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和谐共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
和谐共存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和谐
【典型题目】
【出色标题】
【常见思路】
人类应该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
和谐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
和谐即是美。
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充满诚信友爱。
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
【名言论据】
1.和为贵。
——古语
2.家和万事兴。
——谚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5.美在和谐。
——赫拉克利特
6.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
7.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毕达哥拉斯
8.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9.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
——罗曼?罗兰
10.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
11.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事例论据】
1、丁绍光把美与和谐献给世界(艺术的和谐美)
丁绍光是著名的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
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
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人与自然的爱,这些本身不受空间、民族、时间的局限,而且还带有中国色彩。
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都可以得到共鸣的,是人类共同的想法,这样的艺术才可能永存。
2、和谐的形体(和谐即是美)
尽管由于时代、民族、社会形态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习惯、情趣、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然而人体美的实质——比例与和谐,却是亘古不变的。
例如:头颅是身高的1/7至1/8;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宽??按这些原
则结合成的人,体态匀称和谐,散发出令人愉悦的美感。
被誉为女性健美典范的《米洛的维纳斯》,若按比例缩成身高160厘米的女子,其三围比例为90:72:96厘米,构成了比例协调、线条柔和的曲线美。
而《掷铁饼者》雕像,构图的基本要素则是“人体正方形”(即二臂侧平举等于身高),体态雄健威武,凝聚着健力、美,是男性美的完整体现。
3、美大学生烤鱼受罚(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4年5月20日,加利福尼亚大学三年级学生马修?考克斯和凯茜?卢普闲来无聊,一起到校园的池塘边捞鱼解闷儿,结果“初战告捷”:只用铁钩就钓上一条45厘米长的大鱼。
这种鱼的外号叫“富翁鱼”,较为名贵。
事后有人向校方报告说,他们看到考克斯和卢普将此鱼烤熟吃了。
6月7日,校方发言人说,校方对两名学生的行为“感到恶心”。
他说,在大学接受了三年教育的学生仍不知保护自然环境,也不懂得人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行为”。
为了教训这两个学生,校方当即对他们实施了经济处罚。
随后,学校董事会开会研究决定,开除两名学生的学籍,并以“蓄意破坏自然”和“虐杀无辜动物”的罪名,把他们送上法庭。
据报道,如果罪名成立,考克斯和卢普将被判处一年监禁。
4、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谐(和谐是一种哲学美)
中国人喜欢“君子和而不同”这个朴素的至理名言,是因为
其提倡和谐的主张,体现了一种哲学的美感,让人享受到”草异色而同芳”的自然和谐的芬芳世界的美好。
人,生而平等,每个人的人格是等高的。
各种思维方式的共存,是社会昌明的体现。
各种思维方式和光同尘,是一个社会充满勃勃生机,是社会大有希望的征兆。
单一的声音组合不成动听的音乐,单一的事物构成不了欣欣向荣的世界,就像味道单一的食物,是枯燥无味的。
中国传统的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由土、金、木、水、火五种元素合成的,就像由各种高度不同的音阶可以谱写和演唱一首首协奏曲。
倘若在哲学思维的形式上,一味地强调思维活动是一种抽象的同一,那就意味着人类思维是枯竭的,果真如此那人类将是无望的,甚至是绝望的。
5、道家和儒家的“和谐社会”理念(和谐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
在道家代表人物老子那里,他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老子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消灭一切技术,消解一切文明对人性的侵害,将文化所造就的人还原为没有任何印记的自然人。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切断那些引起纷乱的社会交往关系。
这种淳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画卷,固然是和谐社会的一类,但它更像是没有人活动的自然界。
在庄子所构想的和谐社会里,有“至德之世”、“建德之国”、“至
治之世”、“无何有之乡”等等。
在这类理想的和谐社会之中,人生以回归自然为主要目的,“民如野鹿”,人摆脱了一切文化的羁绊,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万物融为一体。
在儒家的和谐社会观念里,我们可以吸取的思想资源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讲人伦的和谐是每个社会成员各安其位,做到“和而不同”。
对于社会整体和谐来说,孔子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就是在财富分配方面,力求做到“均”,在儒者看来,人伦和谐并不涉及到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而只涉及到财富占有者的分配关系问题。
因而孔子强调人际应该以仁心相感,仁的感通恰如各社会要素的和谐剂。
6、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创造和谐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伟业。
完成这样的伟业,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小胜为大胜,和谐就在其中。
和谐是具体的,和谐就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不随地乱扔果皮纸屑烟头,不随地吐痰,不毁损花草树木,能保护环境和谐;办公区内不大声喧哗,不随意串门闲聊,行走避免噪音干扰他人工作,有利于办公气氛的和谐;“红灯停,
绿灯行,斑马线前停一停”,能营造交通秩序的和谐??人人都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和谐就在我们身边。
“仓廪实而知礼节”。
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但是,谈及和谐社会,有些人往往只讲重大问题,如贫富差距、贪污腐败、执法不公等等,把不和谐现象的责任归咎于政府、推诿于他人,却对日常工作生活中大量的、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和谐行为闭口不谈,认为细枝末节无关痛痒。
殊不知,商场上“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社会秩序建设。
“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一种十分让人费解的社会流行病。
自私、嫉妒、盲目攀比等心理因素,制造了大量的社会不和谐。
人人都多一点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为和谐多做贡献,社会就会日益和谐,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7、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和谐)
2005年3月份开始,圆明园内上演了一幕骇人的情景:几十台挖掘机正在疯狂地破坏着圆明园的景观,所有湖底被挖开,然后铺满了大片白色塑料,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湖水渗漏。
专家说,这是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生态灾难和文物破坏。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拥有无可取代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圆明园是有史以来中国最杰出的园林。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设的基本思想,“巧夺
