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赏析
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
1.(1)说一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2分)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__
(2)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__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轮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文学文化知识
1.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比较有名的如“三吏”“三别”。
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这首诗是七言绝句
二、内容赏析
大唐清明的政治造就了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安史之乱”却把人们抛入战乱的深渊。
“岐三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不免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当年出入其间,与李龟年这样风光无限的乐师交往,是很“寻常”的。
万万想不到的是,在江南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竟又和故人重逢!“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句很有名,“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悲叹,
诗很短,刚开头即煞尾,一句也不愿多说,更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与感慨。
三.中考重点习题巩固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不只是写景。
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文化知识
岑参:唐代著名边塞派诗人。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二、内容赏析
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可是处于军旅之中,又遭遇战乱,诗人“强欲登高”,感叹“无人送酒”,其中的惆怅、凄凉,难以言表。
很快,诗人又从这种自我感伤中走出来,联想到故园的菊花——它们在沦陷的都城,应该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虽然没有主人欣赏,孤寂而凄凉,但也一定不负秋阳,在断壁残垣间竞相绽放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像诗中的“故园菊其所负载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三、中考习题巩固
1.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3分)
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背景分析共1分,情感分析各1分)
2、这首诗写了重阳节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九日”、“登高”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文化常识
李益:唐代诗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二、内容赏析
前两句写夜晚登城远望,但见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妻神寒骨。
这样的宁静如果不被打破,也许诗人可以沉浸其中,体味大漠那亘古的苍茫。
可是,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顿时,一切崇高和悲壮都化作了绵绵不绝的乡愁。
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夜晚,集体的失眠也不可避免。
读时发挥想象,沉浸其中,就能体会到那种苍凉旷远的意境
三、中考习题巩固
9.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③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
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10.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