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9-2021年第46期(总第298期)
课堂引 言教学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具体的知识要点,结合学生实际的理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让教学导入环节达到预设的
效果,将学生快速引入学习中。
一、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教学导入在讲到一些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紧密关联的新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分析讨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答这些问题,随之进行合理的教学延伸,引出新课内容。
这样的教学导入方式很好地构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首先,教师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新课知识的学习上可以参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教师在采用这种导入方式时,要对设计的问题做有针对性的筛选,既要让问题易于被学生理解,又要为新知识的引出提供一定的实施空间。
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教学导入的实施效果[1]。
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内容前,考虑到学生之前已经对物体的运动有了相对系统的研究,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思考问题:(1)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存在什么关系?(3)假设一个物体由静止时受到重力g 的作用运动,其运动有哪些规律?学生通过积极回顾已学知识,得知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v =v 0+at ,位移s =v 0t +1/2at 2。
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导入,可以为学生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提供思维模式上的参照,并且让学生在研究
这种运动的规律时找到合适的思维路径。
这样能够提高教学导入质量,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导入
在讲到一些微观层面的知识,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进行实际观察和应用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发挥物理模型的辅助效果,以更快地建立学生的学习认知。
同时,教师也可以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导入及讲解。
这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微观、抽象知识难以直观呈现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多元,使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这是针对这类教学内容适合的导入方法,可以化解学生的认知障碍,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实效,并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学习收获[2]。
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在网上下载有关行星运动的科普教学视频,在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
在学生观看
完科普教学视频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航天工程中发射卫星对速度有什么要求?卫星是怎样实现变轨的?怎样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看到的内容,以及平时在生活中对这类问题的了解进行思考。
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很难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解答。
于是,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了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渴望教师对此进行讲解并揭晓答案。
这样的教学导入有效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且让学生产生了强
高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有效模式研究 朱 进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050-2021年第46期(总第298期)
课堂烈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知识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实现教学导入
创设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导入,也是一种较为
常规的方法,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辅助效果。
当
讲到一些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和体现的知识内容
时,教师可以合理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场
景,或者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这样的教学导入能够
快速拉近学生和理论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建
立良好的学习认知,并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
能力。
在采取这种导入方式时,教师可以从知识点
出发,设计一些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
活中的观察,以及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相关问
题进行分析和解答[3]。
例如,在教学“电源和电流”这节内容时,在
讲解变压器相关知识前,教师可询问学生在生活中
是否见到过变压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输电过程
中为什么要用到变压器?为什么有的变压器可以升
压,有的变压器可以降压?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升
压变压器和降压变压器的区别是什么?有些学生对
这类知识很感兴趣,平时在生活中也十分善于观
察,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索。
但
是,大部分学生无法准确地解析上面的问题。
这样
的背景下,教师从上述问题的解读开始,循序渐进
地讲解新课内容,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从而牢固掌握新课知识。
四、设计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导入
为了彰显物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
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提升学
生的课堂参与度。
物理知识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尤
其是“力和运动”这部分内容。
学生不仅会在生活
中看到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和体现,还可以基于自
己掌握的知识,分析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时,设计一
些开放有趣的游戏活动,并结合游戏过程,设计一
些具体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验相应
的运动过程,并尝试分析和解答问题[4]。
例如,在讲解“圆周运动”前,教师可在课堂
上为学生展示如下游戏:用绳子系一个盛水的开口
矿泉水瓶,迅速转动手臂,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
周运动。
学生惊奇地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根本不会
洒出来,并对此产生好奇。
然后,教师邀请几位学
生到讲台上做同样的游戏,并要求学生思考:为什
么矿泉水瓶中的水不会洒出来?其是否与手臂转动
的速度有关?学生在游戏中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结
果,即水并没有洒出来。
学生很想探寻形成这一现
象的原因,思维也变得更为活跃。
随后,教师再分析其运动过程,并引入圆周运动的相应知识,能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游戏过程中瓶子的运动方式,也能理解水没有洒出来的原因。
