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民俗之婚嫁习俗【图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民俗之婚嫁习俗【图文】
旧时通行聘婚制,父母包办媒灼之言,女孩缠小脚。

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实行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告成。

旧的嫁娶仪式虽经多次改革,但仍保留了基本的传统习俗:
说媒旧时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渐次演化为双方看准后,委托介绍人搭桥撮合,征得双方父母同意,也有介绍人主动牵线搭桥,从中说媒的,还有女方看准男方请媒人到男方家说亲的。

相亲一般约定时间、地点,由介绍人带领、兄嫂陪同,男女互相见面,互问姓名、属相、品行、家庭等状况,观察对方体貌言行等,称瞅对象。

然后由媒人传达双方意见。

看家多为女方到男方家“看家道”,由媒人和家人陪同,主要了解、观察家庭成员品行、住宅和经济状况等,三日后,如双方家庭平安顺利,看家满意,由媒人传话,商定成婚事宜。

订婚俗称“戴锁锁”,用红头绳系成“同心锁”,与媒人一同到女方家,在灶前将“同心锁”挂在女子脖颈,称“拴媳子”,表示婚已定,不可改变。

男方带半桌干果酒菜,与女家合办全席酒菜,招待亲家及其族人、亲友。

1980 年代起演变为双方家长为订婚人互戴“同心锁”,新人互赠订婚纪念品。

纳礼旧时纳礼陈规十分解杂。

男方要给女方送“三程礼”,每程都有布匹、衣物、烟酒、肉馍、钱币。

除“正礼”外,还有”折仪”“针工”钱。

问话婚前10 天,男家携礼品到女方家问话,约定娶亲日期,交清彩礼。

嫁娶礼仪旧时娶亲仪式多是锣鼓唢呐声中设香案拜天地。

1980 年代开始举行结婚庆典。

男方家去女方家人称“娶亲人”,娶亲人数为单数,回来时包括新娘子合成双数,女方家“送亲人”为双数。

男方家娶亲时,要给女方家带斗麦(叫坐斗麦) 、半席干果碟子(点心、爪子、果子等)、十双馒头、二斤肉、两瓶酒、拌米(女)瓶(多为两个红色酒瓶,用红色毛线拴在一起.挽成花环,瓶子里放少许米,插一
双红筷子,到女方家滴清油,男方带回,寓意婚娴香甜如蜜油) 、红布、双齿上头梳子、盖头布、包嫁妆用的包袱布等物品。

娶亲队伍经过时若逢庙宇、十字路口、坟墓、古树、崾呗、石碑、河沟,娶亲人都要抛撒写有“花红盖之”红纸条以压煞镇邪。

迎娶工具随时代变化,先后经历毛驴、马匹、自行车、拖拉机、摩托车、小汽车娶亲。

出嫁女子家待客一天。

来客送礼物叫“添箱…女方家人送物品叫”陪房”。

陪房仝由男方家带走,添箱由女方家决定陪带。

男方带物品前,要给女方“开箱钱”( 出嫁前新娘要梳妆打扮,经过“捋脸”““摘眉”、盘头、化妆,然后穿嫁衣,顶盖头,换红鞋。

新人上车前在炕头或场心梳发“上头”,也有到男方门前或场心梳发“上头”的。

上轿时,新娘由男方同辈人(多为姐夫)背着或抱着上花轿,脚不能沾土。

送嫁“大客”中,要有娘家兄弟一人伴行在花轿之旁,叫“押轿的”,防止轿夫嬉戏和嫁娘晕轿;又有嫁娘侄辈男童一人掌管箱柜钥匙,表示娘家后继有“掌柜的”。

娶亲时若有两家迎送队伍相遇,新娘互换小礼品。

花轿到男方家后,给压轿童子押轿钱,新娘才下轿,由同辈男士将新娘背到花堂,举行婚礼。

新郎新娘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舅家、舅爷家人为新人披戴红索,最后由新郎将新娘抱在怀中人洞房,放到床上。

酒席后,由娘家人卸索。

“耍房”主要是耍新媳妇,探试新媳妇性格脾气、智慧口才和应变能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奇特,打趣取乐,婚后次日早晨新娘入厨先拜灶神,接着“试前程”,在灶台摆3 个碗,分别扣着肉、盐、钱,由新娘随机揭碗,若揭开肉预示嘴馋,揭开盐预示姻缘好,揭开钱预示不缺钱。

最后一个环节是做“试刀面”,试其厨艺好坏。

婚后三日新婚夫妇去岳父家拜访,称回门;十日后,由娘家人接回住十日,称“坐十”;一月后娘家人接回住一月,称坐对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