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读】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九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必读】为父为母的忠告与建议(九篇)作者:小颖
为父为母十大政纲
一,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准时参加老师家长见面会,认真阅读各种有关学校通知、报告、成绩单,加入PTA组织,与其他家长经常保持通气,有能力的情况下为学校、班级活动做volunteer,经常检查询问孩子学习进度与功课完成状况,了解孩子交友情况。

目的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重视、爱护和监督,要走正道,做个好孩子。

二,多旅游、多做客,饱餐山川湖海,体味多样文化风情。

目的是让孩子心胸宽大、宽容,在他们面对困难或将要绝望时能想到美好的东西和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在遇到争斗时,能看得更开阔,更善於理解他人不同意见。

三,多办几个party,一拨儿邀请有相仿年龄孩子的朋友家经常走动走动,一拨儿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一起折腾。

目的是尽量鼓励孩子广交天下同辈之贤士,在他们有心做大、小事或摆脱困境时,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支持。

四,设立奖励基金制,孩子学中文、坚持练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活动、做家务事等都可得相应的奖金。

目的是培养孩子勤劳致富的金钱观,无论做大事做小事都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勤恳恳。

五,多去shopping,尤其是在商店大打折时。

孩子的衣装、用品在一定的价格限定范围内由着他们自己选择。

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审美观、消费观要与一定的消费能力相结合,让二者组合出最佳的效果。

六,养宠物。

宠物每日的食住工作交给孩子去管理,直呼他们为该宠物爸妈。

目的是帮助他们了解宠物的存活之道,建立永恒的爱心与责任心。

七,一年报名参加若干次(根据压力大小定次数)recital、audition、competition或talent show活动。

不论孩子表现如何,与他人相比程度如何,一律表扬支持。

目的是鼓励重在参与概念,也不断地给孩子专长的发展加点刺激。

八,定期参加boy scout、girl scout或其它组织活动,以及义务劳动。

无论是用推销、售卖的方式,还是捡垃圾、照顾辅导小孩子,亦或是协助有关机构做公益事业,让孩子有一份力发一份光。

目的是让孩子拥有一个非拜金主义的环境气氛,关心社区、乐善好施。

九,多买、借各类书籍、DVD、VCD等文化用品,教育性、经典作品、科普,各种题材的统统都可以考虑。

目的是增加孩子对生活、文化全方位的认识、理解与兴趣。

十,经常组织家庭内部的娱乐休闲活动,如一起到公园玩、打球,或全家一起打牌、下棋、做电脑与游戏机游戏等等。

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家庭生活的重要与可爱,年长后依然能对现在这个家和家庭成员一往情深。

十大政纲开列至此,为父为母的是否因此已感受到养育的乐趣与艰辛,任重而道远了?不用发愁,坚持以此纲施政,相信一年后你的家政业绩总结报告内容必是十分丰富、感人、精彩!
给父母的50个忠告
【忠告1】一个孩子,输不起!
教好一个,造福三代。

【忠告2】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忠告3】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永远自豪。

【忠告4】寻回教育宝藏
父母都曾是教育家,请捡回遗忘的宝藏。

【忠告5】爱孩子先要懂孩子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关键在于会爱——懂孩子。

【忠告6】赏识使孩子越来越好
【忠告7】先觉醒,后唤醒
【忠告8】强迫只会换来抵抗
【忠告9】说你行,你就行
“行”这个字为什么这么灵?因为它满足了孩子无形生命最大的需求——赏识。

【忠告10】找感觉,尝甜头
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吃失败的苦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

【忠告11】
孩子物质上是小皇帝,要啥有啥;精神上是小奴隶,没有自由。

【忠告12】不要让“好孩子”成为负累
孩子的心灵是否舒展才是教育成就的关键。

【忠告13】大拇指,竖起来
一个不会使用大拇指的民族,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悲哀。

为孩子,让我们竖起大姆指!
【忠告14】优点不说不得了
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

