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实际上是楚文化和秦文化为了争夺中国统治权的斗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汉之争”:实际上是楚文化和秦文化为了争夺中国统治权
的斗争
前言: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占咸阳,随着秦的灭亡,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割据局面。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之后,项羽刘邦彻底决裂,楚汉战争由此爆发。

楚汉战争的前期,实际上是楚文化与秦文化两大文化集团的斗争;到了战争后期,表面上是项羽与刘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即楚文化内部之间的斗争,因为项羽刘邦都是楚地人物,但实际上也暗示深刻的秦出关系。

楚汉之争
秦二世皇帝被杀后,赢子婴为了自保也去掉帝号复称王号,其他六国后裔也纷纷独立自称为王。

此时的天下大势大有回归到战国七雄割据的局面,也就是所谓的“帝号”退回“王号”。

刘邦与项羽决裂后,攻灭关中的各个势力,自立为汉王之后,汉军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挥兵东指,开始逐个消灭包括项羽在内的关东各个“王”,我们仔细一看就不难发现,刘邦实际是重复当年始皇帝嬴政攻灭六国从而统一天下的“帝业”路线。

刘邦从刚开始反秦从而继承楚,再到承“张楚”,后来关中称王后,又继承秦的统一大帝国,可以说刘邦的政治生涯实际上是一条文化选择的曲折历程。

秦末中国各地割据局面
汉王刘邦的政治集团和文化渊源决定了汉文化是对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双重继承和扬弃,因为秦朝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后代中国永恒不变的政治体制。

再说刘邦打入咸阳后,在身边的大将抢掠金银财宝时,手下萧何却“独先入秦朝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接着再和关中民众“约法三章”,汉的《九章律》的前身,都是参考秦朝的法律体制。

在《晋书·刑法志》记载:“汉承秦制,萧何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益事律《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在立国之初,朝廷所实行的文化体制,实际上是萧何把关中秦朝体制再次放大到全国,著名成语典故“萧规曹随”,就是在制度蹭你汉朝基本延续秦朝的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有汉一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以及基层政治组织,例如:乡、亭基本都是沿用照搬秦朝得体制。

还有的是,汉代的便溏礼仪制度,也是汉高祖刘邦命令秦朝博士遗臣叔孙通所制定。

如:臣下对皇帝、士兵对长官的遵旨都用秦朝的“诺”字。

正因为汉朝对骑马旧制度、旧礼仪的继承和翻新,所以发展到武帝时,汉朝的文化一度遭到东方六国的文化体系的抵制,景帝时,七国之乱也是东方六
国文化反对秦汉文化的例子。

表面上我们就觉得好像是秦文化赢了,的确应为汉朝建立后都是继承和沿用秦朝的制度,然并卵,汉代也没抛弃楚文化,楚文化虽然在政治体制败于秦文化,但是汉代的文化体系深受楚文化影响极大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的,这个没办法,因为跟随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的文武百官都是南方楚地人居多,他们对传播继承发展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完全都是按着楚辞的格调来演唱。

汉武帝的《秋风歌》、《瓠歌》都是研究依据楚升而运。

楚辞
汉代沿袭楚人的旧典,郊祭东皇太一,贵于其他神,在甘泉设祭坛,连五帝的祭坛都是“环居其下”。

还有就是汉赋的文学样式都有形式自由,讲究文采和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它在篇章结构、语言句式等方面都明显和楚辞有着渊源的关系。

汉赋
我们所熟悉的屈原的《离骚》和汉代学者所作的赋都讲究抒情、铺叙的特点。

后记:
有意思的是秦文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朝廷的礼仪文化都基本保留了两千多年,然而楚文化也与北方文化融合,成为汉文化民间
文化不朽的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