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
什么是整合课程?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在学习实践及思考的过程中,我主要以大班上学期开展的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为例,来谈谈主题活动中整合课程观的体现。

一、目标的整合
教师应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的基本经验、兴趣需要、年龄特点等选择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目标,围绕主题活动的总目标,结合学科知识目标确立一、二级子目标,然后根据子目标选择有关的活动内容开展活动,最后,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有价值的内容或幼儿产生的新的知识技能的需要,调整预设的目标,形成新的目标。

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方式和形式的整合,因此主题活动的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是多领域、有机地、整体地层层推进孩子的发展,应体现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

坚持让主题活动的目标涉及情感、认知、行为三大领域,充分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如在“漂亮的服装”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既体验到创作服装和合作的乐趣、爱惜自己和他们劳动作品的情感,也获得了有关服装方面的知识经验,发展了分类比较、动手操作、自己解决问题
的能力,同时也萌发探究的愿望等等。

二、内容的整合
主题确立后,并不等于完成任务。

因为主题活动不只是指教师有计划引导幼儿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更包括以幼儿的自身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所创设的有教育潜力的情境,让幼儿在这种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类活动。

教师应牢牢抓住主题的目标,引领孩子们开展相关的分支活动。

这样既可以发挥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探究活动,又可以使主题保持比较长的生命力。

如在“漂亮的服装”主题中,我们和幼儿经过讨论、筛选、整理,共同制定出围绕主题的分支:服装的由来、服装的种类、服装的制作、服装的游戏等等。

《纲要》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将孩子日常生活、周围环境和社会信息中大量的素材合理组织,选择孩子所关注的内容,进行整合。

如在开展“漂亮的服装”主题活动过程中,我们引导幼儿生成了参观服装店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使活动深入开展。

我们还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如歌表演《娃娃的衣服》、手工设计《我喜欢的衣服》、绘画《服装畅想》、科学《服装分类》、角色游戏《服装店》《服装加工厂》、健康《我会自己穿衣服》、故事《月亮姑娘的新衣裳》等等,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与服装有着密切联系的,并在内容上产生了一定的有机联系,促使幼儿的学习内容达到平衡,各领域活动整合实施。

内容的整合帮助孩子积累了有益的生活经验,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扎实基础,促进了孩子和谐、
全面的发展。

三、方法、形式及手段上的整合
主题活动“漂亮的服装”的正式开展,孩子们随着兴趣的浓厚,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主题的设计仍应从提高孩子的基本素质出发,考虑每一种教育活动的定位与开展。

所以要在活动中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充分注意每一种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互动和渗透。

1.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
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包括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学习、游戏、生活、运动等,让主题融入一日生活各个活动中,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使孩子的一日生活成为一个教育整体。

如在开展“漂亮的服装”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增加“服装拼图故事”语言区,增加“我会自己穿衣服”生活区,创设“我是小小裁缝师”手工制作区,开辟“服装创意和想象”美工区等等,使幼儿的兴趣点始终围着“服装”,丰富幼儿的一日生活。

游戏也是主题内容整合的重要方式,游戏对孩子发展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的,孩子们会把广泛的生活内容反映在游戏活动之中,也会把丰富的学习内容反映游戏之中。

如幼儿玩角色游戏“服装店”时,会学习按照服装的不同进行分类,向“顾客”解释它的材料、用途以及价格,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等。

2.师生共同参与创设主题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
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可见,环境是主题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因素,参与环境才能感受环境,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如在开展主题“漂亮的服装”中,我们根据各个区域的功能及主题活动的内容,为幼儿提供各种活动材料,并发动幼儿利用墙饰、空间展示大家所收集的各种与服装有关的资料,如图片、照片、实物及幼儿作品等。

这些资料经过分析、归类、整理后,引起幼儿研究主题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并在主题研究过程中,使环境随孩子活动主题的不断深化而展示、丰富,使墙饰成为孩子表达经验、想法的空间,成为记录孩子学习过程的场所,在师生共同参与环境的过程中,可充分表现孩子的口头语言、绘画语言以及丰富的想象。

因此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起能动的作用,环境应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3.在合作、交流中,体验互助、分享的快乐
主题刚确立时,孩子们的相关表达较为贫乏。

