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级生物知识点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结识生物
1、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科学探究的几种方法:
1)观测:可以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也可以测量。

观测五要:
①要有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③要有耐心、有计划;④要积极思考;⑤要
交流讨论。

2)调查:注意事项:①要明确目的和调核对象,制定调查方案;②范围大时,要做抽样调查;③如实记录,不凭个人好恶取舍,不破坏生物及环境,注意安全;④对结果要整理和分析;⑤记录。

3)收集和分析资料:可以去图书馆、拜访有关人士、上网等。

3、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行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4、生物的特性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
物质(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需要呼吸,如厌氧菌)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这种反映叫应激性。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

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叶片会合拢。

回答这类题目,一要找外界刺激,二要找反映)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注:这是判断物体是生物的基本方法,简朴的说就是看物体是否有生命。

5、生物的归类方法:
1)按形态结构特点: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
3)按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其中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涉及人类)的“立足点”,生物种类最多。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环境影响生物(涉及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重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是合作关系,蛔虫寄生在人体的消化道中。

b、生物能适应环境。

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都是对干旱的适应。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冬天有的树木落叶,有的树木不落叶都是对寒冷的适应。

旗形树是对风的适应等。

c、生物能影响环境。

如: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长土壤的肥力;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设计对照实验。

只保持一个条件改变,其他的条件都保持相同,改变的那个条件就是这个实验的变量,这一组实验叫实验组,在正常环境下的那一组实验叫对照组。

5、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提出问题:水分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作出假设:水分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设计实验:1、在纸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边放上潮湿的土壤,另一边放上干燥的土壤。

把它放在阴暗的环境中。

2、分别在两侧土壤中放入10鼠妇。

每分钟记录一次鼠妇的数量。

得出结论:水分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注意:不能用1只鼠妇,由于结果具有很大的偶尔性,局限性以说明问题。

用10只,可以减小实验误差,使结果更准确。

实验数据解决方法:多测几次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结束后,把鼠妇放回大自然。

6、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地区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个池塘等。

组成:涉及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涉及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涉及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注:在理论上讲,一个生态系统可以没有消费者。

蚯蚓蜣螂也可以充当分解者。

生产者:植物。

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对其他生物的数量起决定作用。

能量最终来自于阳光,有机物来自生产者(植物)。

注:白化苗不能充当生产者。

消费者:动物。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朴的无机物。

7、食物链和食物网:
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重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级消费者结束。

没有分解者。

箭头指向捕食者。

格式: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植物);数量最少的是最高级消费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最高级消费者。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且逐级递减。

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食物链的最高层消费者有毒物质最多。

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9、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称为“绿色水库”。

草原生态系统:干旱地区。

缺少高大植物。

海洋生态系统:微小的浮游植物和动物。

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或池塘。

湿地生态系统:沼泽。

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

称为“地球之肾”。

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观测细胞的结构
1、显微镜的结构:光学部分是目镜、物镜、反光镜;机械部分是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上有压片夹,中间为通光孔)、遮光器(上有大小不等的光圈)转换器(上有物镜)
2、使用方法:a、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放在身体略微偏左。

b、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使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再转动反光镜,同时左眼看,右眼睁,直到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视野。

C、观测: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先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压碎玻片或损坏物镜。

然后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为使物像更清楚,可在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

d、整理。

3、运用显微镜观测装片
①从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倒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纸上写的是“p”。

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如:10X30=300。

目镜镜头在镜筒上方,物镜镜头在镜筒下方。

目镜镜筒比物镜粗。

物镜镜筒上方有螺纹,目镜没有。

目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③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干移到中央。

即像在哪边,就向哪边移动玻片。

④污点只也许在目镜、物镜、玻片上。

区分污点的位置:先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目镜上;再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污点在装片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则污点在物镜上。

⑤调节视野亮度的有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和反光镜。

用大光圈、凹面镜视野亮;反之,则暗。

⑥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目的是防止物镜把玻片压坏。

⑦视野变暗的因素有:没有对好光;对光时用小光圈,平面镜;周边的物体挡住了进入反光镜的光线;换用高倍物镜观测。

⑧光线从反光镜到眼睛的途径: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玻片标本→物镜→镜筒→目镜→眼睛
⑨高倍物镜和低倍物镜在视野中成像特点:
4、
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通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5、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①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②细胞膜—保护细胞内部结构,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看清楚。

③细胞质—活细胞的细胞质具有流动性。

意义是加速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

④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细胞核内具有遗传物质。

是染色最深的结构。

⑤液泡—里面有细胞液。

果蔬中的营养物质都存在里面。

⑥叶绿体—具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注:在普通显微镜下只能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

6、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据此可以判断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