【忠告15】豆腐嘴,铁心肠
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态度平静,但坚持原则不让步。

【忠告16】把挫折,当存折
一个人能经受多大的苦难,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忠告17】把成功,作驿站
一心想成功的孩子;成功了膨胀,失败了压抑;专心成长的孩子,经得起挫折,充满了幸福感,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功!
【忠告18】玩是学,学是玩
孩子贪玩就是贪学习,会玩的孩子才会学习。

【忠告19】重过程,轻结果
好多父母芝麻捡了不少,西瓜却丢了。

【忠告20】打就好?拔就高
农民种庄稼,只要肯拔,庄稼肯定高?但农民为什么不拔?
【忠告21】称接纳,后升华
一个人越恨自己的缺陷,这个缺陷对你的伤害就越大。

【忠告22】融进去,诱出来
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

【忠告23】解心结,出心牢
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败笔是:远离生命,不谈人生。

【忠告24】抚创伤,疗心病
很多孩子看起来刁蛮创造性,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坏孩子”,而是他们受到太多的伤害和委屈。

【忠告25】高目标化为低要求
目标定得太高,孩子容易放弃;目标要刚刚好,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

【忠告26】够朋友,孩子王
孩子本来是父母最天然的朋友,但一些父母却把孩子变成自己最亲密的敌人。

【忠告27】不要白见黑,要黑见白
反正是钻牛角尖,为什么不要教孩子钻光明的牛角尖。

【忠告28】心中有佛,满目是佛
心中有佛,满目是佛;心中有屎,满目是屎!
【忠告29】好孩子,人中人
教育要培养与谐,与周围人和谐,与大自然和谐的人,让孩子做人中人
【忠告30】不要易变难,要难变易
对孩子的潜力来说,没有难易之分,感兴趣的难变易;不感兴趣
的,容易的也变得难了。

【忠告31】为困顿的孩子点一盏灯
为心灵困顿的孩子在幽暗让点灯引导孩子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忠告32】要明包暗,不要暗包明
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重要。

凡事发生往好处想,就是明包暗;凡事发生往坏处想,就是暗包明。

【忠告33】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不要以为孩子小,要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不要以为孩子大,要像保护婴儿一样保护他。

【忠告34】
【忠告35】千万不要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是生命之火的儿女,并不属于你。

【忠告36】好心情,好人生
与幸福有约的孩子,必然与成功有缘。

【忠告37】眼睛传神
父母以眼神告诉孩子一定行,认为孩子不可思议,孩子就会越来越不可思议。

【忠告38】“重点培养”,适得其反
父母教孩子,要学农民种庄稼的方法--按规律办事。

【忠告39】不高兴,没后劲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是为了生存,孩子们愿意为快乐而学习。

【忠告40】中听的话最入心
到底是孩子不听话,还是父母讲话不中听?
【忠告41】伟人志,平常心
千万不要嘲笑有梦想的孩子!
【忠告42】满分的感觉更重要
让孩子有满分的感觉,远比孩子得100分更重要。

【忠告43】失中落,得中升
眼朝上,心境暗淡,脚往下滑,不能自拔;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

快乐是一种思维方式:眼朝下看,汲取能量,脚往上行,人生光明。

【忠告44】善良是智慧之舵
善良是智慧之舵,是幸福之源,没有善良的智慧会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

【忠告45】教育孩子是快乐的事
父母和孩子如果出现了沟通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否则洞小不补,洞大叫苦。

【忠告46】心理残疾比生理残疾更可怕
就每个孩子的精神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这个世界。

【忠告47】看清生命长路,不计一时得失
黑暗最容易让人恐惧。

因为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清。

一旦看清了,心中便充满了光明,就不会害怕。

【忠告48】从播光明之种到结快乐之果
播放光明之种,发智慧之芽,开理想之花,结快乐之果。

【忠告49】播笨种只会结傻瓜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播种笨种,结出傻瓜。

【忠告50】多留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孩子需要父母多和他们在一起,需要父母给予安全感,需要父母
给予赏识。

