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州区丰乐中学2017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2017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开州区丰乐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汇编
【表达方式】
1、记叙(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病句修改】
1、用词不当。

例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增强。

2、搭配不当。

例如:狂风和暴雨哗哗而下。

3、成分残缺。

例如:我们识别是非的能力。

4、成分赘余。

例如:我们初中学生,一般来说,我们都有自学能力。

5、语序不当。

例如: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6、句式杂糅。

例如:听了王老师的一番话,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7、指代不明。

例如:小强和小明赛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记叙文】
1、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2、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
人称(更加广泛)。

4、记叙文的线索:①以时间转移为线索;②.以一人为线索;③以一事为线索;④以一物为线索;⑥以感情为线索。

5、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说明文】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列举……的例子,客观、具体地说明了……,更有说服力。

②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③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了……
④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其他:下定义、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分类别
4、语言品析:
①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②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

b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c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或者加“如果去掉了就与实际相不符,用了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议论文】
1、总体介绍: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2、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能模棱两可。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4、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5、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对比论证:鲜明、突出地论证……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④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6、结构:
①总分式: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

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总分),有时是先分说后总说(分总),也有时是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总分总)。

②层进式: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格式:(一)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③并列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就是并列式。

这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从形式上说,为了使读者一目了然,几个并列的层次或段落,可以在前面标以“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①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②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段意的归纳
①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②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③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词语的分类】
1、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①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如学生、群众、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如笔、蜗牛、猎豹、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等;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等;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等;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等;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等;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等;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等;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等。

③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等;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等;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等。

④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如一、二、三;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⑤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等;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等。

⑥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等;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等;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等;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
①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
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
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②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③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④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
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
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⑤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⑥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等。

3、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

①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语气副词)来(行为动词)呀(叹词)?
②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③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语气副词)难(形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