7、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测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先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撕: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面撕下一小块透明的薄膜。

(4)展:把撕下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它展平。

目的是:避免细胞重叠。

(5)盖:用镊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沿,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地放平,盖在薄膜上。

目的是:避免出现气泡,影响观测。

(6)染:滴稀碘液染色。

目的是:便于寻找和观测细胞。

用吸水纸吸的目的是使染液浸润标本的所有。

(7)低倍显微镜下观测
8、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和观测
(1)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3)刮:用凉开水把口漱净,用牙签从口腔腮壁处轻轻刮几下。

漱口的目的是:避免出现食物残渣。

(4)涂:把牙签上附着的一些碎屑放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滴中涂几下。

目的是:防止细胞重叠。

(5)盖:盖上盖玻片。

目的是:防止出现气泡,影响观测。

(6)染:碘液染色。

目的是:便于寻找和观测细胞。

(7)低倍显微镜下观测。

9、细胞、气泡、食物残渣的区别:
细胞:能清楚的看到细胞核。

气泡:具有黑边的圆圈,轻压盖玻片,该物会移动。

食物残渣:成团,看不清具体结构(或看不到细胞核等结构)。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1、细胞中的两类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分子比较大,能燃烧。

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分子比较小,不能燃烧。

如水、无机盐、氧、尿素和二氧化碳等废物。

区别:燃烧法。

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

燃烧后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

2、细胞膜的功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即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还能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里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运用。

植物细胞里都有,动物细胞里只有线粒体。

线粒体称为是发动机,动力车间。

有机物的燃料。

4、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结构象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形状的最小单位。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人的体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水稻的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

染色体数量的恒定对生物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始于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个体。

5、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 上有基因(遗传信息)。

按从小到大排列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生物体
6、生物体从小长大,与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变大)和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多)有关。

细胞通过度裂产生新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提成两个;随后,细胞质提成两份,每份各具有一个细胞核。

最后,在本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于是,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细胞核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提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新细胞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相同,所含的遗传物质都同样。

第三章细胞如何构成生物体
1、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2、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

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如皮肤上皮、小肠腺上皮等。

肌肉组织:重要由肌细胞构成。

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重要由神经细胞构成。

可以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骨组织、血液等是。

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3、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4、植物体的四大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再分化成组织。

如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构成)的分生区。

保护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厚。

保护内部柔嫩部分。

如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

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

储藏营养物质。

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具有大量的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细胞上下连接,横壁消失或有筛孔。

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如:茎、叶脉、根尖的成熟区等处的导管。

它贯穿于植物体的根、茎、叶等器官。

5、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植物体无系统)。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
7、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等都是单细胞生物,能独立生活,有一切生理活动。

其中衣藻和眼虫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观测草履虫:草履虫多聚集在培养液的表层是由于表层氧气充足。

加入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范围。

碰到阻碍会改变运动方向说明草履虫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映。

草履虫能趋向有利
的刺激,逃避有害的刺激。

要看清纤毛,视野要调得暗一些。

草履虫的结构:a、纤毛:运动(充满全身);b、表膜(排泄、呼吸);c、口沟(摄取食物);d、食物泡(消化食物);e、胞肛(排除食物残渣);f、收集管(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g、
伸缩泡(排泄)
赤潮形成的因素:水体富营养化,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1)大小:比细胞小很多,用纳米来表达。

用电子显微镜观测。

(2)种类:按寄生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3)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没有细胞结构。

(4)生活环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5)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运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疫苗注射防止疾病。

疫苗就是通过人工解决的减毒病毒。

有害:人类、饲养动物、栽培植物有很大危害。

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鸡瘟等。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区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它们靠孢子繁殖,统称为孢子植物)
①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全身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藻类植物:水绵、衣藻、海带、紫菜、石花菜、裙带菜。

②苔藓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叶,根为假根,叶只有一层细胞,没有输导组织的分化,植株一般都很矮小。

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限度的指示植物
常见的苔藓植物:葫芦藓、墙藓。

③蕨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植株高大,具有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古代蕨类植物形成煤。

常见蕨类植物:肾蕨、卷柏、满江红。

2、区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都是种子植物)
裸子植物:种子是裸露的,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如:松、杉、柏、银杏、苏铁等等。

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

如:桃、大豆、水稻、玫瑰等等。

3、“春水绿如蓝”指的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苔痕上阶绿”指的是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地上部分是叶,地下部分是茎和根。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的果实和种子
4、种子的重要结构(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在玉米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胚乳被染成蓝色,说明胚乳中具有淀粉。

