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不全是种“病”,解密失歌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不全是种“病”,解密失歌症
五⾳不全是种“病”,
解密失歌症
编译:E7⾳乐 ⼩E
前些⽇⼦我们的美添⾳乐⾥⾯分享了⼀⾸歌,有⼩伙伴留⾔说⾃⼰五⾳不全”,那我们就认真说说五⾳不全这件事。

主要想回答四个问题:
1.⼼理学家怎么定义五⾳不全?
2.⼈群中五⾳不全的⼈群分布情况?
3.什么原因导致五⾳不全?
4.五⾳不全可以靠后天⾳乐训练改善吗?
失歌症,⾳乐能⼒的天⽣意外失歌症,⾳乐能⼒的天⽣意外
有关⾳乐起源的假说很多,⽐如本能说、模仿说、劳动说还是游戏说。

按下这些不表,总之,原本,搞⾳乐是⼈类的基本特性。

早在⼈类语⾔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通过各种声调来交流和传达情感。

这⼀点也很容易理解,⼈类的各种近亲远亲动物们⼀直是这样⼲的。

说到底,⾳乐和语⾔都是⼀套⼈类⽤于交际的符号系统,两者有其共性。

那为什么有些⼈就是听不出⾳调,总是唱歌跑调呢?
⼈类语⾔表达功能的发展,不只是在于⾆头,更重要的是⼤脑左半球额叶的布洛卡,颞上回的威尔泥克区和顶⼀枕叶的⾓回等。

同理,⼈类的⾳乐能⼒也不仅仅在于嗓⼦和⽿朵,也要看对应脑区。

所以,是不是五⾳不全,除了要听你⾳乐⽼师的判断,还得听听认知⼼理学家和脑神经科学家怎么说。

过去,⼈们认为失歌症(Amusia )是由于⼤脑损失导致⽆法处理⾳乐。

这个说法的背后假设是,⼈⼈具备⾳乐的能⼒。

但事实并⾮如此,2002年,科学家发现了没有任何脑损伤历史的先天性失歌症,这⼗名研究对象对语⾔有正常的理解,可以通过声⾳识别说话者,可以识别各种熟悉的环境声⾳,⽐如动物的叫声。

他们与普通⼈不同在于,他们很难在没有歌词的帮助下识别熟悉的曲调,⽽且他们听不出来⾃⼰和别⼈唱歌⾛调。

于是,研究⼈员⽤先天性失歌症(Congenital amusia )⼀词来描述不能⽤脑损伤、听觉丧失、智⼒迟钝或缺乏外部刺激等原因来解释的⾳乐能⼒缺陷。

尽管此类⼈群拥有正常听觉、语⾔能⼒和智⼒⽔平,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基本⾳乐能⼒不⾜,不具备正常的⾳乐感知和再找到蓝字进⼊⼼灵世界
认能⼒。

感谢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和基因研究技术的进步。

研究发现:先天性失歌症,⾳盲,是由影响右侧听觉⽪层和额下回连接的神经元异常导致。

它不是唱歌翻车,它是⼀种⾳乐能⼒的天⽣意外。

图:弥散成像技术观察到失歌症者两半球的⼸状束较⼩,
右侧尤其明显(这张图看着莫名有些惊悚吧)
图2和图3核磁共振的结果与之类似
另外,它还可能和另⼀种语⾔障碍——阅读障碍(dyslexia ),⼜叫做失读症,有关。

也有说法认为,失歌症是失读症的⼀种表现形式。

⼈群中不⼀样的1.5%⼈群中不⼀样的1.5%
专门研究⾳乐认知的加拿⼤蒙特利尔⼤学⼼理系教授Isabelle Peretz 和美国斯基德莫尔⼤学
⼼理系的助理教授Dominique T Vuvan ,在《欧洲⼈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篇⽂章(2017年2⽉),介绍了她们对先天性失歌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盲的研究情况。

Isabelle Peretz 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了,⾃1987 年起,她就和同事们就不断地发展和修订成套⾳乐测验,最终发展为今天的蒙特利尔失歌症成套测试,这是⽬前运⽤最⼴泛的评估失歌症的⼯具。

