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第一篇:)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煤矿开采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研究
新密市环境保护局)
一、煤炭资源开采的环境治理
煤炭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水资源和地表土壤及植被的破坏上,导致一定范围内地表塌陷和地下水位变化。
其后遗症有:地表移动盆地、产生地裂缝出现塌陷坑、土地自生的机能受到毁灭性破坏,永久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加速农田土壤盐渍化。
随着工业迅猛增长,大量老矿区问题尚未解决,新矿又不断开采,煤矿与生态环境的对立关系不断激化。
充分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同时发挥植物措施的长效性,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复垦措施相辅,以植物措施为主,全面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发挥各项措施的综合防护效能,实现总体防治目标。
(一)矿井生产、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1.项目施工过程是加强管理,要采取少占少破坏,尽量不占不破坏的原则,施工过程中损毁的灌木,要制定补偿措施。
2.掘进工作面在接近含沙层,必须打超前钻孔控防水,井下有突水危险的地区,必须在其附近设置水闸门或水闸墙,在掘进工作面或其他地点发生明显的突水征兆或大量涌水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确保含水层不受破坏,保证当地饮用水安全。
(二)工程施工营地、料场临时占地及弃渣堆放占地会破坏地表植被,临时占地在施工结束时应进行绿化,恢复植被。
(三)对矿区中废水都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矿井水斜管沉淀池和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使其达到《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能外排,并尽量进行综合利用。
(四)工业场地绿化美化区
1.由于工业广场既是煤矿开采基地,又是职工生产生活场所。
因此,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既要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又要满足提高环境质
量的要求。
在做好排水、边坡防护的前提下营造分割林带划分功能区,同时对厂区道路和空地进行绿化美化,使之成为生态矿区、园林矿区。
2.建议在办公楼前栽植观赏性较强的树木、花卉,并辅以绿地;锅炉房、污水处理站、煤仓等产生粉尘、噪声大的生产系统四周,职工宿舍楼前,应以乔、灌林相配种植,以防尘降噪。
(五)排矸石场地
对矸石场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建拦渣坝,作用是拦蓄弃渣;二是渗水盲沟,其作用是有效排除弃渣区域沟道渗水,防止拦渣坝坝体因沟道长期渗水浸泡而损坏;三是排水沟,主要用于排除弃渣堆积面上的汇流洪水,四是弃渣场封闭,作用是防止矸石自燃。
(六)沉陷区的治理
1.开采中应加强对靠近山区矿区山体滑坡的监测、监控工作,采取预防措施,对土崖和坡度大于45度以上坡度,设置危险标志,在边缘修建排水沟,减少雨水对其的润滑,在重点保护区修挡土墙等。
2.面对煤矿塌陷区的种种问题,国内的应对大多还停留在湿地利用、土壤复垦等技术层面,对煤矿的塌陷采取一对一解决和修复,这种往往难以治本,事实上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更大空间视角出发。
3.结合开采对村庄搬迁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经济、社会、自然和谐的角度规划煤田内农村改造建设,使村庄迁移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一致,形成规模较大的村民聚居点,公共设施得到优化,使人民生活更加安居乐业。
二、生态恢复几种补偿制度
(一)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煤炭资源开采生态风险基金制度
煤炭资源开采,会导致大面积生态破坏。
因此,建议建立预防性生态补偿制度。
其资金来源于开采者、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专项资金等,其资金使用主要范围是针对开采者没有能力承担的部分。
(二)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
1.煤矿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
项目可行性方案,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中确定哪些是污染的主要原因。
为此,开采者应建立
煤炭开采环境治理恢复补偿保证金,用于对污染和破坏的治理与恢复。
此种制度属于补救性生态补偿制度,依据“谁开采,谁治理”的原则,保证金由开采者筹集,资金多少主要取决于生产规模大小、自然环境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因素条件。
