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魏银萍
一、试卷结构
本考卷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合教学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本试卷在注重语文基础积累的同时,加大了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力度,强调了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

试卷共有三个版块,满分120分。

:第一题:积累与运用(共24分)
第二题:阅读理解(共46分)
第三题:作文(共50分)
二、对试题的评价
今年的语文学科试题严格执行课标要求,充分体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课改理念。

从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从初中语文的实际出发,稳求有变,变在有新,深化了语文考试改革。

试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如阅读题中的《成全善良》,选文由一件小事让我们明白,人要以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呵护真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再如课外文言文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明白母爱的力量。

2、更加注重能力考查,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注重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评价欣赏能力的考查。

作文仍保持较大的比重,命题宽中有严,既打开了学生的作文思路,又便于阅卷人员把握分值,淡化文体要求。

3、扩大思维含量,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

全卷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加强对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化素养的考查。

主观题允许合理的不同答法,探索开放性试题,鼓励个人创思。

统观试题,感性和理性完美统一,更趋向人文化、体现的是人性美。

三、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
由于考前复习比较充分,阅读内容稍简单,考试成绩还算理想。

最高分99分最低分47分。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稳中求变。

如:
第2题是选择题,考查字形,但要求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学生得分率为94%。

此题部分同学判断依然失误,这类基础知识一要靠学生平时的点滴积累,二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

认真仔细审题后,问题则迎刃而解。

第3题考查的是语病知识,学生得分率为70%。

第4小题考查的是标点的运用。

学生得分率极低。

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加强方法上的引导。

第6题为综合性学习。

学生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非常有限,失分较多。

第一部分试题与以往试题最大不同是诗词填空题减少,而在第二部分古诗词阅读中加大了分值。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是由古诗阅读,文言文《出师表》,现代文《多付出一点点》和《成全善良》四部分组成。

文言文部分,考的是《出师表》课内外比较阅读,考试之前我们将《出师表》和《唐雎不辱使命》和《古诗词五首》作为了重点课文进行复习,但我采用的是学生自由复习,没有
进行系统讲解,这样造成了学生的部分失分,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老师绝不能放松,还必须认真仔细。

现代文如《成全善良》,总体来说得分偏低。

试题重点考察记叙文重点句子、词语含义及文章内容,21题写对句子进行批注,学生在思考答案,组织语言的时候感觉不熟练,主要一是审不清题,二是对文章没有理解透。

在以后,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给学生灵活阅读的习惯。

第三部分考察的是作文。

一篇半命题作文《倾听这颗——的心》,有部分学生写半命题作文不会照应题目。

从考试情况看:学生之间的差距很大,好的文章言辞流畅、精彩、严谨,字迹也漂亮、工整;而大多数学生作文的主题确立有误,甚至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主题;而且发现许多学生的“文体观念”很淡薄,基本技能缺失;还有不少学生似乎在考前死背一些范文,作文中雷同的、模仿的层出不穷,这种作文得分也较低。

同时,卷面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而一定要加强练字。

四、应对措施。

1、指导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语文知识
老师们普遍认为语文知识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仍是十分必要的,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关键是要找准知识教学的突破口,找准课堂知识教学与中考知识考查的结合点,注重源于学生的语文知识资源,注重生活中语文知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现象和敏锐的洞察力、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加强学习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习习惯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诵读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等。

另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思维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推敲感悟语言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这些习惯重在引导培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良好思维品毛质的过程。

只有养成了这两种习惯,才能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语文教学才会达到“不待教师教,学生自能学”的境界。

3、遵循阅读的规律,避免纯技术性的操练
阅读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且不可以纯技术性的操练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且不可肢解文章,打破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这样学生势必读不出文章的情味来。

阅读就是要回归文本,要带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4、立足学生的真情体验,搞好当前作文教学改革
新的课程标准呈现出新的作文取向------“生活作文”、“个性作文”,即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抒写生活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