杰出父母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

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

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

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

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

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

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

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

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

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

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

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
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

心情、开窍、暗示、遐想、砥砺、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

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李开复:最好的父母什么样
●培养理智讲理的孩子
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孩子的优点.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我要他们成为讲理的孩子。

我对“规矩”的定律有四个: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已知的惩罚;
(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

●培养成功学习的孩子
在今天这应试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对课业成绩不在乎。

但是,
孩子在这环境里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尽量体谅他们。

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

太高的、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和对不起父母的罪恶感。

不要把成绩看太重,打好基础和真的理解远远比成绩重要。

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

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

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

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

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

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不是只要考试成绩好就可以了,要鼓励他马上用到学过的知识,让他知道学这些知识对生活是有用的,而不是为了考高分才学。

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

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

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

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

”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

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选择的能力呢?下面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
*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
*要把选择权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
*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
*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
*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

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
快乐和幸福。

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钢琴、练跳舞。

我认为有一些嗜好是很好的,可以帮助全面发展孩子,但是要适量。

有些学习是很苦的,所以我都会用“让孩子有选择”的方法和孩子约法三章。

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们对他们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他们如果尽了力,他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

结果,他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但是一个画画有兴趣,一个对戏剧有兴趣。

于是,我让他们朝他们的兴趣发展。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
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

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

自信是需要逐步培养的,所以你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个长期的可衡量的计划。

家长的教育思想
前日,与一个搞教育的朋友谈到目前教育学生的阻力,我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是家长。

在这个论坛里,常来常往的有两年多了吧。

遗憾的是,看到的大都是讨论具体招数的文章。

很少能看到有益的教育思想交流。

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家长是教育阻力之说。

因为任何一种模式的最终改变,都是先从思想上改变。

教育如果产业化,顾客群体是谁,家长!没人否认吧?孩子只是附加了教育价值的商品。

家长如果能理性消费,教育的市场断不能如
此繁荣!
别说社会压力什么什么的,社会没有不许你的孩子做厨师、缝纫工、技能工人、农业工作者等等等等,是你自己不许你的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因为压根你就认为你的孩子一定成龙成凤,他们要是这样,你们会没有面子,或者埋怨自己没能给孩子更好的人生。

事实上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人生?适合他的就是!
对家长来说,附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去安排孩子的成长之路,远比根据孩子的潜能去帮助孩子成长容易得多。

前者只看别人如何就可以,后者需要自孩子诞生之日起,不但投入爱、关心,还要投入时间、与孩子共生共长的智慧、最终发掘什么才是适合他的,这需要投入十七八年的时间呀!大多数家长生养之前是否考虑过?事实上,人生最长的学习阶段该是“家长”这一学位,要拿到,还真不容易!
目前的中国教育,已经活力尽失,形式太过单一。

就是有现行教育体制以外的教育形式,我们也没有选择,家长的教育选择权被公然践踏。

孟母堂一事已经告诉我们了。

思想百花齐放的年代多么令人向往,那些黄金时代,教育形式都不是单一的,可以任你取舍。

但我还是乐观地认为,不可为中有可为。

学校里不是讲分数么,家长不讲可以吧;学校里重视绩优生,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快乐可以吧;别的孩子能考北大清华,我的孩子读职业学校可以吧,只要他将来能有获取快乐生活的能力,其他都是次要的。

要家长转变观念,很难!因为很多家长在成为家长之后就不再吸收新东西了,更不用说教育思想这种不能立即见效的玩意儿。

只有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能得到一个具体方法的指点就满意了。

可是
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很多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

就是针对同一个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发生了哪怕同样的问题,其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

这全赖家长是否积累了足够的智慧,真正地了解孩子。

中国家长应该向西方学什么?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
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

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