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的设计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的设计原则
作者:陈艳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RBD是城市新的功能区,城市旅游的重要空间形式,它是城市经济的新生力量、城市旅游活动的心脏,同时也影响和引领城市的整体风貌。

人车分流的交通规划、多样化的商业空间设计、完善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良好的城市景观与文化氛围的营造都是现代城市游憩商业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由于其在城市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逐渐引起了政府、旅游业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概念
(1)RBD
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游憩商业区。

我国著名学者保继刚教授给RBD 的定义是: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RBD的功能
一方面满足了旅游者的基本需要(住宿、交通、餐饮等),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购物、观赏、娱乐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服务于当地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比较集中的用于休闲、娱乐、品尝美食、购物等活动的空间。

(3)RBD的构成要素
首先要有步行街或者街区;其次是要有娱乐场所,既要有传统的,也要有现代的,并且这些娱乐设施能够尽可能满足各类人群;第三就是需要各种小商业,代表一定时代潮流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等等;第四就是要有小饮食,规模不一定大,但是要有特色,种类要齐全,这样才能使整个RBD生动活跃起来。

一般可以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新城文化旅游。

(4)RBD与CBD区别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城市中央商务区又称商务中心区。

公司总部、银行和金融服务以及专业化生产服务业,成为当今中央商务区的三大职能机构。

CBD景观必须优先满足“商务”的需求,有其特殊的服务对象——企业和企业员工。

企业是它的服务对象,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一种根本特征。

建设商务街区,也是在为工作的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确保员工(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在工作环境中感到舒适,是景观设计体现人情味和
文化氛围的重要目标,所以,半公共、半私密空间的存在,是其区别其他景观设计的最大特征。

(5)RBD景观特点
RBD景观更偏向“商业性”,独特的城市气质融入到商业街的叫卖、购买商品等商业活动中,地方性的人文传统通过商业旅游传播,体现所谓的城市形象、特色建筑商铺以及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

商业街不仅服务于外地的旅游者,也是本地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物质生存环境,能唤起人们情感上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生理和精神双重满足。

开敞广场,公共街道等公共空间,是其主要的空间特征。

二设计原则
优秀的城市游憩商业区设计,使景观场所中的主体(人)、客体(景观环艺设计要素)与周围环境三者关系有机协调。

(1)功能性原则
首先应把握其功能定位的合理性原则。

不同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可以让人获得不同精神层面美的享受:三五结伴赴度假休闲、亲朋欢聚无拘无束、爱侣相拥喃喃私语、闲来无事看别人热闹、节日万人聚会庆祝、步行街一角逗留观光、城市里寻访先贤古迹… …而即便同样的使用功能又因其地域、文化、气候、使用对象等的差异,有了不同。

设计时,应该准确把握用地的功能性,了解其使用对象对该场所的具体使用方式,对该场所使用时的基本氛围基调作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对用地比例依据不同性质的需要作出合理的布局分配,从宏观上保证其景观场所功能的合理性,从而确保其指定行为的顺利发生、实现,满足人们的各种特定需求。

(2)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就是要充分体现所在城市的地方特色、人文习惯等区域特征,强调其城市的地方独特性。

商业区景观视觉形象分为硬性视觉形象和软性视觉形象。

硬性视觉形象是景观的静态视觉,软性视觉形象则是动态形象,如服务态度、服务语言、管理效率。

在硬性视觉形象设计中,要用最鲜明、美观生动的标识及图案概括出城市游憩商业区的人文习惯、地方特色,作为其招徕宣传的视觉识别符号,其内容主要包括一个经典的游憩商业区名称、鲜明醒目的标徽、代表性的主题色调与标准字体、象征性的人物、旅游纪念品、户外广告、区域内企业视觉形象、交通工具。

从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来看,这些比城市游憩商业区景观本身更容易也更快速的被人们所感知从而形成基本形象。

(3)宜人性原则
宜人性是所有的要素都要适宜人在景观场所中完成预想的一系列生活和体验并获得身心的愉悦,更加关注景观场所中的主题感受。

宜人性的实现,要求设计师具备对于人性敏锐的洞察
力,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长期细心观察和积累,对于人体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材料学、色彩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了解,确保设计成果真正贴合人的需求。