于是我们通过师生互动“你我一起说衣服”、生生互动“大家一起来制作服装”、家长与孩子互动“调查家里服装的种类和用途”、孩子与环境互动“服装展览会”等等,激发了孩子们积极探究的热情,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并获得了多方面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互助形式受益匪浅,真正体验了互动的乐趣。

同时在互助学习中也获得了分享的乐趣和经验。

例如:在布置墙面“服装展览会”时,幼儿收集了很多服装图片,有的是爸妈上网下载的、有的是孩子自己用相机拍摄的、有的是从挂图中剪下来的、有的是自己画的。

有好多,怎么办?大家商量之后,进行分类、整理,并由他来布置“春天的服装”、由我来布
置“夏天的服装”……,还有我们要说的话,就请老师写一下吧!墙面布置出来后,孩子在自豪的介绍中分享着成功的喜悦,感受着互助的快乐。

四、资源的整合
幼儿园、家庭、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利用,尽可能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注重多元化、开放式、多渠道的活动学习空间,将教育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成长产生积极、有效地影响。

当我们的主题产生后,孩子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我们成人一下子回答不了的。

而且孩子还需要成人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让他们亲身实践,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幼儿园里已有的材料满足不了他们,成人已有的经验难以满足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于是我们就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带幼儿走入社会去参观裁缝店,丰富幼儿对服装的认识、了解服装的制作流程等。

同时家长身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教育资源,利用其为教育服务,定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如在主题中我们还要求家长协助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求家长利用时间,带幼儿去参观服装店,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服装,了解买卖过程,助于角色游戏的开展。

2.要求家长和幼儿一起查阅收集有关服装的资料、图片、实物和工艺品等。

3.要求亲子共同设计制作各种服装的作品。

我曾听过这样一句
话:“一个好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

所以我们应加强家园沟通配合、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关于主题活动课程整合中的几个注意点
活动的情境是经常变化的,与当前活动相关的信息也在不断涌现,有些信息与当前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且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充分加以利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可以不断发现新的活动线索,这些新线索,能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因此,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生成的氛围,要求教师有一种生成意识和生成能力,对幼儿新的需要、新的兴趣、新的发现有接纳的态度。

只有这样,活动的生成才能实现,计划的活动和非计划的活动才能整合,幼儿现在的经验才能与新的经验实现整合。

课程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拼凑,而是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实现的有机融合。

真正的整合并不是由一个个带着主题帽子、独立的认知活动组成的“大拼盘”,而应该是充分挖掘和利用一切资源(如环境资源、家长资源等)实现的有机融合。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不断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新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2.整合并不是追求在一次活动中进行各学科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努力去实现在主题背景下活动的自然融合。

整合并不是要求在一次活动中囊括所有的学科内容。

在主题活动“我爱妈妈”中,为了实现整合,教师在活动设计流程中安排了许多内容。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发现小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且他们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都相对较弱,试图在一次活动中帮助孩子了解多领域的内容是不适合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理想中的整合,教师将原本一个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变为一段时间内相互交织的活动内容。

可见,要实现真正的整合,就要克服在单位时间内“求快”、“求全”的心理,应该帮助孩子在主题背景下充分感受活动的内容,从而达成自然地融合。

3.整合是在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调整目标和策略、实现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教育是个动态的过程,要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在主题活动“我会关心”中,带着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美工活动“爸爸妈妈的生日卡”,试图将各种可以涉及到的内容融合进来。

但在活动中,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取代了教师原定的计划,使活动变得异常精彩。

如一个幼儿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一个残疾人上车却没人让座,来园后和一些小朋友谈起此事,于是教师和幼儿生成了新的情感体验———“需要帮助的人”。

幼儿通过体验蒙眼走路,一只手穿衣服,从中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与痛苦,萌发了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

此外,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整合,教师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
力。

首先,必须熟悉和牢记幼儿园教育的长远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整合;其次,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样才能实现适时、适宜的整合;最后,教师还应该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实现灵活多变的整合。

总之,在新《纲要》理念下,产生的整合课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教育过程以主题为线索进行,每一个主题都各有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研究方式和表现特色。

教师既是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又是课程的执行者和评价者。

主题活动的整合课程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既能使幼儿在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获得发展,也能促进教师的成长。

所以当我们刚接受实践一种新的课程模式时,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探索、实践,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2] 王怡. 幼儿园课程整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
[3] 王春燕. 对当前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思考[J]. 早期教育, 2003,(08)
[4] 吴建清. 试论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课程整合[J].幼教博览.2007,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