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加味治疗杂病验案四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胃散加味治疗杂病验案四则
标签:清胃散;胃热内蕴;清胃凉血;治疗应用
清胃散为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中的名方,由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组成,具有清胃、泻火、凉血之功效。
笔者以此方为基础加味治疗具有胃热病机特点的杂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收录于下,愿与同仁商榷。
1 典型病例
1.1 唇风
案例1:患者,男,55岁,2011年3月16日就诊。
患者口唇红肿,疼痛瘙痒,甚则影响进食与睡眠,行抗生素及抗过敏治疗1周,病情无缓解,遂来求治。
刻诊:口唇红肿,局部有灼热感,可见皲裂脱屑、少量渗液,诉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难解,尿色黄赤,心烦寐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拟诊为:唇风;证属胃热内蕴,胃火上攻。
治拟清胃泻火、凉血解毒,以清胃散加味治疗。
处方:黄连3 g,当归10 g,牡丹皮6 g,升麻5 g,连翘10 g,生地黄10 g,石膏(先煎)20 g,知母5 g,黄芩10 g,荆芥10 g,防风10 g,苦参10 g,蝉蜕5 g,制苍耳子5 g,甘草3 g。
每日1剂,水煎服。
同时加用黛蛤散局部外敷。
二诊:药服7剂,患者口唇红肿消退,渗液已止,皲裂脱屑,口干减轻,大便通畅,睡眠亦有所改善,苔薄黄,脉弦。
原方去生石膏、苦参,加茯苓15 g、赤芍10 g,继服1周,症状基本消失。
按:唇风之名最早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
”又《医宗金鉴》言:“此症多生于下唇,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
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膶动。
”火热蕴结,上攻口唇,故见口唇红肿,局部有灼热感;热邪煎熬血液成瘀,瘀热搏结,血流不畅,故见局部疼痛;血热伤阴,风邪化燥,阴伤血燥,故见口唇皲裂、瘙痒、脱屑;夹有湿热,故见局部有渗液;火热内蕴,热盛津伤,故见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难解、尿色黄赤;热扰心神,故见心烦寐差;舌红、苔黄、脉数均为内热蕴结之象。
故治当清解足阳明胃经火热之邪,以清胃散为基本方加减。
方中黄连善清上、中焦之火,生地黄滋阴清热凉血,牡丹皮凉血化瘀,当归养血和血、消肿止痛,升麻升清降热,共使胃火得泻而肿痛得安。
口干、便干、舌红、脉数之象示其胃火较盛,故又加用生石膏、知母以加强清泻胃火之力,再加黄芩以配合黄连清泻上焦之火,连翘可增强消肿散结之力。
口唇皲裂、瘙痒、脱屑之象显示风邪未散,故加荆芥、防风、蝉蜕、制苍耳子疏风散邪、解表止痒;另加苦参燥湿止痒,减少渗液。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为使局部病情尽快得到控制,采用了内服外用并进的方法,局部以黛蛤散外敷缓解肿痛,故病情很快痊愈。
1.2 口疮
案例2:患者,女,38岁,2011年1月29日就诊。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辛辣之品,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多发于齿龈黏膜或舌尖部位,有时数个疮面,灼热疼痛,影响进食,伴有口干喜凉饮,口中腥气味重,食欲可,尿色黄赤,大便二三日一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拟诊为:口疮;证属心胃之火上炎。
治拟清胃泻火、清心利尿,方选清胃散合导赤散加减。
处方:黄连3 g,当归10 g,牡丹皮6 g,升麻5 g,生地黄10 g,石膏(先煎)15 g,淡竹叶10 g,麦冬5 g,玄参10 g,鲜石斛10 g,通草3 g,甘草3 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7剂后,口腔溃疡愈合,口干诸症亦缓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原方去石膏,加玉竹10 g,再以原法服14剂。
后经调理1个月,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
”《石室秘录》言:“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然。
” 《丹溪心法》言:“凡口舌生疮,皆上焦热壅所致。
”本案患者长期喜食辛辣之品,火热内蕴,循经上蒸,热瘀交结,腐蚀肌膜,发为口疮。
视其口疮部位多在齿龈与舌,齿龈为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舌为心之苗,故辨证为心胃火热炽盛,上炎熏蒸于口,故而重点清泻心胃之火。
清胃散长于清泻胃火,又能凉血散瘀;导赤散长于清泻心火,还可通利小便,使邪热从尿液排出体外;又加入性味辛寒之石膏,泻火而不凝滞;玄参、麦冬、石斛助生地黄滋阴清热,顾护阴液。
全方有泻有散,有清有养,导邪外出。
1.3 痤疮
案例3:患者,男,22岁,2011年8月6日就诊。
自诉15岁起出现痤疮,时轻时重,多药罔效。
刻诊:面部密集脓丘疹,下巴处为显著,有囊肿、结节伴疤痕及褐色沉着,压之有疼痛感。
患者平素多食快餐食品,喜食煎炸烧烤食物,常有胃脘灼热嘈杂,口干喜冷饮,大便黏腻臭秽,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痤疮;证属脾胃湿热蕴结,局部气血瘀滞。
治当清利湿热、凉血散瘀,方选清胃散合四妙散加减。
处方:黄连3 g,当归10 g,牡丹皮6 g,升麻5 g,生地黄10 g,浙贝母10 g,夏枯草15 g,川牛膝10 g,苍术10 g,炒薏苡仁15 g,黄柏6 g,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六一散(包煎)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另取部分药液熏洗颜面皮肤、清水过净。
嘱其停用洗面奶等碱性洗浴用品,清淡饮食,调整作息时间。
