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摘要: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
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
本文剖析了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
决对策,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1.1 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
近几年,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涌现出众多新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
测机构数量急剧增加,为了以低价获取更多的监测业务,部分监测机构为了降低
成本,忽视质量管理部分资金投入。
部分新的环境监测机构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监测规范性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机构虽然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质量管理体
系形同虚设,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到实处。
随着监测技术迅速发展,新
的监测设备及分析方法更新快,部分监测机构未能及时对新方法及新技术开展培
训学习,导致监测技术落后,不满足新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
1.2 环境监测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环境监测是一项复杂程度高、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工作人员
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
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
才能出色地完成监测工作。
但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如此。
部分监测机构检测人员不
具备环境监测相关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不能很好地胜任监测工作。
监测技术人
员流动性较大,监测经验积累不足,对仪器设备性能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掌握
不全面。
有的监测机构不重视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导致部分监测技术人员不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出现伪造数据、篡改数据等违法行为。
1.3 仪器设备落后,监测技术现代化程度不足
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对人的依赖程度很高,传统手工分析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占比较大,许多常规监测项目几乎全是手工分析。
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很
多区县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仪器设备陈旧,仪器设备故障率高,运行状态不能得到
有效保障。
部分监测机构运行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置更好的环境监测
仪器设备。
1.4 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覆盖水、气、噪声、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生物监测
等多方面。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监测项目没有行业标准,不利于监测工作的开展。
例如《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部分监
测项目如涕灭威和微囊藻毒素没有环保部的行业标准,导致监测过程开展困难。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具体项目监测分析方法不统一,存在部分不一致的地方。
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不知具体参哪个标准执行。
部分监测方法标准老旧,
不能适应当今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急需修订旧标准或颁布新标准方法。
2 对策及建议
2.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由于环境监测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及内容的多样性,要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可比性,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把涉及“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细化、文件化形成管理体系文件。
同时加强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及宣贯学习,确保管理体系文件被监测人员理
解并执行,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
全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
理水平,从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2 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
从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填写到监测报告编制所有过程中,每一步监测人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提高监测数据质量需要提高监
测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及水平。
只有监测人员在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规范
进行操作,严格落实质量管理措施,才能提高整个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进
而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增强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数据质量第一的理念,强化监测人员对“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认识。
严格按照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监测,保证监测数据和报告的客观性、公
正性和真实性。
2.3 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监测环境条件控制
环境监测机构需满足《检验监测机构资质认定通用要求》(RB/T 214-2017)
要求,拥有满足法律法规、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的检验检测场所。
监测机构要加
强对检测场所的环境条件控制,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参数如温度、湿度严格按照
技术规范、方法标准进行控制,并制度化形成文件。
在实验室布局时,做好功能
分区,相互之间存在干扰的项目宜分开布局。
影响环境检测环境场所布局合理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环境场所布局及设置
是否满足相应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
二是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检测场所内务管理程序。
三是检测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不相容的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例如分析挥发酚
和总硬度的场所应和分析氨氮的场所进行有效隔离。
由于挥发酚和总硬度分析过
程中使用的试剂均含有氨水,会对氨氮的测定造成一定影响,使实验室空白偏高。
分析化学需氧量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硫酸汞去除氯离子的干扰,因此分析化学需氧
量的场所应该和分析汞的场所分开设置。
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
检测场所也应该分开布局。
四是检验检测机构应将环境条件要求制定成文件,并
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不满足技术规范、分析方法及仪器设备
使用要求时应该停止监测,否则可能会造成监测数据无效。
2.4 规范仪器设备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需要配有足够数量的仪器设备以满足监测任务的需求。
仪器设
备应进行规范管理。
首先要纳入机构管理体系。
监测机构需在其管理体系文件中
明确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要求,规范使用与维护保养,防止设备功能退化,影响
监测数据准确性。
其次要有明显的标识,便于识别检定、校准的状态或者有效期。
仪器设备应
按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确保设备的计量溯源性。
在检定或校准周期内,需进行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以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和可信性。
重点对不太稳定、使
用频率高、使用条件恶劣、容易产生漂移、因出现过载可能造成损坏的、能力验
证结果有问题的、单纯校准不能保证在有效期内正确可靠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
2.5 加强监督,严肃查处数据弄虚作假
监测机构应建立人员监督程序,覆盖从现场采样、样品分析到报告编制全过
程包括监测程序、监测方法、监测结果、数据处理及评价和监测记录等。
重点对
实习员工、转岗人员,操作新设备或采用新方法的人员进行监督,确保其工作能
力满足和持续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
将质量监督结果纳入考核,针对在监测过程
中表现优异或存在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奖励或惩罚。
3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巨大,但也存在如监测机构能力参差不齐、人员能力不足、仪器设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及标准与方法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针对
这些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监测人员质量管理意识、监测
环境条件控制、规范仪器设备管理、深入开展质量监督及切实落实采样及分析过
程质量控制措施六方面入手,系统、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措施,全面提升
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力求能够通过环境
监测工作加快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我国建设生态
文明强国的发展目标,为我国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胡志民.经济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杨鑫,刘森林,文天云,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化工研究,2021(10):113-114.
[3] 彭倩.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路径探究[J].管理科学,
2021(1):15-16.
[4]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