性的态度教育她们,孩子自然地会健康成长。
我也不要求他成为优秀的人,只要他能追随自己的内心,健康快乐的成长就行了。
直到读到这本书才知道,养孩子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不光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态度,其他的,比如周围的环境、接触到的人、一些突发的状况等等都会给孩子在成长中造成困扰。
本书的作者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阅读。
作者非常强调从小要养成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可以说是在书中不遗余力的宣传。
最开始阶段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跟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讲故事。
在家中的时候,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地让孩子感觉到读书是有乐趣的。
如果家长都不愿意读书,孩子又怎么会喜欢上读书呢。
孩子在刚开始接触到阅读的时候,作者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一边查字典一边读书,那样做会破坏阅读的连贯性和读书的乐趣。
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字,家长要尽量的告诉孩子,以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当孩子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作者还鼓励家长放手让孩子读大部头的书,即使当时读的有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来,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作者还强调了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到的知识,也对孩子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这对今后的学习将大有帮助。
阅读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性格形成影响,因为既然能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的话,以后在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也可以不受打扰。
第二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
这方面作者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效的建议。
其一是,当孩子碰到目前基础教育中的“暴力作业”的时候,家长的做法。
作者提出的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体的做法是代替孩子去完成,而给孩子留出业余时间去阅读。
姑且不论这种方法的正确与否,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个是,不要拿学习作为惩戒孩子的手段。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把不良的嗜好当惩戒手段,比如:长时间的玩电脑游戏、无节制的看电视等。
这么做既不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不好的,只会让她们觉得学习应当从始至终都是让人快乐的。
第三是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作者主要介绍了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要的前提是家长要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信心,不要包办孩子所有事情。
这在当前的社会尤为重要。
现在的家庭中的孩子都可以说是家庭的中心,家长本来就都是独生子女,摘生了这么一个孩子,她(他)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样的家庭中,普遍的情况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辈人全都围着孙子、孙女转,害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可以说是拿在手里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家长也是,深知道现在的
社会压力和学习压力大。
一方面想让孩子多学点,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太辛苦。
所以为了让孩子轻松一些,往往把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全部包办了。
但是这么做,久而久之的就造成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其他能力就越来越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技能一点也没有学会。
针对这些情况,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鼓励让家长勇敢的“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相信孩子有完成的能力。
作者之后举了一个让自己孩子独自坐火车回老家的例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出孩子的能力有些方面已经很强了,只是有些家长不舍得“放手”,造成了孩子的信心越来越差,到最后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
这就像婴儿学习走路一样,到了能走的时候,家长越早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走,孩子就会越早地学会走路。
但是有的家长怕孩子磕到碰到,孩子也就迟迟地学不会走路。
这方面就需要家长有两方面的智慧了,一个是准确的把握孩子什么时候有什么样的能力,另一个是勇敢的“放手”的勇气,两者缺一不可。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发生其他情况的应对技巧。
比如应对教师的“冷暴力”,作者建议家长要及时的跟教师沟通,甚至可以去“贿赂”教师,目的无非是不给孩子造成潜在的伤害源。
又比如如何对待老欺负自己孩子的“坏孩子”,一方面是要做到对对方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加强沟通。
诸如此类的情况,作者都提出了许多亲身使用过的方法。
核心的原则就只有一个:不给孩子造成干扰,不能因为大人的干涉,给孩子带来麻烦。
以上皆为本书的一些主要内容,了解了这些,对我的启发相当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对作者孩子管用的方法不一定对我的孩子也管用,作者能应用的方法不一定我也能很好的应用。
还是得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的实际环境,合理的做出判断,明智的选择应对手段,来解决遇到的情况。
但是原则肯定都是作者所写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概莫如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3
家长会的最后,彭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读完后写篇读后感。
听完以后,心里不禁一乐,这本书以前听朋友介绍说非常好、很有可读性,就买了一本,就在我读完最后一页后,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它让我对宝贝在成长中许多的教育方法和态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也感谢彭老师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让我也再次地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
和孩子一起成长
在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的第一篇就写了“打针有些疼”。
看到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婧扬小时候打针的场景来。
婧扬小时候体质较弱,上医院打针的次数也较多,因为孩子生病时做家长的特别着急,到医院后开好针立刻就想给打上去,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心里总想哭就哭吧,哄一哄就好了。
自从看了书后,再去打针前,就先告诉婧扬“宝贝现在生病了,身体是不是不舒服?”“是”“那我们到医院让医生看一看,听一听好不好”“好”“吃药不能好的话,我们就需要打
针,打针时有点疼,就像被小虫子叮了一下,宝贝现在都长大了,我们要勇敢不哭,如果你感觉疼坚持不住想哭也没关系”婧扬用力的点点头。
到医院后,护士准备好后,让婧扬把手伸出来,小家伙下意识地往后缩,护士说“小朋友要勇敢呀”我接着说“生病会很难受,都没有力气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打完针就不难受了,宝贝要加油”婧扬好像受到了鼓舞,小手慢慢地伸出来,针刚一扎进去,小家伙哇地哭了两声,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出来后坐在椅子上,就已经不哭了,读后感《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等到第二天再去打针时,小家伙自已主动地告诉护士,“阿姨,你轻轻地打”出来时也没哭还告诉我“妈妈,我坚持住了!”虽然现在再去医院,婧扬还是说“妈妈我不打针”,但只要给她讲清楚道理,她还是愿意配合的。
现在回想起来,我发现孩子是不可以哄骗的。
捉弄孩子,是家长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
家长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给孩子的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给孩子真实的说明情况。
不要轻描淡写,也不要夸大其词。
信任孩子,并给孩子一段接纳事物的时间。
特别是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讲道理的孩子。
像婧扬那样,虽然知道应该看病,但内心的担心和害怕让她不敢向前。
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家长同样适用。
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在首次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张白纸。
那么请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和孩子一起成长。
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
婧扬从出生到现在,除去上班的时间,我都尽可能的抽出所有的时间和她在一起,因为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离开父母,能和她们在一起时间真的是非常有限,特别是0-3岁不论是从身体、大脑的开发方面更是需要父母细心照顾的阶段。
从婧扬出生开始就给她放音乐听,只要一听到音乐声响起,小家伙的眼睛就去寻找声音的方向,非常专注的去听,遇到欢快的节奏时,她的小手小脚也跟着欢快的挥动,小嘴也咧开,啊啊啊地叫着。
大一点时自已就会和着音乐翩翩起舞,婧扬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看智慧树的开场歌曲时,每次都跟着一起跳舞,跳得可是有模有样的噢!
