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市花园乡集镇详细性规划设计说明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园乡集镇详细性规划设计说明书
编者:谭文杰
学号:21215050138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1)
第二章现状条件分析 (1)
第三章规划依据 (3)
第四章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3)
第五章规划定位和目标 (3)
第六章规划原则 (3)
第七章规划构思 (4)
第八章规划布局 (4)
第九章竖向规划 (5)
第十章市政管线规划 (6)
第十一章消防、环卫规划 (6)
第十二章开发策略与分期实施 (7)
第十三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7)
第一章项目概况
1.规划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全省农村住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为确保城镇规划地有效执行,切实加强城镇建设的科学管理,受花园乡政府的委托,编制此规划。
2.规划区范围
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范围是瑞昌市花园乡集镇
3.规划区现状概况
花园乡位于瑞昌市中西部,南傍青山支脉,北依大德山山脉,,西高东低,地呈槽形的枞谷地形。
东临大德山、青山林场,南接乐园乡,西毗洪一乡,北与湖北省阳新县隔山相依,全乡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
境内最高点是位于毛竹村的桃花尖,海拔730.2米。
发源于横岭山(源头)的花园河(古称洪下源河)流经全乡。
境内冈岭起伏,沿河两岸天陇纵横,村庄分布合理,多依山傍水。
立肇线东西穿境而过,全长20公里。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宜生活和农作物生长。
自古有“大旱不旱,大乱不乱”之美称。
乡政府驻地下毕,距市区39公里。
集镇以大坂头为中心,已连接了下毕、北庄等自然村。
街中心铺了水泥路,两旁已建商铺和住房,现有居民1480人,是全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
集镇功能日趋完善,拥有学校、幼儿园、医院、信用社、超市、加油站,液化气站。
现正逐渐成为立肇线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辐射中心。
1958年成立花园公社,1984年更名为花园乡。
现辖7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共有117个自然村。
至2005年底,全乡总户数4446户,19669人,其中男10619人,女90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5%。
第二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一节区位条件分析
花园乡位于瑞昌市中西部,南傍青山支脉,北依大德山山脉,,西高东低,地呈槽形的枞谷地形。
东临大德山、青山林场,南接乐园乡,西毗洪一乡,北与湖北省阳新县隔山相依,全乡总面积100.89平方公里。
境内最高点是位于毛竹村的桃花尖,海拔730.2米。
发源于横岭山(源头)的花园河(古称洪下源河)流经全乡。
境内冈岭起伏,沿河两岸田垄纵横,村庄分布合理,多依山傍水。
立肇线东西穿境而过,全长20公里。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非常适宜生活和农作物生长。
自古有“大旱不旱,大乱不乱”之美称。
第2节周边和内部设施条件
1、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规划地块为一县,现状县内设有幼儿园,中、小学生统一就读于县驻地的中学和小学。
现状县内公建有一批基础设施、沿主干道两边设有商业设施。
2、市政设施条件
花园乡为瑞昌市境内面积较大的一个县,现状除有电力、电讯和给水管线外,无其他市政管线。
现状电力电讯均接县驻地管线;现状给水通过地块西侧现状路引入。
规划污水采用化粪池处理,燃气采用沼气池,规划热源接自县驻地。
第3节现状用地条件
1. 地形地貌
规划地块呈西高东低的趋势,地呈槽形的枞谷地形,境内最高点是位于毛竹村的桃花尖,海拔730.2米。
境内冈岭起伏,沿河两岸田垄纵横,村庄分布合理,多依山傍水。
2. 道路交通条件
①外部道路
规划地块外围有2条县乡路,地块对外交通较为便利。
北侧的路红线宽度12米。
②内部道路
地块内现状道路为县内道路,宽度约6-15米,以水泥路为主,规划保留纵向主路。
3. 用地构成
现状用地主要为村镇居住用地、县委用地、村庄道路用地和空地,另有少量林地和水域等用地。
用地内有多栋现状建筑,市政府建筑质量较好,规划予以保留。
其余建筑质量均较差或一般,规划不予保留。
详见现状用地汇总表。
现状用地汇总表
序号用地名称单位数量所占比例(%)
规划总用地面积h㎡7.72 100
1 二类居住用地h㎡0.73 9.5
2
村镇建设
用地
村镇居住用地h㎡ 2.63 34.0
村内现状道路用地h㎡0.35 4.5
