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示范课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教学设计举例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教学设计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在词义梳理的基础上,辨析词义的不同用法,从而准确选用恰当合适的词语,培养遣词炼字的能力。
学习情境1:学生结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中对词语的修改和分析《孔乙己》中词语锤炼的范例,讨论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体会作家准确运用词语的功力。
[范例1]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原
..(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脊背),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
稿:一股)烟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明确]“梁”的一个意思是物体中间隆起呈长条的部分,如“鼻梁”“山梁”,虽然在词典中“脊背”与“脊梁”的意思相同,但比较起来,这里“脊梁”比“脊背”更加形象、准确。
“后身”所指范围比较广,而“窍”指窟窿,从“后窍”喷出烟雾显然比从“后身”喷出更加准确、生动。
烟雾,用“一股”来修饰,只能表现出烟雾的形态,但鲁迅这里是想描绘出斑蝥放屁的情景,用“一阵”,表现出烟雾不可能马上消失,会在空中弥漫一段时间,一个小场景便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范例2](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明确]一“排”一“摸”,这两处细节细腻、生动地传达出孔乙己不同的心理和境况,值得玩味。
“排”带有一种优越的气势,表示自己分文不少,是个规矩人,与短衣帮们不同,但此时,孔乙己正处于无端受人讪笑、嘲弄,很窘迫的境地,他用表面的镇定、从容、装阔气来应对嘲讽和攻击,心理上的自我“优越”与实际的措据穷酸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孔乙己的可悲可叹。
“摸”则有从口袋往外挖出的意思。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肉体到精神,都遭受极大的摧残和打击,陷入穷困潦倒、已近末路的悲惨境地,只能“摸出四文大钱”,与前文“排”形成鲜明对比。
学习情境2:学生结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范例,讨论作家如何做到词语搭配恰当。
[范例]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
..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
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
..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史铁生《我与地坛》)
[明确]长久的岁月中,因为遭受风雨霜雪的侵袭、异物外力的破坏,琉璃表面被损坏而变得斑驳,“剥蚀”的既是外在的形貌,也是内在的“浮夸”;“朱红”本是鲜亮、浓烈的颜色,逐渐褪色而暗淡,“淡褪”的既是色彩和光华,也是“炫耀”的气质;坚固的高墙也没能抵抗住岁月的磨砺,一一“坍圮”;“玉砌雕栏”,往日的精致、高贵,最终依然“散落”得七零八碎……每一处词语搭配都很妥帖,恰切,凸显出沧海桑田之后的平淡、沉静,也表现出“我”面对不幸,痛苦迷惘后渴望淡然、洒脱面对生活的复杂心境与心路历程。
活动1:组织学生讨论,除了加点词外,《我与地坛》的范例中还有哪些词语运用特别精彩之处,探究这些词语运用的效果。
[明确]除了动词的灵活运用外,形容词的使用也很特别,通常写琉璃一般用红黄蓝等形容词,写“朱红”会用“鲜艳”“耀眼”等。
本文却用描写人的作风的词“浮夸”“炫耀”。
并不是简单的移用,而是表达作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朱红”所代表的喧嚣与热闹的厌弃,曲折反映了作者失魂落魄后渴望安宁与沉静思考的心境。
孤立地看,这样运用词语可能造成语病,然而一旦它与特定的语境相联系,可能不但无语病,说不定还是绝妙的佳句。
让学生明白要有语境意识,在具体的上下文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选择和锤炼词语。
活动2: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者课外阅读的文本中梳理一些运用比较生动的词语,讨论恰当运用词语的常见方法。
[学生活动示例1]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石榴籽是一种浆果,具有多室、多籽的特点,籽与籽之间排列紧密、均匀。
习近平同志运用“石榴籽”比喻民族团结,非常生动、形象、贴切,这个比喻要求各民族兄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既要紧紧地,又要实实地,还要巧巧地抱在一起。
一要抱得紧。
石榴籽一个挨着一举,紧紧地贴在一起,是一个紧密无间的整体。
各民族兄弟必须像石榴籽一样,心连心、心贴心、心交心,不仅要有紧密的经济合作,而且要有密切的思想交流、文化沟通、民间往来。
二要抱得巧。
石榴内部的籽均匀分布、均匀生长,每一颗籽都有独立发展空间,是一个
紧密有度的整体。
各民族兄弟必须像石榴籽一样,自觉尊重各民族习惯、习俗、文化,尊重多样、尊重差异、尊重历史,做到以各自舒适、得体、适度为基础,既不强加于人、硬施于人,也不自以为是、自我膨胀。
[学生活动示例2]
看祥子没动静,高妈真想俏皮..