同时,资金要保证足额到位,专项使用于治理和恢复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补偿。
建议此项基金应有环保部门进行监督,承担监管责任。
2.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
煤炭开采者对生态污染和破坏,会导致矿区居民人身、财产及环境权益损害。
其中,环境污染侵权损害有的因加害主体难以确定、或支付能力有限、已经破产、关闭等原因,致使受害人无法获得适当赔偿之事时有发生。
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困难,受害人要取得胜诉十分不易,即使胜诉,有时也很难将赔偿真正落实到位,使受害者的损失得到有效补偿。
为此,建立煤矿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
首先,要有矿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金,资金来源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者、政府财政收入或专项资金等。
3.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借鉴我国森林生态效益区际补偿的经验,依据矿产资源开采经济上正外部性和生态环境上的负外部性利益冲突协调原则,建立矿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开采出来的煤及其附属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虽说矿业城市是矿产品的制造者,但矿业城市并不能阻止其他工业城市消耗矿产品,并且制造矿产品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工业城市的消耗。
三、结论
本文针对煤炭资源开采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补偿问题,从环境治理以及生态补偿制度的角度解决问题为突破口,以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两种冲突利益为理论基础,构建煤炭资源开采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对两种冲突利益的协调,其它矿产资源的开采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可以类似方法解决。
第二篇: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生态恢复治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
为扎实推进我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真正做到“不欠新账,渐还旧账”,牢固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理念,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精神做到“规划协调”,结合我矿区塌陷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现场调查,查阅技术资料,核实相关数据,进行科学归纳分析;科学设定指标体系,按阶段明确主要恢复治理任务,按时期排定重点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环境破坏少、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良好的矿区环境。
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目标
通过方案的实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彻底破除“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程控制,综合治理”环保新战略,建立煤炭开采生态恢复治理长效机制。
到2015年,矿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把矿区建设成景观优美、空气清新、青山碧水的生态型新矿区。
三、生态恢复治理工作任务
1、矿区内不稳定边坡治理任务(1)、进行坡体整治。
为了防止滑坡,基本保持原地形坡度不变,在坡顶部进行平缓削坡,削坡的坡比应缓于1:1(45o),使坡体更加稳固,减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几率。
削方遵循至上而下的顺向开挖。
施工过程中做好临时排水措施,开挖面上部要设截水沟,开挖面要有临时的排水沟。
最后清理整体坡面,形成直线坡
(2)、边坡底部修建砌石挡土墙
挡土墙必须具有良好的基础,其外墙面内倾,内墙面较平直,呈上窄下宽,墙基嵌固于稳定的地基中,一般墙高2m。
2、采煤引起的地表塌陷、裂缝区治理任务塌陷裂缝复垦
(1)、对轻度破坏,土层较厚、裂缝未贯穿土层的土地,采用黄土填堵方法。