3 商业用地h㎡0.28 3.6
4 陡坡地h㎡ 1.04 13.5
5 空地h㎡ 1.92 24.9
6 水域h㎡0.50 6.5
7 城市道路用地h㎡0.27 3.5
第4节建设条件分析
1. 优势条件
政策优势——以国家“两区三村”改造规划为契机,按照新农村的特点,对花园乡进行规划,以提高其自身的生活生产环境。
自身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本县的新农村建设。
各村村民具有改善自身居住条件、提高居住质量的强烈愿望。
环境优势——周边自然环境良好,只需稍加整理即可形成良好景观。
2. 制约条件
公共服务设施——由于花园乡距瑞昌市较远,难以实现与城市资源的共享,规划地块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比较缺乏,需要在改造建设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第三章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4、《镇规划标准》
5、《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6、《九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7、国家及地方其他各类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
第四章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1、以相邻县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改造。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创造富有特色的居住景观和富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3、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协调发展。
4、坚持环境生态化的原则,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要求,重视步行环境和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
5、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使规划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章规划定位和目标
1. 规划定位
满足新县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需要,营造内部环境宜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的现代县市。
2. 规划目标
①环境宜人:改变原有的脏乱差的形象,进行人行道改造,解决污水排放和垃圾随处存放的问题。
②交通便利: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体系,保障县内内部交通便捷、安全、注重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步行系统和消防通道的组织安排。
③设施配套完善:花园乡周边及内部配套设施尚不齐全,需要在本次规划中完善。
增设底层商业服务、老年活动中心及市政基础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完善的服务。
第六章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生态化的原则,满足日照、采光、和通风要求,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着重进行步行环境和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最大程度的使居民接近、享受自然。
2、把握实际性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把握规划的动态连续性的特点,使规划便于滚动性实施,同时使规划富有弹性,以利于分期开发建设的开展与进行。
3、创建以生态和健康为主题的多样化的住区环境,通过雨水回收、多样化种植等生态技术,
构景造园,形成高品质的生态社区;并配合不同层次公共空间的使用,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生活的理想家园。
4、规划在道路、公共绿地、公建配套、住宅布局等方面与地块周边采取整体规划设计,营造富有个性的新型县市整体居住环境。
规划将花园乡环境、建筑景观与周边城市景观环境一体化设计,以达到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的效果;充分考虑公建设施的资源共享,以节约建设成本,并提升花园乡整体品质。
第七章规划构思
1、强调规划地块的整体性,在道路交通、绿地景观、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衔接和统一,形成一个道路通畅、公共绿化带连续、景观和谐、公共设施齐全的完整而又统一的和谐社区。
2、充分考虑与市驻地远期规划的衔接,与瑞昌市发展规划相一致。
