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 项链 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团队几次教学设计的修改,终于在本周五完成了《项链》这一课从设计到实践的全过程,现将《项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的反思整理如下:
关于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项链》犹如一段优美的风光片:大海蔚蓝,宽阔无边;沙滩金黄,绵软细长;浪花雪白,哗哗而来。

几个小娃娃光着脚,拾海螺,捡贝壳。

他们脸上写满快活,嬉笑着,奔跑着,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般,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逐一展现海边最富特色的沙滩、海浪、海螺、贝壳,并对之作色彩描绘;然后又呈现脚印、沙滩、大海的远景,很有动感。

其中,对小娃娃动作的描写先后有序,一气呵成。

篇末把小娃娃的脚印比作大海的项链,非常传神。

作者巧妙构思,把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好画面加以诗意表现,学生从中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学期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再加上自己平时的努力,他们己经具备了一定的简单的文学鉴赏能力,但有时在把握生疏课文时还是缺乏深度,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重点训练,使学生全面发展。

识字方面,学生识字量还是不大,接触的文本也较为简单,这样就给理解带来一定难度,除了生字外,文中还有许多的叠词,“的”字的短语和长句子的朗读,对孩子来说难度较大,应作为重点指导。

教师应努力搭建朗读的梯度,降低阅读的难度,是小学生初步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听范读、读课文、回答问题、说说自己喜欢的字句、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等方式让孩子感受文字的美、大海的美、生活的美。

并让孩子体
会大海的声音,大海的颜色,在欣赏、朗读、感悟、讨论交流中丰富语言、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

要让简洁的课堂实体现了出学生与老师的良好互动与美感。

3.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娃娃海边玩耍的快乐。

(3)了解课文内容,能合理搭配“的”字词语。

4.教学设计总体分析:
总的来看,本课时教学设计相对完整且逻辑性较强,同时比较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从生活中看到的项链导入,到解释“大海的项链”,之后是“的”字短语的积累与运用,最后回扣课文主题。

关于教学实践:
1.教学设计之回览
虽然教学设计完整巧妙而有体系,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若是在常规的教学实践中,能够一课一得,能够将具体一个问题在课堂中得到练习、拓展与提高,便是一种很理想而有效的课堂状态。

比如在《项链》这一课中,抓住“的”字短语这一点,可以做一堂“的”字短语的专题教学,或者是更为透彻、深入地落实到位,而不是像本节课一样浅尝辄止。

此外,“的”字短语的教学还可以联系旧知进行,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的”字短语(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通过关联前后知识形成有内在体系的教学架构。

新课程标准强调大单元教学设计,就需
要统整本单元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要素,分析单元教学重点,注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帮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学习词语搭配,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具体与生动,促进知识迁移。

2.目标的达成度:
(1)“大海的项链”的揭示
“大海的项链”这一问题本身对孩子们来讲并不是容易理解的,在之前的试教中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准确理解到大海的项链到底是什么。

在本次的教学中,通过对句子的逐步分析以及对“大海项链”的形象展示,基本做到了对“大海的项链”这一物象的揭示,基本上达成了此教学目标。

(2)“的”字短语的积累与运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的”字短语的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亮点。

通过比较两个句子的不同,引入了“的”字短语这一概念,之后揭示了“的”字短语的功能以及分类,并且初步运用了“的”字短语,总的来讲,本次“的”字短语的教学是成功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瑕疵,在最后的运用方面,其具体的运用设计和教学方式需要重新考虑。

3.教学实践亮点与不足
(1)亮点
前测导入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前布置小任务让学生绘画出日常生活中的项链,再收集统计以便了解学生对项链的理解,从而更精确地把握学情。

在此基
础上调整教学目标,达成有效教学。

从学生的作品当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孩子对项链的理解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少部分孩子由于提前预习了课文,在绘画作品中呈现了贝壳和海螺串成的项链。

此外,还有个别学生绘画了小娃娃脚印串成的项链,这些孩子对课文中大海的项链有了初步的了解。

活动设计
本课堂活动采用“找朋友”的游戏形式,将课后习题“的”字短语搭配融入课堂练习,以图文匹配的方式开展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感,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认知模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理解与运用“的”字短语,也鲜明地展示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并且,在此活动中还复习巩固了叠词,加深了学生对叠词的理解。

信息技术融合
本堂课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音频、视频等多感官途径帮助学生感受与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在展示大海视频中的一个镜头时,即海浪俯拍镜头,学生的课堂表现极为一致,连连惊叹,震撼不已,全都沉浸在大海的浩瀚之中。

之后,学生在课文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也随之达到高潮。

课堂互动
本堂课教师与学生互动频繁,并且在互动时形式多样、亲切自然,例如握手、摸头、拍肩等,课堂氛围融洽。

作为男教师,在提问互动时语言简练,举止干脆利落,这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2)不足
教学评价语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评价语和反馈行为还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可以从学生的朗读、语言表达、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下功夫,提前做好预设,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给予及时、适当且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