玉米种子也是果实。

未被染成蓝色的是果皮和种皮以及胚。

植物种子中只有胚轴和子叶相连。

中皮和果皮的作用:保护幼嫩的胚。

种子的重要部分是胚。

胚的组成:胚芽、胚轴、胚根、子叶。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将来发育成植物体,。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2、种子萌发的条件
自身条件:种子必须是完整的,并且胚必须是活的、不在休眠期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注意设计对照实验)
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种子的寿命可延长;在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种子寿命会缩短。

北方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的好处是保温、保湿、有助于种子萌发。

3、种子萌发的过程:先吸取水分(运送营养物质的需要),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
胚轴。

然后,胚根先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如豆芽:只是胚轴伸长,吸取水分,有机物并没有减少。

4、植株的生长:
1)幼根的生长: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伸长区的细胞来自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成为成熟区的细胞。

所以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长细胞数量;一方面靠伸长区细胞的长大增大体积。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丝绦”是指枝条。

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成的。

芽中有分生组织。

幼叶发育成叶;牙原基发育成芽;芽轴发育成茎;花是由花芽发育成的。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根从土壤中吸取水和无机盐,茎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重要是给植物提供无机盐。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缺少:植株矮小发黄。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

缺少:植株矮小。

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缺少:叶片稍发黄,植株稍矮小。

4、无土栽培:原理: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还能对植物起固着作用。

好处:无土栽培可以更合理的满足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的生长期,对各种无机盐的需要,从而使植物长得更好。

5、桃花的结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子房)、雄蕊(花药、花丝)。

对于植物繁殖后代来说,雌蕊和雄蕊是最重要的结构。

雌蕊下部的子房里面有胚珠,雄蕊里面有花粉。

6、传粉和受精:繁殖后代最重要的过程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双受精:花粉落到柱头上后,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

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

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

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极核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极核。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凋落
子房→果实子房壁→果皮胚珠→种子珠被→种皮受精卵→胚
玉米果穗有缺粒的,因素是传粉局限性,或受精过程未完毕,可以人工辅助传粉。

向日葵的籽粒常有空瘪的,因素是水、无机盐供应局限性或光照局限性。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植物的生活需要水:①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水分充足时,植株才干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
③叶片才干舒展,有助于光合作用;④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里,才干被植物体吸取,并运送到各个器官。

⑤用于蒸腾作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如沙漠、锡林郭勒草原和长白山的森林,气温相近,植被不同。

3、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吸水的部位重要是根尖的成熟区。

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增长了根吸取水分的表面积。

4、水分的运送途径:木质部中的导管
导管的功能:运送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由植物体的下端向上端运送,主线动力是蒸腾作用)
筛管的作用: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从上往下运送到其他器官。

(筛管在韧皮部中)
5、茎长粗的因素: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
不断的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细胞和韧皮部细胞,使茎不断长粗。

有的植物茎中没有形成层,因而不能长得很粗。

6、叶片的结构:a、表皮。

上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下表皮排列疏松。

表皮上分布有气孔。

下表皮的气孔多于上表皮。

b、叶肉。

具有大
量的叶绿体。

C、叶脉。

有支持和疏导的作用,内有导管和筛管。

气孔和叶肉细胞中具有叶绿素。

7、气孔的作用: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互换的窗口。

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气孔开闭的原理: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使气孔关闭。

当外界温度达成35以上时,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会受到影响。

8、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半月形、成对出现、具有叶绿体、细胞壁厚薄不均,外壁较厚(靠近气孔处)
9、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的。

蒸腾作用的意义:促进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取和运送;减少叶片的温度;还能提高大气湿度。

10、移栽幼苗时,为提高成活率,可采用的措施有:a 、在阴天或傍晚移栽;b 、减去一部分枝叶;c 、给植物遮阴;d 、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带土移栽;e 、移栽后减少晃动;f 、及时浇水。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

①条件:光能、叶绿体 原料:二氧化碳、水 产物: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
②公式: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储存能量)
光合作用的实质就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运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③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增长光照、提高二氧化碳浓度等
④“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环节是:a 、暗解决(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b 、部分遮光(设计对照实验);c 、光照:使其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 、酒精脱色(溶解叶绿素),隔水加热(防止酒精燃烧);e 、清水漂洗:叶片变成黄白色;f 、滴加碘液:验证淀粉的存在。

g 、清水冲洗,观测。

实验现象:遮光部分不变蓝,见光部分变蓝 。

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备条件。

⑤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这也是光合作用对自然界的意义。

2、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运用:a 、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b 、有机物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通过呼吸作用)。

如种子萌发时,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种子萌发,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3、植物的呼吸作用
①概念:植物细胞运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应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重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② 公式: 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储存能量)
③呼吸作用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性。

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叶绿体
光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