他一顿。
(老舍《骆驼祥子》) [明确]形容词“俏皮”活用作动词。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
的叶子。
(朱自清《荷塘月色》) [明确]直接运用古诗中的词语。
[学生活动示例3]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女生之多艰……后来,……干脆根据这句话,整理出了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随着对形势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也随着自身条件的恶化,我的审美标准开始了全面溃退,从精忠报国退到了为国争光,从为国争光退到了韬光养晦。
举目四望,不能再退了。
我毕生的理想,就是找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他就那么随便一帅,我就那么随便一赖,然后岁月流逝,我们手拉着手,磨磨蹭蹭地变老。
现在,一个理想主义者,已经退成了一个现实主义者,再退,就成了卖国主义者了。
做人还是要有底线的。
当然了,如果对方思想很帅,性格很帅,钱包很帅,我还可以咬咬牙,退到闭关自守的标准,不过这已经是极限了。
丧权辱国?有你这么砍价的吗,我说?我就是中关村卖光盘的,也得有个成本价吧。
(刘瑜《瞧瞧那帮男留学生》)
学生的这三组示例,第一组,“石榴籽”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民族关系。
换作另外的名词,达不到这一比喻的效果。
这是修辞中词语的选择。
第二组,“俏皮”“田田”,活用词语或直接引用古诗词中的词语,语言表达非常典雅。
这是语言的灵活运用和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
第三组把原来形容国际关系的词语用来形容男留学生的颜值,语言表达更幽默,这是有意变换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进行移用。
活动3:学生讨论这些语言规律,反思自己的写作实践,然后组织学生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整理相应的例子,在班级展示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总有许多东西拿在手上,犹豫着要不要扔掉,而时光就在这时被悄悄折.
进了书页。
(学生习作《生存状态》)
夏天是网热而又漫长的,仿佛拖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走得缓慢
..。
..而又无力
(学生习作《夏天的故事》)
他不断塘着装钱的碗,仿佛想用那硬币的声音绊.住路人的脚步。
(学生习作《一瞥》)
世上几乎没有不吵架的夫妻,我的父母本着“感情越吵越好”的思想
...,坚持“小吵怡情,
大吵伤身”的原则
...,将他们俩带上我一............“常在家吵吵”的做法
...,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奉行
个电灯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年纪还小时,父母控制脾气的程度还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由小规模斗嘴到大
.......
规模战役
....的情况时有发生。
(学生习作《执手,偕老》)学生平时没有锤炼语言的感受,没有对锤炼语言的追求,即便有些词语用得很恰当,也都是一种无意识的选择。
在明确的语言学习任务的引导下,这几组学生从自己习作中梳理的实例也都呈现出丰富的修辞手法或词语移用现象等。
通过这样的梳理,能够使学生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性和自信心。
提高探究语言、运用语言的自觉意识。
活动4:组织学生根据对词语运用规律的探究,分组梳理一些真实的经典语言情境,把里面运用恰当、精妙的词语去掉,然后互相交流,探究如何运用合适的词语让相应句子的表达更加艺术。
[学生活动示例1]请同学猜想原作者选用了什么词语,说说理由。
小菜初上市来,叫卖的声音是__________的。
(杨吉甫《石子》)
[明确]新鲜。
对这个词语选择的评价:
东方式的新鲜。
——[瑞典]马悦然
这让人十分惊讶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入微。
他是用心去感触生活的,因此,新鲜的小菜,让小贩的叫卖声也变得新鲜了,让诗句也变得新鲜了,让我们读诗时的心情也变得新鲜了。
——朱兆瑞《微型诗大师杨吉甫》
[学生活动示例2]
诗人牛汉讲过一件事:一天,他正在写诗,孙女突然伤心地大叫:“爷爷,花__________了!”牛汉以一个成年人的权威口气纠正道:“不对,应该说‘花谢了’!”小孙女坚定地抗议:“花真的是__________了,花就是灯!”他一听如五雷轰顶一般,惊愣得哑口无言。
[明确]灭。
多半是孙女每天从关灯灭灯的现象,懂得了灭的含义:灭就是失去光亮,所
有看得见的美好的东西都由于“灭”而顿然消失。
灯和花,就她的感觉来说,都是一种亮丽的存在。
孤立地看,一个句子可能是病句,然而一旦它与特定的语境相联系,可能不但无语病,说不定还是绝妙的佳句。
要有语境意识,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选择锤炼词语。
这大概就是萨特说的那种“处于自然状态的、尚没有人使用过的语言”。
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选择、锤炼词语的意识,反思、总结自己写作时候遣词造句的经验,提高语用能力,增强表达的个性化、独特性。
尤其是学生自己填出来的答案跟文本原来的用词之间吻合程度越高,越能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
2.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通过对词义的梳理,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探究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感情的语言表达艺术。
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拿来主义》的两个语段中加点的词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强烈感情色彩。
[范例1]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
