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朗读训练
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中心小学黄翠芬
摘要:朗读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通过多媒体优化朗读训练则更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化无声为有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立朗读情境,熏染学生丰富的情感,变难为易,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传神的朗读情境、动听感人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全面提高朗读水平。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朗读兴趣水平魅力
朗读是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技巧,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陶冶性情,丰富想象,增强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形成主动探索美、发现美、认识美的品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产生全新的教学效果。

但是,要“朗读得好,应该注意理解朗读的内容和运用朗读的技巧。

”①朗读时,学生必须尊重作品的原味,依据词句所包含的主旨与情感,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词句的意态、语气,生动地表现出来。

所以,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除了运用传统的朗读教学手段,还必须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优化朗读训练,才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学习情境中去,调动一切有利于加强朗读教学的因素,使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全面而有效的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

在朗读训练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其教学效果将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介,因为它能很好地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使命的重要动力”,传统教学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比较有限,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难免枯燥乏味。

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此则表现出了极高的优越性:丰富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活动,静态的图像可以像动画一样播放,色彩可以变化,速率可以控制。

这样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大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古诗《江南春》,学生刚走进教室时,便可打开课件,播放一组背景图片和音乐。

但见辽阔的江南大地上,遍地红花映衬在绿叶间,河边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遍野的古寺和楼台在濛濛的烟雨中静静地耸立着,而酒楼的旗子却在风中不停地飘扬着,一只只黄莺伴着悠扬的笛声翩然起舞,它们清脆的叫声与笛声交相应和,为江南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于是,整个教室便笼罩着春天的生机,回荡着优美的旋律,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熏染下,产生了学好这首古诗的强烈愿望。

也就是说,学生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他们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朗读时学生才能兴趣盎然,积极配合,读出感受,读出水平。

二、再现场景,提高朗读能力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人,原因可能是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

听者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除了要唤起人们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还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感知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章都是描写现实场景的,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梦圆飞天》、《大江保卫战》等。

文中描绘了现实生活的场面,但课文所建立的情境学生往往无法准确感悟,朗读起来自然无法做到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传统教学通常运用范读课文来试图达到这一目的,与之相比,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对此就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因为它能借助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朗读教学的信息,打破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延伸和拓宽朗读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范围,有效化解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所造成的朗读教学所要突破的难点,使朗读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朗读方法也易于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得朗读信息和处理朗读技巧的能力。

所以,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只要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影像,便可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建立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现场的真实美。

学生理解了文中生动的场景,感受了现场的气氛以及现场人员的一言一行,就能读之有味,读得入情,读中悟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梦圆飞天》时,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神六”发射的现场视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紧张有序的气氛、人们喜悦与自豪的表情、工作人员指挥发射时所发出的一句句震撼人心的命令、杨利伟向地球发回的深情问候、茫茫太空神奇美妙的景色……当学生在形象生动、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深刻感知了画面内容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提升了高度。

指导朗读时,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读得绘声绘色、至情至理,甚至连工作人员的指令、杨利伟的问候也
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至于朗读时语速的变化、轻重音的处理、句调的抑扬顿挫,学生也基本都能将难点逐一化解。

三、模仿表演,提升朗读水平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模仿,乐于表演,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易于进入表演角色。

所以,采用模仿表演指导朗读就成了教师们喜闻乐见的好形式了。

但是孩子们并非都能够借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更难以在朗读中配合上准确适当的态势语言,将文中的场景声情并茂地表现出来。

但如果我们事先让孩子们看一段课本剧表演或相关视频,学生一旦进入了角色,自然会对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准确把握角色说话的语气语调、性格特征,从而加深内心体验,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教学《狐假虎威》,可先播放一段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老虎、狐狸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表情,以便准确理解它们的内心情感,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做准备。

朗读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表演特长,选择好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读。

由于对狐狸和老虎有了理解,他们能够将狐狸装腔作势时转动的眼睛、手舞足蹈的样子,老虎自大狂妄、半信半疑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狐狸与老虎说话时语调的轻重、腔调的变化也能模仿得真实自然。

再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朗读时,学生通过欣赏带有课文朗读配音的动画,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以及张飞、刘备、关羽、诸葛亮的语言、神态、动作的鲜明特点。

分角色表演朗读时,学生便能准确模仿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绘声绘色地再现课文内容。

有的同学甚至还能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动作,一举手一投足,极富于表情变化,将张飞的急躁与怨怒、刘备的生气与恭敬尽情展示了出来。

孩子们在手舞足蹈中,不仅大胆地发挥了想象力,表现了自我,还对朗读技巧的灵活运用有了深刻的理解。

对朗读有了兴趣,孩子们读书时就不会敷衍了事地摇着脑袋唱读了。

相反,久而久之,每次朗读,学生们总会寻找恰当的姿态语言去诠释语言文字深层的内涵,将其在文本中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表现出来。

四、配乐美读,增强朗读魅力
配乐美读,即配上乐曲有表情地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

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和朗读录音,把字音读准,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多音字、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

此外,结合朗读录音,把握好停顿以及篇章的节奏、气氛和基调,让学生边听边全面弄清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最后请学生配乐朗读,比照其与录音的区别,纠正不足之处。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文,上课
铃声一响,我便打开多媒体。

顿时,教室里传来悲壮的哀乐声,伴随着乐曲,录音开始深情朗读:“1986年9月的,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举行了一次特殊的葬礼。

巴西总统菲格雷特穿着黑色的葬礼服,亲自主持葬礼仪式。

这个葬礼是为一条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举行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故意暂停录音,学生们面面相觑,激起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接着学生带着疑问继续听配乐朗读录音:“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

”接着,全体同学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我用录音机把同学们的朗读录下来,和原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缺陷,然后反复跟着原录音深情朗读,要求学生尽量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因为每次朗读都有音乐伴奏,学生读得特别投入,特别认真,他们似乎完全沉浸在了朗读情境之中,整颗心灵也仿佛被朗读的魅力摄走了。

然后,让两位“朗读能手”首先配乐朗读(一个读“昔日的瀑布”,一个读“今日的瀑布”),伴随着欢快舒畅的乐音,第一位同学以高亢自豪的音调再现了“昔日瀑布”的雄伟景象,而后音乐骤然转入低沉哀伤的旋律,第二位同学便扯着沙哑的嗓子,用舒缓的语速读出了瀑布“等待消亡”时的悲怆之情。

两位同学绝美的配合调动了同学们朗读的积极性,于是,大家借助音乐背景的艺术魅力,将自己的深情注入朗读之中,于活泼生动的气氛中提高了各自的朗读能力。

当然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也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发展思维能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变难为易。

可见,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规律,合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一定能促使师生踩着抑扬顿挫的节奏、伴着和谐婉转的韵律,将作品中的声音美、神韵美全面展现出来,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视听和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到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有效地学习,从而达到优化朗读训练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

注文: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7,123。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02。

[2]何雪梅,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训练,太原,山西广播大学学报,2008、01。

[3]李延红,谈谈语文朗读教学,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23卷第06期。

[4]闵亦军,巧用电教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江苏教育技术,2008年第5期。

[5]杨桂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电教,2007年第1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