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学语文专升本阅读分析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
阅读分析题部分
【真题解析】
正式考试时,阅读分析题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诗歌鉴赏(6分),文言文阅读(6分),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下定义(3分),现代文社科类文本阅读(10分)。

【真题案例·2017年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1- 42题。

(6分)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41.由此诗中的语句演化而来的成语是。

(2分)
42.试分析“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诗歌解读】
词句注释
1.子由:即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2.渑(miǎn)池:地名,今属河南。

3.“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以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为成语”。

4.老僧: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

”古代僧人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5.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6.蹇(jiǎn)驴:腿脚不灵便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
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象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

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

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

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

【真题再模拟】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参考答案】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二人当年赶考时“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的坎坷经历(1分,或答“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共同经历的怀念(2分);暗示弟弟,我们曾经经历过不少的坎坷艰难,但我们都战胜了,走过了,如今只须放眼将来,鞭策自己奋发向前。

(2分,或答“表达了作者面对未来乐观、豁达的情怀”)。

2.①前两联用比喻说理,诗人把人生比作“飞鸿踏雪泥”,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但鸿飞雪化,很快就了无踪迹;人生也是行无定踪,充满了偶然和未知,就如飞鸿落在雪面上留下的爪迹,你不能凭借这偶尔为之的爪迹,而推断鸿飞何处。

(或答:人的一生中不知道有多少个偶然,际遇就像雪泥飞鸿,转瞬间已了无痕迹,难以追寻。

)②第三联借事明理,用路过渑池县所看到的人事变化来说明事物的消亡乃自然规律,人生中偶然留下的痕迹也很快不复存在,因此不必过分在意。

③运用对比(今昔对比)说理。

曾经留宿的渑池寺舍人物已非,诗人以寺舍的今昔变化说明世事变化乃自然之理;兄弟二人的境况也今非昔比,昔日兄弟二人赶考路途的艰辛,与如今二人高中进士、前途光明形成对比,暗含困难终会过去,只须放眼将来,奋发向前之意。

(6分;答出一种说理方法给3分,答出任意两种、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说理方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模拟题训练】
南堂五首①(其三)
苏轼
他时雨夜困移床,坐厌愁声点客肠。

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荷香。

注:①南堂,在临皋亭,俯临长江,是作者贬谪黄州后居住的地方。

此诗作于南堂新葺之后。

回答下面问题:
1.“坐厌愁声点客肠”中的“点”字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2.试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点”字在此处有“敲打”“点击”之意,一个“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被贬闲居时满腹的愁绪,使诗情显得更加凄婉。

2.(一二句)“他时”两句是虚写,昔日风雨之夜不能安眠,独自坐听那淅沥不尽的雨声,点点滴滴,增人愁思。

这里“点”字把自然界的雨声和诗人的愁绪融为一体,诗情显得更为凄婉。

(三、四)句是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如今诗人一听到那南堂屋瓦上响起点滴的雨声,不禁联想到东坞池塘中盛开的荷花,似乎闻到那飘香四溢的沁人幽香,这样的虚实相间,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时孤寂而又旷达的内心世界(或者回答“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幽居而又能泰然处之的内心世界。

意思对即可)。

本诗写了诗人幽居的心境。

苏轼初谪黄州时,举目无亲,孤独寂寞。

他闭门谢客,常常借酒浇愁。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1.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2.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真题案例·2017年文言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3-45题。

(6分)
刺客列传(节选)
司马迁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裹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已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
..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
“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裹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予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注:】厉音赖,二者相通。

赖、癞古今字也。

赖,恶疮病也。

凡漆有毒,近之多患疮肿,若癞病然,故豫让以漆涂身,令其若癞耳。

4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赵襄子最怨.智伯。

怨:
(2)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
..不可知,行乞于市。

形状:
44.请用“/”线给“豫让曰”后面无标点的语句断句。

(2分)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4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旨(限10个字)(2分)
【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

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

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

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

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

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

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

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

”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暗哑。

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

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

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

”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凭借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

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刘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

冉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

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

”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

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

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
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

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

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

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

”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来,跳跃三次,一剑直劈下去,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

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无不为之流泪呜咽。

【真题再模拟】
《刺客列传(节选)》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②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豫让“义人”的两个事例。

【参考答案】
1.①凭借你的才干,把自己交给襄子(投奔到襄子门下)替他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

(“以”“委质”“近幸”各1分,句子通顺1分)②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我侍奉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

(“事”“众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模拟题训练】
史记·义纵传
义纵者,河东人也。

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攻俱攻剽为群盗。

纵有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

王太后问:“有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

”太后乃告上,拜义姁弟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

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迁为长陵及长安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

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仲,上以为能,迁为河内都尉。

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宁成家居,上欲以为郡守。

御史大夫弘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成不可使治民。

”上乃拜成为关都尉。

岁余,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义纵自河内迁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家居南阳,及纵至关,宁成侧行送迎,然纵气盛,弗为礼。