..不敢走进门,是
..了,徘徊
孱头
..。
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
..。
(鲁迅《拿来主义》)
[明确]“染污”“孱头”“昏蛋”“废物”,都是带有非常鲜明的贬义色彩的词语,直接表露出鲁迅对这三类人的鄙视和愤怒。
一些中性词,在上下文语境中也带上了感情色彩,如“徘徊”“勃然大怒”“羡慕”“蹩”等,这些词活画出三类人的动作和心理,透露出强烈的讽刺意味。
还有一些原是褒义的词语,其感情色彩在特定语境中也发生了转换,比如,“欣欣然”,本是表现喜悦之情的褒义词,而“欣欣然地蹙进”却带有强烈的讽刺、鄙视意味。
这个“蹩”决不能换成“走”和“踱”:“走”缺乏形象感,过于平淡;“踱”过于从容不迫,闲适自得,与“废物”的形象不协调;“蹩”,是走路不稳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废物”的病弱和猥琐,再加上“欣欣然”,活画出“废物”见到鸦片情急、贪馋、丑态百出的样子。
[范例2]我只想鼓吹
..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我们再吝啬
(鲁迅《拿来主义》)[明确]“鼓吹”指宣传提倡,也略带吹嘘的含义,“吝啬”指过分看重财物,当用不用或当给的舍不得给。
这两个词本来都是贬义词,用在此处,表达出作者对于“拿来主义”的
鲜明态度,幽默而坚定。
活动1:因为此类语言现象在课文中很普遍,组织学生分组从课内外文本中搜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运用实例,并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老舍《想北平》)
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
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
按照迷信的说法,这可能是地下相会之期,已经不远了。
(孙犁《亡人逸事》)
和尚本应该只管自己念经。
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经卷,横来招是搬非,大约是怀着嫉妒罢,——那简直是一定的。
(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他挨家收字纸,逢年过节,大家小户都会送他一点钱。
端午节,有人家送他几个粽子;八月节,几个月饼;年下,给他二升米,一方成肉。
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
化纸之后,关门独坐。
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
(汪曾祺《故人往事·收字纸的老人》)[明确]通过这些经典文本的品析,感受老舍先生的自然,孙犁先生的平和,鲁迅先生的尖锐,汪曾祺先生的飘逸,体会名家通过词语来展现娴熟的情感表达艺术。
活动2:词语的感情色彩不仅强烈,有时候也会发生转化,这种语言现象在教材中也很丰富,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范例,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示例]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一扭。
实在标致极了。
(鲁迅《藤野先生》)
[明确]“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说他们的打扮很难看,不务正业,固守着清朝的陋习。
活动3:通过前面语言活动的梳理、讨论、交流,学生逐渐培养出选择准确表达感情色彩的词语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梳理一些语段,进行填词游戏,通过语言活动感受不同的词语表达出的不同感情色彩。
[学生活动示例]要求在空格处填入准确的词或者成语
一定啊
一定要找到一个能让你心囗下来的人
从此不再剑拔弩张
左右奔突
(扎西拉姆·多多《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明确]这首诗的原文第一处是“懒”,学生填入的“静”“安”等词也都很贴切,但仍不如原文巧妙、新奇。
学生通过比较这种词语运用能够培养词语运用的感觉和能力。
也可以组织学生梳理类似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语言情境中探究词语感情色彩的表现效果。
[学生活动示例]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扩,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
以垄灶为梓,铜历为棺,贵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史记·滑稽列传》)以优孟低位之卑,如果直陈其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正话反说,更令人击节。
这样就在前面梳理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模仿课本范例,先从作家的文本填词练习开始学习局部词语的运用,再慢慢培养整段、整篇语言的运用,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
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梳理词语的不同语体色彩,探究如何通过词语的选用来表现不同的语体风格,体会语言得体的表达效果。
学习情境1:组织学生了解词语的语体色彩。
[学生活动示例]下面的便条有哪些问题。
[明确]这个“便条”有三个毛病:一是语体不符。
便条通常都是口语语体的,而这里的“贵处、商谈、光临、贵馆、何时、碰商”等都是书面词语(甚至有些文言色彩)。
二是语体杂糅。
除了书面语词语,又出现“您约我,我有点急事”等口语表述,显得不伦不类。
当然,除了词语语体色彩使用上的不当,一些词语的使用不得体,如“光临”宜改为“前往”;语气也非常不妥,如“现决定改期”的口气,与写条人的身份不符,可以说“不得不改期”之类。
活动1:《溜索》和《蒲柳人家》都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小说,组织学生从中梳理出一些词语选用的范例,探究两篇小说在词语的选用上的特点,体会其中表现出的语言风格。
[学生活动示例1]《溜索》
①一个钟头之前就闻到这隐隐网雷,初不在意,只当是百里之外天公浇地。