天工”、“宛若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浑然一体”、“古朴沧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泱茫无穷”、“气象万千”是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效应的美学感受。
显然,开放的园林生态系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至关重要,对于圆明园而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已经接受了几百年的历史考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园林水系和外部水系、地下水系的沟通是最重要的“生态流”。
中国文化是有“意境”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尤其如此。
这次圆明园大规模铺设白色塑料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彻底破坏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圆明园那种“浑然天成”、“自然天真”、“恬淡清雅”的和谐感受就完全没有了,损害了圆明园独特的旅游欣赏价值,如果不立即改正,后果不堪设想。
8、席慕容眼中的和谐
身为蒙古族人,诗人席慕容因为看透了其生活背后的文化本质,她对自己的根脉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草原文化真正的内涵在哪里呢?她认为很明确,那便是和谐、朴素。
“和谐不是驯服,而依然有野性。
比如放养的蒙古马,我曾问过蒙古族朋友布赫鄂尔顿先生,我说500匹马养在外面你不担心吗?他说你放心,生人是靠不近马群的,只有主人才能进来。
它们每天回来喝两次水,如果在冬天雪水够多的时候要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
有一年冬天,电视台的人问他
在做什么,他说我要找找我的马群,我还不知道它们在哪儿呢。
相信什么东西都有灵魂,我不是独大的,在这个草原里面我要生活,植物也要生活,动物也要生活,对着这个天地战战兢兢地、互相想办法和谐相处地过日子,这就是和谐。
”
席慕容认为朴素的意思就是在最简单的范围里面制造出最合用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不贪求,我们要跟这个世界共存,让我们在生活中尽量不要做一个侵略者。
“很好玩,有一次我在讲我们蒙古族人对牛、马、羊的了解跟温柔地对待,但是有人就说当初蒙古帝国对其他人的对待呢,我说那是两回事,那是打仗,所以对不起,我有一点点的太兴奋,我要收敛一下。
”
9、有缺陷也和谐
假如有两块玉,都玲珑可爱,晶莹剔透,但一块有瑕疵,你会选择哪一块呢?也许你会选择那块无瑕的,因为一般人的思维都是向着完美。
我的选择却不然,我会选择那个有瑕疵的、有缺憾的,因为在我的眼里,那个瑕疵不但不会掩盖美玉,反而会衬托出玉的那份真实朴素的美。
就像白纸上的黑点恰好反衬出纸张的洁白一样。
世间的玩物,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是难以达到的,从根本上说是不存在的。
美与瑕疵正是和谐统一的整体。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有心绞痛的疾病。
每每心痛就会皱眉,一般说来,皱眉是不美的。
然而西施皱眉的姿容却更增添了楚楚动人的效果。
不然,怎么会有“东施效颦”的故事呢?可见西施的“瑕”与“美”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还有十九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他的作品无不为世人所赞叹。
然而,罗丹的人物雕塑并不追求优美、完整、典雅,而是往往带着这样那样的缺陷,或者畸形。
然而正是那些不完整的、畸形的雕像,展示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生命力的和谐。
【佳作示范】
和谐之美
一支红梅,独立寒冬,美在它的傲雪,美在它增添了风景的内容。
一只雄鹰,直冲云霄,美在它的勇猛,美在它划破了苍穹的寂静。
它们之所以美,是因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地使生命与自然相得益彰。
它们美得和谐,美得永恒。
其实自然界处处绽放着和谐带来的光彩。
浮云掠过天空,排遣了天空的空荡,拓展了浮云的空间;百合绽放于山谷,增添了山谷的生机,弥散了百合的幽香;鸟儿筑巢于大树,焕发了大树的活力,鸟儿获得了快乐的天堂。
天地万物都以不同的丰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谐画面,让每个生灵都不会感
到孤独,因为它是与整个大自然相融的。
和谐让美丽的自然永驻。
物犹如此,何况人呢?
人是自然的主宰,和谐的人伦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田间耕作的农民、车间忙碌的工人、医院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学堂讲授知识的人类工程师??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价值,但正是这些不同的价值凝聚成一种力量——整个社会得以和谐运转。
和谐是父母一辈子操劳而累弯的脊柱所形成的一道弧线,像彩虹桥一样美丽;和谐是教师为传播文明呕心沥血所滴落的汗水,像露珠一样晶莹;和谐是战士为保卫祖国洒下的一腔热血,像晚霞一样艳丽??和谐是宽容,和谐是理解,和谐在人类文明中处处闪耀着光芒。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
我们不也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吗?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之美,美之和谐,愿和谐充满人间!
篇二: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
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
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
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
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
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
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
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
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
那
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
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
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
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
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
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
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
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
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
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
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
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
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
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
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
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
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
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
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
“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
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
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
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
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
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
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
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
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