第一道工艺是沿地表裂缝和需要进行平整土地的地表倾斜部位剥离表层耕植土,剥离宽度为裂缝两边各0.3~0.5m,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裂缝两侧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裂缝和平整土地,向裂缝中倒土充填裂缝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裂缝两侧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2)、对破坏程度严重、裂缝透穿土层的土地,按反滤层的原理去填堵裂缝、孔洞。
可采用推土机和铲运机械的方法,首先用粗砾石填堵孔隙,其次用次粗砾,最后用砂、细砂、土填堵。
当塌陷稳定,可使生态逐渐恢复。
对塌陷坑恢复治理
对土地塌陷区采用黄土填堵方法。
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塌陷坑以及周围0.3~0.5m表层耕植土,剥离深度为0.3-0.5m,剥离的耕植土层就近堆放在塌陷坑和平整土地范围的周边;第二道工艺是充填塌陷坑和平整土地,向塌陷坑中倒土充填并夯实;第三道工艺是覆盖耕植土层,将塌陷坑和平整范围周边剥离的耕植土均匀覆盖在已完成整治工程的地表上。
对道路塌陷坑治理方法。
第一道工艺是剥离原路面表层,在塌陷区域填充粘土并逐层充分夯实至与路面高低相差3cm,路面面层类型选用与原路面一致的进行硬化。
旱(坡)地复垦
(1)、按照上面方式对塌陷裂缝的复垦措施进行人工黄土填堵。
(2)、在复垦地块周围边界地段种植2~3排毛白杨,作为田间林网,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本地区可种植的主要树种为毛白杨,主要草类为紫花苜蓿。
(4)、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当地农业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改善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持久和谐的统一格局。
(5)、结合该地区的经验:径流整地保水、适时栽植、适时浇水
保苗、乔灌混交、大苗木移栽等,加强管理。
3、废弃地综合治理任务
位于废弃工业场地周围的不稳定边坡,削坡后,可以采用植物护坡为主,工程护坡为辅的方式进行治理。
(1)边坡防护植物的选择
从护坡功能考虑,植物防护首先要求能加固稳定边坡,而且有绿化和改善公路环境的作用,所以防护植物要求有以下特点:
a、有良好的固土和护坡效果的植物。
b、覆盖度大,密度大。
c、绿期长,多年生,耐践踏,适宜于粗放管理,容易移植、繁殖,最好能自然繁殖衍生,易于管理。
d、最好有较强的抗污染和净化空气的能力。
从气候土质环境考虑,理想的防护植物应具有以下条件:a、适合当地气候(主要是湿度和降水)条件。
b、抗逆性强,易繁殖,有抗寒、耐热、抗旱等性能。
c、具有抗病毒、抗倒伏性能,生长快,扩张性强,在短时间内就能郁闭边坡。
d、耐贫瘠、耐粗放。
e、能适应如盐碱等特殊环境条件。
根据上述原则及实地调查,在边坡生态修复中常用的冷季型草种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剪股颖等,暖季型草种有狗牙根、假俭草、结缕草、百喜草等。
也可选择冷季型和暖季型草种混播。
灌木一般采用胡枝子、紫穗槐、沙棘、锦鸡儿、柠条、旱柳、刺槐等。
(2)种草防护
种草坡面防护适用于边坡稳定、坡面冲刷较微且边坡高度不高、坡度不陡于1:1.25、适宜种草的土质边坡或经改良的边坡;一般要求边坡高度不高(﹤6m)、不浸水或短期浸水,边坡上已扎根的种草坡面防护可容许缓慢流水的短期冲刷。
种草常用的几种播种方法:
1撒播: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适用于比较松软的土质边坡。
○2
沟播:适用于土质比较坚硬的边坡上,须对沟内土体进行换土○处理,使草籽易于发芽生长。
3喷播:适用于人员作业不便,或因边坡土质过于贫瘠。
○4植生带:在暴雨强度较大的地区,可在坡面上铺设草坪植生带○进行种草。
我矿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上述方式之一。
种草进行坡面防护的特点:施工简单方便、成本低、劳动强度小、施工进度快、美化路容与保护环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使用。
4、矿区绿化任务(1)、矿区工业场地绿化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相出现,充分考虑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应具有以下层次结构。
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
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
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
在满足园区环境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以及丰富季相变化的同时,还要考虑植物种植文化的原则。
道路绿化树种选择毛白杨,3m×3m株距,穴坑整地,穴径60×60cm,苗木要求为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草坪选择高羊茅八成草草坪。
高羊茅是禾本科羊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丛生型禾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耐寒能力和耐热、耐旱及耐潮湿能力均很强,在pH值为4.7~9.0的土壤上都能生长良好。