为了调查⾳盲在⼈群中的患病率,Peretz 和Vuvan 进⾏了这个领域的第⼀个基于⼤样本的研究。

她们使⽤三项客观测试,并配合问卷调查,对2万名调查对象,进⾏了调查分析。

这个庞⼤的样本构成是这样的:
⼀共有20850名志愿者参与了这项研究,最终研究者分析了16625名18-65岁的成年⼈的数据(平均年龄为31.6岁,标准差 = 12.8),这些⼈完成了所有三个测试,并且没有头部外伤和听⼒丧失的病史。

⼤约⼀半(50.6%)的志愿者是⼥性,样本中1.4%的⼈的职业是“⾳乐”。

所⽤的三项测评⼯具是:
1. the Scale test of the Montreal Battery of Evaluation of Amusia (MBEA15),蒙特利尔失歌症成套测试,这个⾳阶测试包括⽐较30对不同的旋律,这些旋律在⼀半的测试中有⼀个⾛调的⾳符。

分为 6 个分测验: 旋律轮廓、⾳程、⾳阶、 节奏、节拍、记忆,其中每个分测验包括 30 题,除了 节拍测试中的平均曲长为 11s 之外,其他项⽬的曲 长皆在 3.8 ~ 6.4 s( 平均 5.1 s)。

之前有研究认 为,失歌症者的⾳乐⽔平之所以低,多是因为对⾳乐 接触较少,因此整个测验都采⽤新异乐曲,以防⽌⾳乐经验对测试结果的⼲扰。

整个测验持续 90~120分钟,受试者可以根据需要在每个分测验结束后进⾏休息。

2.⾛调和不合拍测试
我们录了蒙特利尔失歌症成套测试三个⽰例,⼤家可以听⼀听,判断⼀下其中哪个没有⾛调或不合拍问题的?
A
B
C
点击空⽩处查看答案
A·melody
研究者根据⼀个很保守的诊断标准,结果发现⼈群中基于⾳⾼的先天失歌症的患病率为
1.5%,⼥性(57.9%)略多于男性(4
2.1%)。

另外还发现4.2%的调查对象可能存在失歌症,这些⼈在⼀两个⾳⾼测试上出错。

研究还发现,⾳盲这种认知障碍很有趣,除了空间定位问题,它与其他认知障碍相对隔离——没有太多并发症。

这⼀点和阅读障碍⼜有所不同。

所以,如果你发现⾃⼰是纯正的⾳盲,也不⽤太担忧。

在别⼈说你唱歌跑调的时候,不要太吃惊。

⾳盲很可能是遗传变异造成的⾳盲很可能是遗传变异造成的
就像其他特定认知领域的神经发育障碍,如选择性语⾔障碍、阅读障碍和先天性⾯孔失认症
⼀样,失歌症症具有⾼度遗传性。

也就是说,⾳盲很可能是因为遗传变异造成的。

⼤⽜的这项研究还发现,⼀级亲属中有46%的类似症状。

她在⾃⼰之前的研究得到的⼀级亲属类似症状⽐例是39%。

这两个样本中的⽐例如此接近,表明先天性失歌症有较⾼的家族风险。

因⽽,你可以结合你⽗母的情况判断⼀下⾃⼰,到底是没找到合适的⾳准练习⽅法,还是天⽣的失歌症。

也可以结合⾃⼰和伴侣的情况,预测⼀下你们孩⼦的潜⼒。

图⽚来源于⽹络
⾳乐训练带来的⼀线希望
⾳乐训练带来的⼀线希望
问题是,如果⼀个患有先天性失歌症的⼈,特别喜欢⾳乐,能不能通过后天训练进⾏改善?这项研究,同时调查了调查对象接受⾳乐训练的情况,⽐如有没有接受过⾳乐教育、开始的年龄、持续了多久,是⾃学的?中⼩学那种必须要上的⾳乐课?课外机构专业辅导?⾳乐学院课程?
结果发现,这些失歌症的调查对象,他们中曾接受过⾳乐教育的⽐例是52%,18%是⾃学,88%是学校强制学习,13%学校选修课,14%接受个别课程辅导,3%接受过⾳乐学院专业辅导。

可见,⾳乐教育对基于⾳准的先天性失歌症影响微⼩。

不过,不要⽓馁。

研究者认为,这可能因为测试指导说明的开放性导致的,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于受过⾳乐教育的参与者来说,有些不规则和跑调的⾳符是可以接受的,因⽽出现误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