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对圆周运动的特性形成了更加深入的认知,使其更牢固地吸收、掌握了其中的知识原理,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基于物理实验实施教学导入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实验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有更多实验探索的空间。
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融入更多的实验,并且可以尝试在教学导入环节引入实验内容[5]。
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主题,设计一些简易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解读其背后的知识原理,做合理的推论。
对于一些简单实验,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后续知识的分析解读提供很好的参照[6]。
例如,在讲解“超重与失重”前,教师可在课堂上做如下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四周扎若干小孔,保证静止时水能从小孔中喷出;将其举高至头顶,松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矿泉水瓶下落的过程中,看水是否还能从小孔中正常喷出。
学生会看到,在矿泉水瓶由上至下掉落的过程中,小孔中并没有水喷出,整个矿泉水瓶和其中的水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另取一弹簧测力计,在下面悬挂一砝码,在其静止时要求学生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而后用手向上迅速牵引弹簧测力计,让弹簧测力计和砝码一同做向上的加速运动,让学生仔细观察砝码读数上的变化。
有了这个实验作为依托后,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超重与失重的作用效果,从而产生非常直观的学习印象。
此时,教师再从理论层面解析知识要点,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知识。
六、基于实物呈现辅助知识导入有些高中物理概念抽象程度很高,尤其是那些学生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知识要点,容易使学生产生理解障碍。
在对这类知识进行教学导入时,教师要对导入形式进行相应的优化,尽可能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让理论知识的解析更加清晰。
教师可以借助相应的实物进行模拟,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概念的初步认知,扫清学生的认知障碍,让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吸收[7]。
例如,在教学“磁场”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磁场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存在的物质,教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051-2021年第46期(总第298期)课堂师可以利用实物给学生模仿磁场的作用效果,让抽象知识变得更直观,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原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屏幕上的图片(一张图片上有市场上常见的电磁铁,一张图片上有实验室常用的条形磁铁),随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磁铁能够吸引成吨的钢块,但条形磁铁只能吸几枚小铁钉呢?我们学习磁场前还学习过哪种特殊的“场”?(如电场)我们是如何描述电场强弱的?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首先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电场的知识,随后基于知识点的类比及借助实物的模拟展示,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磁场作用效果的认知。
这样的新知识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构建新旧知识的桥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辅助新课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清除新知识点中过于抽象的学习障碍,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并使学生
对新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基于有效设问实现知识导入在有些知识点的解析中,教师还可以从知识要点出发,设计有代表性的思考问题,基于问题的探析实现知识导入[8]。
有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体现和应用,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分析探究,并且基于问题的解答来建立对知识的初步认知。
在采取这种导入方式时,教师需要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使提出的问题既要和知识点紧密关联,也能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分析和解答[9]。
例如,在“向心力”一课的教学中,在进行知识导入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在跑步转弯时,身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在湿滑的水泥路上骑车,大家要注意什么问题?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奥秘,能够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知识学习上。
以上几个问题最终都指向“向心力”这个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在问题解析的过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为后续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该知识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如果还没有充分掌握知识原理,可以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思考问题。
以骑自行车转弯的问题为例,凡是会骑自行车的学生都有这种经验,大家一般会通过降低车速同时一定程度侧身的方式来完成转弯。
但是,学生难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在讨论时
提出了各种猜想和假设,给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
教师首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的想法得以更好地表达,然后综合学生的意见,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教师采用这种合理设问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思维更加活跃。
有了之前的思考过程,学生在理解新的知识内容时会有较好的参照,消除了学习障碍,提高了学习效率[10]。
结 语
总之,良好的教学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信息技术、生活化情境、游戏活动和物理实验实施教学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艳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整合
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15):202.[2]闫彩霞,邢洪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进:以“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为例[J].物理教学,2019,41(07):19-20,38.
[3]邱晓峰,林冰冰.整合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课堂体验式教学实践[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66-67.
[4]陈静,张强.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渗透导入艺术的探索[J].高考,2021(22):99-100.[5]瞿永明.多元探究激活高中物理的课堂导
入[J].高考,2021(11):25-26.
[6]李福永.浅议情境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1(01):165-166.
[7]左梦莹.物理学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121-122.
[8]许丽香.优化导入方法,打造高品质物理课堂[J].智力,2020(29):137-138.[9]何茹滨.高中物理优化课堂导入方法的意义与改善策略[J].智力,2020(29):123-124.
[10]肖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课堂导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4):9,1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