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目而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闭目而视
作者:李永翔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7期
作者简介:李永翔(1991-),男,汉族,宁夏中卫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5级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元文学研究。

世间很多事情,需要用心去看,而不是用眼睛。

道德经有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曾经我问一位出家多年的道长,阅读时顿句的不同,得到的道理不同,这到底该怎么理解。

然而,道长的回答很简单:你觉得是什么,那它就是什么。

不成熟,是未经别人指引就对自己的理智无所适从。

康德的这句话点破了人性的弱点。

人们往往在独身面对自己理智时就显得不自信,甚至焦虑烦躁,陷入魔障。

人的组成,无非饮食男女,和人性灵性的部分。

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灵性畏惧逃避,只知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然后,不同的境地,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禀赋,造就了千差万别的认知。

没有哪一种是正确的,也没有哪一种是错误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事物的两端看似对立,其实,在事物最初是统一的。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绝对的正确认知。

敢于承认自己的认知,某种程度上才算是成熟,才有观世界、观人生的前提。

实际中,人性中灵性部分的往往处于丢失的状态。

常与朋友开玩笑说,现在的人,肉体搭着现代化科技的动车向前飞驰,灵魂在后面苦苦徒步追赶。

人活着,一方面在拿自己的优越或是愚蠢煎熬别人,让别人被迫接受;另一方面却活在众人千姿百态的意识形态所外化的行为举止之下,舒心或是心碎。

人性中深层的智慧没有被挖掘,停滞于低级愚昧的认知,混合着一些天生“性恶”的成分,借助社会现象,迫害他人,试求内心的宽慰。

相反,结局是导致内心的不安恐惧,和对他人不信任。

起初人不知何为人,只知道自己在做人,每日奔波,乐此不疲。

到了一定时期,突然发问:我是人吗?什么算是人?到底该怎样做人?期间畏首畏尾,失望迷茫,自我认可程度低。

最后,历尽人事,心静沉稳。

眼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心感“独钓寒江雪”,钓得一颗清醒痛楚的心和真真切切属于自己的认知。

在那种时空,那种心境下的认知是达到了灵性层面的。

人性终受现实的影响。

曾经读到周国平的一段话:社会给人所带来的困难和不便、烦恼和危险难以胜数、无法避免。

获取幸福的错误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

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与这种生活必然伴随而至的还有人与人的相互撒谎和哄骗。

学佛的王维说过:人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出家人的世界里,在过,才懂得一生二的道理。

最好的“度”,不是好话说了千遍,
因为没用,而是无论是否狂徒都是当头棒喝。

大丈夫须苦心志,劳筋骨,食不味,身心俱疲。

之后,打破既定认知模式,从而突破习气,找到本我。

想要看清需要用心,要杜绝人云亦云。

以王阳明著名心学论句为例“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歸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在此,唯物主义物质一元论是论述的前提。

花本存在。

王守仁论述中的花的潜台词是“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

然而,内心的快感喜悦不会来自于一元性的物质,只会来自于人的内心。

不同认知,不同意识,是人性组成元素中的核心元素,是决定内心真正能否达到人性自我关怀境界的关键原因,也是是否能真正看清事物的要点。

万物负阴而向阳阳。

这里,可以理解为阴阳思想的一种表现。

做事需务实,不能不着边际,方法是关键。

凡事应当一翻两面的去考量,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正面去看,反面去看。

道理总是简单的,实施起来显得有些费心费神、难以坚持。

韦应物感触“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纳兰性德伤心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柳宗元寂寥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白居易曲间默然“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将这些人事一分为二,正反两面,作为一种参考,一种借鉴,一种欣赏,一种玩味。

主观、客观地去思考,品到的是真实,是平淡,是宽广的胸怀。

闭目而视,用心去体味,重整既定的意识建筑,就像突破行为上的习气恶习,从里到外改变自己。

看清,是真实的“观”。

观什么?观世界,观人生,观人性。

既是现今流行概念的世界观、人生观,但是唯独缺少人性观,缺少对人性的认知和培育。

闭目而视,就是要学会认知人性,而后培养美好的人性,健康生活。

闭目而视,用心去看,人性的“真”才会显现,外界的“相”才会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