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解读赏析中,想象诗歌中的画面、情境,体会诗歌背
后的愁情。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是艺术成就很高
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策略选
整体美的肢解。基于这些认识,我开始尝试采用更加科 学的方法来讲这首小令,最基本的就是不给学生固定的 解释。其次就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 乐等方式,让学生在简单景物的组合中欣赏画面,从悲 凉的画面中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结合孟子知人论 世的方法去解读“景语”背后的“情语”,深入剖析诗 人的“断肠”之痛。本设计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诵读法的 运用:读出大意、读出节奏、读出情感……通过各种形 式的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艺术美,也在诵读中体悟 作者的哀思!
(简要写出围绕所要研究的主题搜集的课堂教学 信息,并简要反思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程教学 要怎么转变才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说是见证了本人教 课例研究综
育教学素质与技能成长的一篇课文,从参加工作到现 述
在,这篇课文是被“磨”的次数最多的。最初教这篇课 文是完全复制初中老师的教学模式,即“介绍作者—词 语解释—逐句翻译—情感解读”。随着教育技能的增强, 我慢慢领悟到传统诗歌教学完全是应试教育,是对诗歌
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本着课 择与设计
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
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
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
维。
教学过程
(请您选择本课中最关注的一个学生学习活动,详
碍等)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这首小令简约凝练、
明白晓畅,容易读懂。但由于理解能力不足、经验缺乏,
学生学习能 加上作品年代久远,七年级的学生难以真正透过一组组
力分析 景物去感悟出它的意境美,体悟出作者的哀思。特别是
我所上的班级,学生的基础非常差,连最基本的朗读都
不会。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对意象
细描述这个学习活动如何开展,并描述您针对上述学生 学习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 韵律。
(1)分小组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停顿、声调 变化、快慢、重音等),要求读出情感,教师巡视课堂。
(2)展示本组的诵读,其他组评价并发表意见。 (3)教师点评,纠正指导,范读后让学生听事先 准备好的音频材料。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同学他不会读,我就让其他 同学带他读,一遍不成就两遍,一直带到他会读,并能 读出节奏。
(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教学目
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 教学目标
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
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天净沙·秋思》

(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说明课题教学的重点
和难点)《天净沙·秋思》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最后
一首,本单元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这首小令运用
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仅仅用 28 个字就意蕴丰富地
展现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秋思图。学习这首小令,需要从 教材分析
景物入手,通过这些“景语”去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
“情语”,并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感受诗人的“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肠”之苦。【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散曲。【教学难
点】1、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
思想感情。2、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