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学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主要原因是
A.礼乐制度被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参考答案:
D
2.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这反映出罗马法()
A.保障
B.体现民主原则
C.体现公共意志
D.保护私有财产
参考答案:
考点:4E:《十二铜表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很明显可以看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D.
3.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
” 这一“海禁”政策大规模实施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
D
4.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
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中国地方分裂割据,削弱集权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大倒退,威胁统一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东汉时期,田庄经济占有大量土地,有农、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的生产,甚至还有私人武装力量,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
这种田庄经济的存在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成为封建割据的重要因素。
所以C项正确。
A项田庄经济是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官营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项是他的变现,而不是影响。
D项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是封建经济发展到新的阶段,而不是倒退。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东汉时期的田庄经济。
需要学生对田庄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
地主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由依附农民组成。
他们在农闲时操练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地主田庄的出现,是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由于东汉地主田庄的大量存在,使东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强大和统一的巩固,而是表现为封建国家的贫弱和政治局势的不稳定。
5. “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这打油诗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
期 D、五四运动时期
参考答案:
C
6. 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
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参考答案:
A
7.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
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
A.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的防务体系
B.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C.俄罗斯不再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
D.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并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答案:
C
从材料“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中可以看出,多极化为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世界新秩序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的发展、的崛起和中国的发展都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俄罗斯在事方面对美国的地位仍有挑战,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8. 某同学为研究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
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收集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参考答案:
D
9. 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人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更是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
A.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了商业革命,亚洲欧洲等世界各地的商品相互交流,体现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C项正确。
新航路开辟与工业革命相隔较远,说它们之间是推动关系不准确,排除A。
材料中无法体现削弱土耳其的实力,排除B。
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与材料主旨不符,D错误。
10. 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答案:
D
11. 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
这些内迁企业
A.平衡了地区间发展差异
B.奠定了的工业基础
C.为持久提供了保障
D.避免了时局造就的破产命运
参考答案:
C
根据材料“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可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内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侵略对民族工业造成破坏,但更重要的是对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可以推动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是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排除A;民族工业内迁与的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D显然不是材料中企业内迁的主要原因,排除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1938至1940年间”“民营工厂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是民族工业内迁为持久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12.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处于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年,苏联却公开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和发展计划也邀请西方国家帮助制定。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已放弃遏制苏联的政策 B.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C.苏共已放弃的道路 D.苏联实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变革
参考答案:
A
13. 《民报》创刊于1905年,的三民主义、革命人讨伐专制政府、抨击晚清虚假“宪政”的檄文都是从该报刊传播开来的。
据此分析
A.近代传媒的发展有利于启蒙社会
B.《民报》是当时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报刊
C.早期报刊的发展与政治运动相伴而生
D.立言议政、通达民情是早期报刊的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1905年,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的时期,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冲击了专制和封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根据题干,这一时期的《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成为传播这一思想的主力阵地。
A项正确。
B项无法从材料或史实中得出;C项与早期报刊的历史实际不符;早期报刊的功能是介绍时事,讨论商情,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报》
14. 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做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
B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回归理想的实验”就是指斯大林实验了斯大林模式,故B正确,排除ACD。
15. 假如你是一位宋代商人,在经商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A.贩卖珐琅彩和五彩瓷 B.玉米等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C.在开封城中见到整齐划一的东、西二市D.在四川地区使用纸币
参考答案:
D
略
16. 在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建立和最晚建立的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参考答案:
AD
略
17.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指出:“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材料反映了
A.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
B.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C.世界由两极格局转为多极格局
D.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参考答案:
B
【详解】二战后仅25年,即20世纪70年代,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是指西欧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强大以及中国振兴,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正确;“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指世界格局多极化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材料无法体现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转变为对手,排除A;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不能说是“多极格局”,C错误;7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多极化是一种发展趋势,“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表述错误,排除D。
18. 钱乘旦在《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中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历程……”以下能说明英国的这种“渐进”民主道路的史实有:
①颁布《权利法案》②制定《王位继承法》
③完善责任内阁制④进行议会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
B
19. 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
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斗争纲领
B.国共两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召开八七会议,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D.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
参考答案:
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民革命歌中“打倒列强,除阀”、“国民革命成功”、“齐奋斗”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曲,1924-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是因为国共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
中共二大召开是在1922年,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八七会议是在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8月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 《资政新篇》的最大特点是()
A.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B.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
C.迫于形势没有实行 D.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
参考答案:
A
21. 《复活的兵团》解说: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统一后已按照“国标”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
秦朝《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有利于统一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
B.说明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朝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
D.秦朝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发达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大规模生产”的必然是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再结合《工律》规定的内容,可知题干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故C 项正确;B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手工业·特点
22.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据此,他提出
A.实行开放政策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中国特色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D
【详解】由“1992年”,邓小平提出“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结合“南方谈话”,可知D项正确;实行开放的政策是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上,A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80年以后,B项错误;中国特色的则是在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上提出的,C项错误。
【点睛】南方谈话和的十四大打破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
23.