这种草坪外观饱满,密度大、无杂草、冬季不会变黄。
(2)、矿区运煤内道路两旁绿化
a、原柳林南峪煤矿运煤专用道路(4号煤层风井场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
耗。
b、在进场道路非桥段、事故矸石场道路及爆破材料库道路两侧种植单排行道树。
树种:毛白杨;
密度:株距3m
整地方式与规格:穴坑整地,穴径60×60cm
苗木要求:三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考虑2%的损耗。
3、矿区荒山绿化
(1)、工程概况
矿区进行绿化建设和恢复植被是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方案期内需要长期对矿区范围内的区域进行全面绿化。
矿区目前低覆盖度草地面积达5.826km2,占矿区面积的65.09%,为了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在方案期内拟对矿区荒山进行绿化造林,种植以水土保持防护林。
在方案期内按照先易后难、顺次推进,突出重点、全面拓展,身边增绿,然后延扩展的原则,在方案期的5年内,荒山绿化造林1800亩。
面积达102km2,使得矿区宣林地绿化率达到20%以上。
根据确定的绿化和造林工程量,每亩造林地按照树距3m×3m的株距,每亩地约需要树苗74株,共需13.32万株树苗。
在林地中撒播草种植草地,按照每亩需要1公斤草种计算。
(2)、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a、地面整理
沿等高线,采取鱼鳞坑方式整穴,穴不宜太长,长、宽、深30×30×30cm就可,防止过大破坏植被太多,重新营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土壤风化,减少栽植时的用工,缓和造林季节农林争劳力的矛盾。
在保证造林质量的前提下,从省工和减少破坏天然植被考虑,适宜荒山地区造林的整地方式主要有“V”字型,穴状2种类型。
①“V”字型。
适宜于坡度26o~35o的荒山坡,操作方法是在裸露岩缝隙小块土的附近垒土(或小石块),然后沿两边外倾斜延伸呈“V”字型,其造林地形状多为不规则的棱形。
②穴状。
适宜地坡度15o~25o以下的地势平缓的沟底或裸岩稍少的地段应用,形状可方可圆,规格穴径30cm,深30cm。
b、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绿化和美化。
c、填土整穴与定点栽植
根据实际地形,按设计施工图进行定植的穴数的确定,有株行距的按株行距定栽植点;没有株行距的,进行自然栽植,根据地面的基本情况,随意确定栽植,单位面积内达到规定的栽植数要求。
开穴深度、宽度大于苗木根幅和根长,乔木栽植穴为1.0m×1.0m×0.8m,灌木栽植穴为:穴径0.6m、穴深0.5m。
坡面栽植苗木时,栽植穴沿等高线整成鱼鳞坑式,上、下呈“品”字型排列,穴长径0.8m、短径0.5m、坑深0.3m,外缘半环形,土埂高0.2~0.3m,穴距按栽植要求密度进行排列。
做到穴内无水冲后的塌陷或洞穴,表土疏松细腻、基本无石块、瓦砾等杂物。
d、加施基肥
贫瘠土壤应施基肥,优先使用农家肥,在农家肥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使用由10%的有机肥、20%的化肥、70%的表土均匀搅和而成的混合肥料。
肥料施用方法,每穴用量,以占填穴体积的1/3~1/4为宜,环施和浅翻表土施用量因树木大小而定,栽植色带的土壤施肥量为2~3kg/m2。
树木丰满、生长良好的一面朝向视线,树干或树木重心与地面基本垂直,无倾斜、歪倒。
e、矿区周边荒山绿化工程造林树种选择
根据柳林县当地实际情况与现场调查,矿区荒山造林主要种植树种为侧柏和油松,在侧柏和油松中夹植荆条、柠条、胡枝子、野葛、华北绣线菊、花椒、酸枣、连翘等抗旱性能较强的灌木。
落叶乔木类:苗木要求主干通直,主侧枝分明,分枝点高质在
2.0m以上;花灌木类:苗木要求枝叶茂密,主枝3-5枝,并分布均匀。
f、入穴栽植
栽植时先将苗木扶正扶直,裸根苗的根系舒展、深浅适宜,覆土时先填表土湿土,后填新土干土,分层覆土,分层踏实,最后一层覆虚土。
带土球的苗木,栽植时要去除塑料包装,保证土球完整,无破碎;裸根苗栽植时要粘泥浆。
苗木放在栽植穴的中央,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法。
栽植后浇透水,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溉、及时培土、扶正。
该地没有苗源的苗木,在苗木调运过程中,需进行较长距离的运输时,一定要给运输苗木遮盖篷布、洒水、避免阳光直射,减少树体水分的丧失。
5、取土场综合治理任务
(1)、取土场在施工中要严格施工管理,做好排水引流,确保取土场的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
(2)、取土时,开挖的表层熟土要专门堆放,将部分表层土装入编织袋堆放在外侧,形成拦挡,取土完毕后将用表层熟土覆土复垦,以便工程借宿后进行覆土,为下一步绿化工作提供养分基础,提高栽植植物的生存能力。
(3)、要分区挖土,边挖取边恢复,挖取一定区域后要对取土场进行平整、绿化,并建设挡墙。
取土场的边坡防护采用削坡开级与植物措施结合进行,按1:3边坡进行削坡开级。
(4)、绿化时选用适宜当地生长的毛白杨、沙棘、柠条、紫花苜蓿等物种,通过人工适时栽种,尽快形成草灌地,恢复生态环境。
6、矸石场综合治理任务
工程措施:
a、矸石场底部进行防渗处理。
b、矸石场底部修建汇水排水涵洞、周边修建集水渠和排水渠,防止雨水汇集浸泡矸石堆和冲刷矸石场外工业场地。
c、矸石堆安全堆放,分层堆放并用黄土压实,消除煤矸石自燃的危险。
d、矸石场周围进行绿化。