3、规划充分尊重现状肌理,在现有路网和建筑布局基础上继续拓展,力求功能合理,交通流畅,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宁静,优美的居住环境。
4、本县既有城市的居住小区属性,又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属性,所以本县应满足城市小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属性。
既要满足城市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需要,又要满足居民的具体需求和风俗习惯,道路与住宅之间的关系等。
第八章规划布局
第1节规划结构
花园乡的规划结构为“一心、两带、两组团”。
1.“一心”——花园乡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原有中心绿地和公建形成小区休闲、活动中心。
2.“两带”——沿主干道侧设置为小区服务的商业公建带,沿地块东侧的水域和绿地构成城
市绿化带。
3.“两组团”——规划南北两个居住组团,北组团以5—6层住宅为主,南组团包括6层、
11层住宅。
以营造环境特色为主导构思,借助规划地块自身的特点及内部主要道路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城市级道路由原有道路引入,内部形成网格型路网结构。
通过东西向道路将地块划分为两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公共服务中心。
沿规划地块主要道路两侧做好绿化景观设计,形成花园乡的绿带,沿边为花园乡的公建服务带,在建筑设计中应做好景观立面的设计。
第2节道路交通
结合地块空间特点,加强组团间相互贯连,创造便利的内外交通道路系统。
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
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围城市道路状况设置小区出入口,各组团道路交通以加强内部功能组织和便利内外交通联系为原则。
1.出入口设置:通过对现状道路的调查和人流的分析,沿主干路依据现状走向,规划对路面进行改造;地块西侧县级联系道路保留,并将次要入口设于此,对路面进行升级改造。
2.道路形式选择:小区道路依照规划要求,在满足消防疏散、管网埋设和绿化的前提下,确
定道路的宽度、横断面形式。
小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为10米,其中路面宽7米,两侧各1.5米宽的人行道;组团级道路路面宽为6米;宅前路宽3—6米。
3.静态交通:公共场所采用地面停车、一层车库停车和地下停车三种方式。
①地面停车
地面停车主要结合小区及道路和公建出入口设置。
②住宅一层停车
住宅建筑规划为一层车库的形式,便于满足小区内的农用车辆和机动车的停放需求。
住宅一层停车位83个。
③地下停车
结合高层住宅和绿地设置地下停车场。
公建停车按照每百平米建筑面积0.5辆停车位的要求设置。
4.步行系统:通过规划地块东侧的城市绿带和小区中心绿地向周围渗透,形成县级的绿地系统,
由步行轴联系各个居住小区。
小区可以形成通过宅前道路到达纵向步行轴和小区中心的步行网路系统。
第3节用地布局
1、住宅用地:小区住宅主要位于两个居住组团内,北组团以6层为主,结合住宅设一层车库;南组团包括6层住宅和11层住宅,高层设有地下车库。
住宅用地面积为5.0公顷,占花园乡用地的30.8%。
2、公共服务设施:
①教育设施:小区内学龄前儿童近期在规划地块北侧的幼儿园和驻地幼儿园上学,远期在西
侧规划幼儿园内上学;根据瑞昌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县内的中小学生就读与县驻地中小学。
②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沿主干路两侧布置商业设施,方便居民购物。
③文体活动设施:文化活动站等与原有的结合设置,包括老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电影院等
内容。
④市政设施:设置县级配电室若干,结合小区中部的公建设置变配电室和换热站各一处;沼
气池设于中心绿地内;垃圾收集点设于各组团出入口处,共40处;公厕与公建结合布置一处;大约2-3幢住宅楼设一处化粪池,共设80处。
3、绿化用地:小区绿地分三级设置,即沿河城市绿地—小区中心绿地—宅间绿地。
沿河城市绿地利于改善小区空间环境;针对居民生活特点,以小区中心绿地为核心,布置市民广场和市民的健身场地,以供居民的休闲和交流,满足日常活动需求;公共绿地是休闲绿地的有机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空间。
同时增设老年人活动场地。
第1节空间环境设计
1、规划总体构思:规划地块内空间环境设计强调整体性和序列感,注重各个功能空间的整体和谐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形成合理的用地布局。
2、功能空间设计
①公共绿化空间:规划区内的公共空间应形成开放、富于韵律和节奏的有机系统,规划一处中心绿地,位于居住区主要道路的西侧。
这是整个花园乡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包括运动健身场地、花架和绿地等,设置座椅、园林灯、健身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聊天的活动场所。