(4)整体性原则
在城市游憩商业区看见的或者从其中看到的所有东西都应该毫无例外的与一种整体的设计控制计划相协调,这意味着景观形象要与周围的高楼、公共空间、树木等所有的符号都有一种可以相呼应的交流方式。

这需要通过系统的分析、处理,整体地把握人、环境、景观形象的关系,使景观中的各要素整合在某种统一的设计思想下,达到景观的整体和谐。

这种统一的设计思想,就是游憩商业区的主题。

那么,如何确定一个主题?在商业区规划时,就要策划的很明确。

①要善于挖掘地区性文化科技内涵:在商业区策划中,把商业区经营提升为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贴近商业的文化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各种科技概念来策划项目的也为数不少,使商业区呈现更加个性化的特色。

在因特网、智能化、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较之以往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

要善于挖掘商业区项目的文化科技内涵,使民族文化精髓和科技文化理念融为一体,比翼双飞。

②要十分注重建筑设计的理念创新:建筑设计理念的策划创新,不仅仅是商业区塑造区域个性特征、营造独特商业氛围的有利手段,同时也具有繁荣建筑创作、促进建筑文化、改善城市景观的良好社会效益。

我们知道,建筑设计是产品定型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建筑造型、建筑风格、建筑规划、平面布局以及立面效果等很多方面影响项目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把握好,在施工建设的时候要修改是相当困难的,即使不计较金钱,那也很费时费力。

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好建筑设计理念和策划创新问题,使产品跟上时代的要求。

③要把握好主题概念的整合和推广:有了独特、富于个性的策划主题后,怎么把它整合推广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题概念就像一条主线,把项目分区分期推出的产品珍珠串成一条项链;主题概念就是一个中心,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围绕这一中心完成;主题概念还是一种说法,整个项目的构成、功能、风格、形象等均通过它得到合理的深入人心的阐述。

因此,整合和推广好策划主题就显得格外重要。

(5)强化视觉印象原则——突出重点视觉功能空间
人们在游憩商业区内从事“吃、行、游、购、娱”等活动时,对不同区域的视觉形象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部分区域的视觉景观成为视觉印象的核心区,其他的地方属于视觉印象的边缘区。

根据城市游憩商业区各功能区对旅游(游憩)者形成视觉形象的方式和作用差异,需要注意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典型镜头区的塑造。

这些主要意象点应有入口、出口的景观设计,标准化的牌示系统设计, 使众多分散的视觉符号形成统一、鲜明的形象特征,以加深游人对该商业区的视觉印象。

坐落于鱼尾狮公园中的原鱼尾狮雕像高8.6米,重70吨。

他面对海滨的美景背靠新加坡中央商务区的摩天大楼为背景,也是典型镜头区。

入口景观应该具有点题的作用,使主题能先入为主。

对于出口,应该结合旅游纪念品的售卖给游客以回想,并再次对整个游憩商业区做全
面的介绍(可以通过指示、音响、解说等方式),但注意不应该与入口处雷同,并且应该简明扼要。

(6)整体意境的创造原则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

商业区意境的创造必须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采用多种方法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丰富美得感受;二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实景是指山水花木建筑物等物质形态,虚景是指声、影、光、香等要素,这种虚实结合,在视觉上主要体现在光线、植物、材质的设计上。

阳光的动感带来的变化是景观的一大因素。

四季不同的变化,朝霞和夕阳的光线照射方向和产生的影子,特点各异。

铺装材料的纹理和质地可作为影子显现,柔和的光线透过树木,洒落在地表。

因此有必要观察在哪个时间段能照射进来哪种光,检查与建筑物的位置关系,考虑到光线,巧妙地利用光线会使商业街区景观平添多种味道。

灯光的巧妙设计会令一个场所在夜晚与白天呈现截然不同的景象,会幻化咸另一个美丽、奇幻的艺术品。

夜景成为城市游憩商业区最典型的景观标志。

总之,游憩商业区景观设计要以鲜明、生动、突出的形象为主要特征,通过时间、空间、尺度、比例、大小、色彩、质感、形态等艺术语言,以某一主题为线索展开。

它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选取适当的主题,通过游客的观赏参与进行感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

参考文献
[1]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
[2] 马欣基于市民需求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
[3] 史明著景观艺术设计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4月第1版.
[4] 金学智著中国园林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 俞孔坚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呼唤人性场所,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