“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
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土取决于()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C.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参考答案:
考点:93:太平天国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解答:欧洲列强之所以决定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因为“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支持清政府从根本上取决于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故选B.
24. 下列属于生活在十八世纪的中外历史人物的是
A.洪秀全
B.麦哲伦
C.华盛顿
D.吴三桂
参考答案:
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盛顿,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事家、革命家,美国开国元勋、国父、首任总统,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是在十八世纪。
故答案为C项。
ABD项,洪秀全是中国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属于十九世纪;麦哲伦是近代著名的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1519—1522年他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航海活动在十六世纪;吴三桂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事人物,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1644年,献关降清,是在十七世纪。
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
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
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交通工具进步及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旨体现的就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D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国人物质生活水平,排除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提及“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排除C。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社会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生产力的发展,部分习俗不和时宜;2、气候等地区环境的变化,造成社会习俗的变迁;3、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人的社会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因此社会习俗也随之变化;4、科学知识的传播,使得人们认识到部分自然现象形成的科学道理,导致相关习惯、习俗开始变化。
26.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
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
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A.“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D.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参考答案:
C
27. 清末洋务运动首领张之洞也是一位联语大家,其联语收入《联语存录》。
其中一对联为“经纶天下,衣被群生”。
题此对联的对象
是()
A.汉阳铁厂B.湖北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继昌隆缫丝厂
参考答案:
B
解析:对联表述为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所以B项正确。
28.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退出第一次世界
C.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D.巩固苏维埃政权
参考答案:
A
29. 下列对小农经济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
D.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根本因素
参考答案:
D
30. 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理论与实践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参考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民主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说明。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民主派与中国共产并肩战斗,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
②成立初期,民主派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各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改造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民主派通过人民政协与中国共产亲密合作,发挥了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④1956年改造完成以后,民主派积极参政议政,有利于更好地扩大民主,共同建设。
试题分析:关键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是明确20世纪四五十年代应当包括成立前的历史时期,而不是仅仅包括成立以后的历史时期;
二是注意从“民主派”的角度分析和归纳相关问题,切忌从中国共产与民主派的关系、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等角度进行概括;
三是应当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条分缕析,尽量避免泛泛而谈、笼统作答。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从表面上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只是换了国王,新国王还具有继承王位的最直接条件。
但实质上新国王是由议会创造出来的,没有议会就没有国王的王位。
这就把近百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
——据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第2条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17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摘自1954年《宪法》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政治建设举步维艰,甚至一度陷入瘫疾。
中共十一届三中后,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国家的政治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据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民主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参考答案:
(1)光荣革命在事实上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革命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初步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表现:确认主权在民;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群众监督.
(3)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实现了拨乱反正;了和国家领导制度;颁布了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实行基层民主.
依据材料中“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的信息并结合光荣革命后颁布法律以及君主立宪制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二“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信息归纳回答。
依据材料三“中国逐步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修订宪法和依法治国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