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

成坐有罪,及孔、暴之属皆奔亡,南阳吏民重足一迹。

而平氏朱强、杜衍杜周为纵牙爪之吏,任用,迁为廷史。

军数出定襄,定襄吏民乱败,于是徙纵为定襄太守。

纵至,掩定襄狱中重罪轻系二百余人,及宾客昆弟私入相视亦二百余人。

纵一捕鞠,曰:“为死罪解脱”。

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

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

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

温舒至恶,其所为不先言纵,纵必以气凌之,败坏其功。

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

吏之治以斩杀缚束为务,阎奉以恶用矣。

纵廉,其治仿郅都。

上幸鼎湖,病久,已而卒起幸甘泉,道多不治。

上怒曰:“纵以我为不复行此道乎?”嗛之。

至冬,杨可方受告
缗,纵以为此乱民,部吏捕其为可使者。

天子闻,使杜式治。

以为废格沮事,弃纵市。

(节选自《史记·义纵传》,有删改)
1.解释加点字和用“/”线断句
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至则族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

(2)其治,所诛杀甚多,然取为小治,奸益不胜。

【参考答案】
1.不寒而栗.:畏惧,发抖。

2.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

而张次公亦为郎,以勇悍从军,敢深入,有功,为岸头侯。

(1)他处理政事敢作敢为,缺少宽容气度,县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被推举为第一。

(得分点:蕴藉、逋、举,各1 分,句意2分)
(2)他治理政事,杀的人很多,但是只能取得小效果。

奸邪更加不能制止。

(得分点:其、所、胜,各1分,句意 2分)
参考译文:
义纵是河东人。

还是少年时,曾经和张次公一起抢劫,结伙为强盗。

义纵有个姐姐叫义鉤,凭着医术得到王太后的宠幸。

王太后问她:“你有兄弟可当官的吗?”他姐姐说:“有个弟没有品行,不可以当官。

”王太后就告诉皇上,皇上任命义鉤的弟弟义纵担任中郎,后来补任上党郡中的县令。

他处理政事敢作敢为,缺少宽容气度,县里没有积压的公事,被推举为第一。

升任长陵和长安县令,依法办理政事,不避权贵和皇亲。

由于他逮捕审讯太后外孙修成君的儿子仲,皇上认为他能干,升任河内都尉。

他到那里就把穰氏一类的豪强家族全部灭除,河内郡道不拾遗。

而张次公也当了郎官,凭着他的勇敢强悍当了兵,因为敢于深入敌军,获得军功,封为岸头侯。

宁成在家里居住,皇上想让他担任郡守。

御史大夫公孙弘说:“我在山东当小官时,宁成任济南都尉,他处理政事就像狼放养羊一样。

不能让宁成治理人民。

”皇上就任命宁成为关都尉。

一年多后,隶属于关东各郡国的官吏往来过关的,都传扬说“宁可看到哺乳期的母虎,也不想碰上宁成发怒”。

义纵从河内升任南阳太守,听说宁成家住在南阳,等到义纵过关时,宁成侧着身子随行迎送,可是义纵盛气凌人,不以礼相待。

到了郡里,义纵就追查宁家的罪行,完全毁灭了他们一家。

宁成被判有罪,跟孔氏、暴氏之流皆都奔逃了,南阳的官员百姓都恐惧得缩手缩脚。

而平氏人朱疆、杜衍、杜周作为义纵的得力助手,得到任用,升为廷史。

朝廷军队多次从定襄出击,定襄官员百姓受到扰乱生活不安,于是调义纵担任定襄太守。

义纵到任后,突然袭击抽查出定囊狱中重罪轻罚的囚犯二百多人,以及他们的宾客兄弟私自入狱探视的也有二百多人。

义纵一概拘捕治罪,定罪名说“为死罪解脱”。

这天总共判处死刑的有四百多人。

从那以后郡中人都不寒而栗,狡猾的人辅佐官吏处理政事。

这时赵禹、张汤由于严峻刻薄而位列九卿了,可是他们施政还算宽松,刑罚辅助法律来处理事情,而义纵用像鹰隼扑击翅膀捕猎一样严酷的手段处理政事。

后来恰逢五铢钱白金起用,奸民铸造伪钱,京城尤其厉害。

于是任命义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

王温舒最凶恶,他所做的事不预先告诉义纵,义纵必定负气凌辱他,破坏他的事情。

他治理政事,杀的人很多,但是只能取得小效果,奸邪更加不能制止。

皇帝直接特派的官员出现了。

官吏治理政事以斩杀抓人为目标,阎奉因为凶狠被任用。

义纵廉洁,他处理政事学习郅都。

皇上巡行鼎湖,病了很长时间,病好后突然起身巡行甘泉,沿途道路大多没有修筑好。

皇上生气说:“义纵以为我不会再走这条路了吗?”恼恨义纵。

到了冬天,杨可正实施举报逃税令,义纵认为这样会扰乱百姓,部署官吏捉拿了替杨可办事的人。

天子听说了,派杜式处理这事,定为废弃敬君礼仪,破坏天子大事,将义纵处死示众。

史记·蔡泽传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

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

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

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

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

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及见之,又倨.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3.联系全文,概括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求取;傲慢
2.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公开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真有这回事吗?”
韩非子认为(辨士们)“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是真的啊!
3.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把握机遇,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而获取相位;在困厄中激励自奋。

译文:
蔡泽,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

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