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②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一个半牛过去。
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那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
……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明确]“初”“狭”“行”等都是单音节词,具有凝练的文言词特点。
③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明确]“可还歇”“不消”运用文言的单音节词来表达,有一种古白话的味道,使这种对白极为俭省。
④只有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只一跃,腿已入套。
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顶。
[明确]除运用单音节词使句子表达凝练简洁外,一些词语运用精妙,如“小”活用作动词,写出人物沿溜索滑向对岸的动态,颇有画面感;多用短句,少用辞藻修饰,也使得描写
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学生活动示例2]《蒲柳人家》
①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栓贼扣儿。
②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③长到四五岁,就像野鸟不入笼,一天不着家,整日在河滩野跑。
奶奶八样不放心,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④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明确]“拴贼扣儿”“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拍花子”“白眼珠儿”等词语有明显的口语特征,准确传神地表现出劳动人民生动活泼的形象,富于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⑤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
⑥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愣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
⑦老人家左右为难,偷偷掉了好几回眼泪。
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楚席,到了儿点了头。
[明确]“人配衣裳马配鞍”“好狗不挡道”“捅了马蜂窝”“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等丰富的民间熟语的运用,体现出小说熔口语与古典于一炉的独特语言风格,既简洁洗练又生动形象。
活动2.:在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利用词语的语体色彩,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你想到了哪些人物?具体说明。
[学生活动示例1]
鲁迅的《孔乙己》中,有如下的段落: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明确]面对众人的恶意调侃,孔乙己努力地想据“理”力争。
孔乙己的“理”,就在于
他认为自己是层次高于短衣帮的读书人,“偷”是口语,是短衣帮们使用的词语,“窃”是书面语,是读书人才使用的词语,何况“窃”的是书,是读书人的事情,是不能与“偷”相提并论的。
在“众人”看来,这是诡辩、狡辩,在孔乙己,却是他维护自己尊严所做的迁腐、可怜的努力。
后边吃语一般的“君子固穷”“者乎”之类文绉绉的书面语词,更加凸显出他此时的痛苦和悲哀,他以这种短衣帮们听不懂的言语为遮羞布,从中寻找精神支撑。
文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孔乙己所用的文言词语,与其所处环境格格不入,与他自身的境遇也形成冲突,反而成为这一人物的标志,也成为我们解读孔乙己的一把钥匙。
[学生活动示例2]
《镜花缘》中有一回《说酸话酒保咬文讲迁谈腐儒嚼字》,里面有一段故事:
旁边走过一个酒保,也是儒巾素服,面上戴着眼镜,手中拿着折扇,斯斯文文,走来向着三人打躬陪笑道:“三位先生光顾者,莫非饮酒乎?抑用菜乎?敢请明以教我。
”林之洋道:“你是酒保,你脸上戴着眼镜,已觉不配;你还满嘴通文,这是甚意?刚才俺同那些生童讲话,倒不见他有甚通文,谁知酒保通起文来,真是‘整瓶不摇半瓶摇’!你可晓得俺最猴急,耐不惯同你通文,有酒有菜,只管快快拿来!”
[明确]日常对话讲究生动活泼,晓畅明快,这里的酒保却用了一连串的书面语词,酸腐难耐。
作者借此讽刺了腐儒的假斯文形象。
结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在课外阅读的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以他的一部作品为例,梳理相应的范例,写一篇语言札记来具体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词语的语体色彩来描写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
[学生活动示例]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
名家用词,自然不凡,学生不才,只能由小处观其大才。
以第三幕为例,该幕中有一段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三个老人自己给自己举办的“葬礼”,令我印象深刻。
“评书也不叫座儿呀”一句中的儿话音是北京一带的口语特色,具有口语语体色彩,带有浓浓的京腔,赋予了本剧浓厚的地域气息。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一句中,“祭奠”带有浓浓的悲哀之情,“祭奠”的对象又是“自己”,这就加重了词语原有的悲凉,刻画出了秦仲义晚年时的万念俱灰,与他早年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年轻人不由叹息,中年人直冒冷汗,老年人无奈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