二诊:药用7剂后患者面部脓点消失,丘疹明显减少,囊肿、结节较前明显缩小,质软,无压痛,胃脘灼热嘈杂基本消失,二便亦近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细。
湿去大半,而热易伤阴,故原方去苍术,加凌霄花10 g,再予14剂,用法同前。
后加减调理半月,观察3月,病情未见反复。
按:痤疮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反映,与外感风热、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密切相关。
本案患者病发于青春期,加之饮食起居失当,致损伤脾胃、酿生湿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见胃脘灼热嘈杂;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中焦湿热循经上攻颜面,热结血瘀,气血不畅,聚结于面部肌肤,成痈化脓;热
盛津伤,故见口干喜冷饮;湿性重浊,故见大便黏腻臭秽,小便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交结之象。
治疗以清胃散清热泻火、凉血散瘀;四妙散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另加桑白皮、地骨皮入肺经、走皮毛,清泻肌肤之热;浙贝母、夏枯草清热散结,消除痤疮的丘疹、囊肿、结节;六一散可增强清热利湿之功。
结合局部熏洗的治疗方法,能使药力直达病所、标本兼治,同时需要指导患者饮食起居,才能完全杜绝病情复发。
1.4 口臭
案例4:患者,女,59岁,2011年8月13日就诊。
有糖尿病病史4年余,一直口服降糖药,常觉口干口苦,易饥多食,尿色黄赤,近数月来口臭严重,影响与他人正常交往,令其痛苦莫名。
患者形体偏胖,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数。
拟诊为:口臭;证属胃热炽盛。
治拟清胃泻火,方选清胃散合泻黄散加减。
处方:黄连6 g,当归10 g,牡丹皮10 g,升麻5 g,生地黄10 g,石膏(先煎)20 g,栀子10 g,知母10 g,地骨皮15 g,凤尾草15 g,山萸肉10 g,藿香12 g,防风10 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7剂后,口干苦症状消失,口臭亦较前减轻。
热邪易伤阴津,故考虑配以顾护胃阴之品,上方去栀子、地骨皮,加南沙参15 g、麦冬10 g,再服14剂。
后加减调理2个月,口臭消失。
按:诊断口臭当分清生理性口臭与病理性口臭,生理性口臭无需特殊治疗,而病理性口臭常为全身疾病造成的口腔表现,应针对其病因加以干预治疗。
本例患者素患消渴,易饥多食,口干口苦,尿色黄赤,查体见舌红、苔黄、脉数,为中焦火热炽盛之证,火性燔灼炎上故表现为口臭。
中医文献中关于口臭的记载多认为与热有关,如宋代《圣济总录》言:“口者脾之候,心脾积热,蕴积于胃,变为腐臊之气,结聚不散,随气上出,熏发于口,故令臭也。
”脾胃互为表里,病变中易相互传变,故以清胃散合泻黄散清泻脾胃火热。
泻黄散中用石膏、栀子苦寒清热,增强黄连清泻之力;藿香、防风引入脾经、疏散积热,以其辛散之性配合升麻有“火郁发之”之意,防止过于苦寒而致凝滞、败胃,使蕴积于中焦之火热渐散渐清;热邪易伤津耗液,又易煎熬血液,故加山萸肉配合生地黄、当归养血存阴;加地骨皮、知母配合牡丹皮凉血清热,用药符合本患者阴虚燥热的体质特点。
方中还加凤尾草增强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凤尾草味淡、微苦,性寒,《分类草药性》言其“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
2 讨论
清胃散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亦有记载,言其“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也。
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关于清胃散的配伍机制,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名醫方论》认为方中以生地黄为君,黄连为臣,牡丹皮、当归、升麻为佐。
有学者认为,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以清胃中积热;生地黄凉血滋阴,牡丹皮清热凉血,共为臣药;当归、升麻共为佐药,当归养血和血,以助消肿止痛,升麻既能清热解毒,善治口舌生疮,又可辛凉散火解毒,并兼作阳明引经使药,引诸药直达病所[1]。
还有人认为清胃散中黄连清胃泻火,专治主病,为君药;升麻有引经、升清、散热的作用,且为阳明经本经药,在方中起到引黄连、生地
黄入阳明经的作用,其功效特点为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而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均为随证加用之品[2]。
笔者认为,清胃散以清胃泻火为长,临床上以胃经火热之邪为主而夹有风、湿、痰、瘀等邪所致的多种病证均可用清胃散配合相应方药化裁治疗。
如夹有风邪者可配合消风散或荆芥、防风、苍耳子等疏散风邪之品;夹有心火者可配合导赤散、竹叶石膏汤等清降心火的方药;夹有痰瘀之邪者可加薏苡仁、贝母、夏枯草、栀子、川牛膝等品化痰散结活血。
清胃散的清热作用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消炎抑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清胃散还有保护胃黏膜、提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能力的作用,能改善胃、口腔黏膜等处的病理变化[3]。
参考文献:
[1] 院民生.清胃散方药配伍分析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8):93.
[2] 高建忠,窦志芳.清胃散主方的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1,10(2):27.
[3] 孙克,张晓丹,杨铭,等.清胃散清胃热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08,30(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