e、在矸石场沟外侧入口处修建挡墙,防止矸石滑坡泻出矸石沟,对沟外的工业场造成损害。
f、挡矸墙外侧种植绿化隔离带。
具体工程措施按照矸石场设计进行施工。
土地平整:
建设期弃渣堆放结束并覆土后,进行平整。
周边种植防护林带建设:采用乔灌结合的办法,种植宽度为10m。
主要种植毛白杨、沙棘;株行距2.0mⅹ2.0m,25株/100m2。
穴状整地,乔木穴径60ⅹ60cm,灌木穴径40ⅹ40cm,每穴三株;要求3年生一级苗,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
7、生态环境监控能力建设任务
公司设置生态环保科,建立以矿长负责兼管生态环保工作,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职的生态环境体系,并配备一定的监测仪器和设备,生态环保科负责全矿井环境管理、污染物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及污染治理的具体工作,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及环保制度的观测落实。
做到及时了解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时为了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有效的信息。
8、矿区生态环境监控与生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建设任务
为了保证矿区的生态安全,使该矿具备生态环境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资金,需要进行矿区生态安全应急系统建设。
主要建设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煤矿区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矿区公众素质和全矿区居民的生态安全意识,加强矿区生态安全研究,加快煤矿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工程建设,推进矿区循环经济。
由矿区生态环境监控机构组织编制该矿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包括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指标权重等。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应该包括:采空区地质环境(主要指塌陷、裂缝对区域的影响)、水环境、矿区土壤污染、矸石场、污染物排放、生物安全指标(指地表植被覆盖和物种保护等)、生态移民等。
(2)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矿区生态安全的预警系统、应急系统和保障系统,这是维护矿区生态安全的核心。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及应急处理管理制度;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启动程序的建设。
需要进行应急处理的生态突发事件,应该是发生在矿区范围内的、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对矿区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程度破坏的事件。
这类事件往往都加重了矿区生态环境风险,恶化了矿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只有这类事件才可以按照程序启动生态安全应急资金,并且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或矿区先行垫资紧急处理,事后报请环保主管部门批准予以从生态安全应急资金中支付。
(3)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管理制度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的日常预留域管理;二是生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资金使用及监控。
生态安全应急资金的预留储备,是每年从煤矿的生态恢复保险金中预留100万元,3年共300万元,用于矿区突发性生态破坏事件的应急处理。
如果当年没有使用该项费用,则留到下一年备用。
第三篇:煤矿关闭退出后环境恢复治理方案
大富煤矿、新墨煤矿、长冲煤矿二号井关闭退出后环境恢复治理的报告
一、煤矿基本情况
该矿区属中低山侵蚀斜坡地貌,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区内最高点高程为+350m,最低点+145m,区内地形高差+205m,地势较平缓,森林成片,植被茂密。
矿区地势总体为南高北低,坡度角10~35°,一般25°,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灰岩层中,为岩溶水。
据观测,开采区只有少量的滴水和淋水。
由于矿井浅部有大量采空区,构造裂隙及采动裂隙成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大气降水通过裂隙进入矿井,成为矿井的补给水源。
二、井田范围内的地表塌陷沉降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