除去在音乐方面,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婧扬还在呀呀学语时,经常拿着书给她读《三字经》,读书时,她总是盯着我的嘴在看,虽然有人觉得给她读这些能听懂吗?能记住吗?可事实证明,当婧扬两岁时,一次看智慧树里的节目正放《三字经》,看了一遍后,她就能自已诵读出来。
包括后来的《弟子规》,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看了三遍后,婧扬就能跟着诵读出来。
婴儿正是在这种无意识、不经意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储存能量,一但开启,就会无限的爆发。
也正是这样的积累,婧扬在语言发展方面,一直都没有让我担心,在一岁半时已经能够成句成句的说出来,并会使用“因为。
所以、如果。
就。
”这样的关联词。
再大一些给她买了绘本书,告诉她已经长大了可以拥有自已的书了。
由于小时候经常看到外婆在读书,她也会拿来装模作样的翻来翻去的
看,现在知道自已也有书了,兴奋的不得了,也沟起了她的.阅读欲望,培养了阅读兴趣。
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量地让孩子阅读,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书来阅读。
才是让孩子认真学习的最好途径。
在这当中,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必不可少。
父母也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着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结合婧扬事例自已的一点看法,非常有幸能读到这本好书,给予了我很多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启发,少走了许多弯路。
希望有时间再读第三遍、第四遍,不断地找到最适合自己宝宝的教育方式,也希望我和婧扬在她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4
选择这本书是因为书的作者既是妈妈又是老师,更因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有所不同。
我的学生时代,基本都是靠着老师的教导和指引,以及自己的努力才能学有所成,至于父母,更多的时候是忙碌于生计,无瑕顾及。
从孩子降临到这个世上,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孩子每天的成长与变化给家人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惶恐的是如何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材。
我和老公是双城生活,他在外打拼事业,家庭的重担基本是我一个人承担,孩子的教育理所当然落在我的肩上。
因为生性好强,所以不想让少有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我几乎倾尽了全力给他我所能给的,教他我所能教的。
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时常困惑着,到底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如何教育才是他能接受的。
带着诸多的疑惑,翻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看起来也许很平常,只要走进去了,就会有惊人的发现,值得反复读。
每一次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惑,我就会再次翻阅相关的章节,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不仅提高了我教育孩子的水平,也推动了我自身作为家长、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其中几节感触颇深,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像牛顿一样
象其他的孩子一样,尹建莉老师的女儿也会经常犯些小错误,忘了带
钥匙,炒鸡蛋把蛋液打进了垃圾桶,几百元买的电子辞典,用了几天就丢了。
每当这个时候,尹建莉老师总是无可奈何的说她“象牛顿一样”。
这源于牛顿的一个故事:因牛顿醉心于实验,朋友来看他等不到他,就把佣人准备的午饭吃完走了。
等牛顿从实验室出来,看到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吃过饭了”。
儿子经常会出现一些丢三拉四的毛病,对于这个问题我已不只一次跟他提过,但每次还是如此,有时候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他大发脾气。
大概很多父母都会与我
一样,在内心的潜意识里,认为大声的责骂可以让孩子因为害怕而小心翼翼,从而改掉原来的毛病吧。
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尹建莉老师所说,“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
会让孩子的小毛病变成一个痼疾,或变得脾气暴躁,自卑固执;或是屡教不改,一错再错。
”“犯错误是孩子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的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像牛顿一样的批评方式,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该生气的事化解为一句玩笑,既让孩子知道哪里错了,又不损害他的自尊心,还暗含了对他的理解,甚至隐藏着对他某种才能的褒奖。
这样批评的话,孩子比较爱听。
”
人无完人,成人尚且如此,为何对孩子过分苛责?道理每个做家长的也许都明白,只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总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反而让原本的小毛病变成了孩子个一个痼疾。
二、“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尹建莉老师从女儿一开始上学,做作业的时候只陪了她一周,之后就全部由她女儿自觉完成作业。
当中也发生过两次贪玩忘了写作业的情况,尹建莉老师并没有大惊小怪,她坚持这是一件小事,不是个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责怪,不经常提起,不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尹建莉老师的不陪是有前提的,她女儿在学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刚入学时,认字量已经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
而我的孩子目前还没有达到这种状况,所以我选择暂时陪同,引导他多读课外书,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读题的能力。
目前已经由上半学期的全陪,改为了半陪,一大半作业是由他自己独立完成。
我赞同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一直陪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利于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
三、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教师和家长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适当使用逆向思维,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的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
家长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方式,出发点都是好的,都希望孩子能爱学习,但是采取的不合适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有两个根本的原因: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太相信自己。
即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是自爱和上进;又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话是金玉良言,可以让孩子更好。
这是对孩子的操纵,是教育的对立面。
尹建莉老师的观点与很多家长的想法有所不同,细读下来,慢慢品味,无一不是金玉良言。
而且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操作性强,不是空谈一些大道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应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式,是否真得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