②建筑空间构成:
●公建区:沿主干路南侧的公共建筑,以1-2层为主,形成小区的主要沿街公共建筑景观和中心主导的建筑景观。
结合道路交叉口处的绿地空间设置的公建,色彩、形式可以活泼但不失庄重。
●多层住宅区:在建筑风格上尽量保持明快,简约。
在强调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高层住宅区:在建筑风格上与多层住宅保持一致。
作为小区制高点应着重于立面塑造。
③重要节点控制:
●入口标志:规划在主干路的主要出入口处,结合入口道路两侧的硬质铺地、绿化和公建设置具有特色的入口标志点。
第九章竖向规划
1、道路竖向
道路竖向设计是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规划中综合考虑了现状地形及工程管线的布线要求。
道路竖向设计采用黄海高程,道路纵坡0.42-5.59%。
2、场地竖向
场地竖向设计采用黄海高程,重点解决好与周围道路上的衔接。
场地坡度在0.30%-3.70%之间。
土石方平衡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规划建设时序,分工程、分地段、分阶段,充分合理利用有利的取土条件进行平衡。
3、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
多层住宅建筑物(一层为车库或储藏室)室内坪高差为0.15米—0.30米,规划小高层住宅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45米,规划公建的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30米-0.45米,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45米。
第十章市政管线规划
规划设置电力、弱电(电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给水、雨水、污水、热力、沼气等市政管线。
1、电力规划:
取户均用电负荷8千瓦,户均同期利用系数取0.5,小区住宅用电总负荷为10000×8×0.5=40000千瓦。
设置4处变配电室,设于地下,从路接入,沿县内主要道路埋地敷设,采用枝状方式供电。
2、弱电规划(电讯、有线电视、宽带网):
住宅电话普及率达90%,为10374门,公建每百平米建筑面积0.5门,为1358门,小区电话总计10374门。
电讯管线从县驻地沿主干路接入,沿县内主要道路埋地敷设。
规划考虑有线电视和宽带网普及率达到100%,管线与电讯线路共用一管沟。
3、给水规划:
给水按人均用水量220升/人﹒日计算(公建用水不再单独计算),绿地洒浇、消防用水以及管道损耗以人均用水量的15%计。
给水管线沿小区西侧的县乡路接入,规划结合实际居住情况设置10处给水泵房,给水管网采用环状和枝状相结合的方式,沿县内主要道路埋地敷设,管径为DN150。
4、雨水规划:
采用集中收集就近排放的原则,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规划地块东侧的河流。
雨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雨水管径d400-d300。
雨水管线沿县内主要道路埋地敷设。
5、污水规划:
小区污水采用化粪池分片收集,每2-3幢楼设一处。
近期建设结合居住空间设置四个化粪池。
小区污水量按给水总量的80%计,污水总量为28.4×104×80%=22.8×104升,污水干管d300。
6、热力规划:
考虑到花园乡处于南方的特点,规划近期居民采用土暖,规划远期热源接至县驻地供热站,热力管线从主干路接入各小区换热站。
规划结合县主路西侧的公建设置换热站一处。
住宅供热负荷按58瓦/㎡计算,公建负荷按75瓦/㎡计算。
小区采用枝状管网供热,热力管DN150。
7、沼气规划:
根据花园乡特点,充分利用花园乡资源,小区燃气采用沼气供气。
规划沿县内主要道路东侧、结合公共绿地设置12处沼气池,保证各小区的沼气供应,沼气管线采用枝状方式供气,沿小区主要道路埋地敷设,沼气管DN100。
各种管线按如下原则布置:1)压力管让重力管;2)小管径让大管径;3)易弯曲的让不宜弯曲的;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
第十一章消防、环卫规划
1、消防规划
10—15米的县级道路、环形道路都可以作为消防通道,来满足县内的消防要求。
小区道路每隔120米处设一处室外消防栓;消防用水管与生活用水管合设。
建筑室内消防按建筑消防规范设置室内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2、环卫规划
规划分别设置300个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设置。
公厕结合主干路南侧公建设置一处。
考虑到沿街公建区的人流、车流较为集中,应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坚决杜绝乱丢乱弃的现象,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清洁的生活居住环境。
第十二章开发策略与分期实施
规划建设本着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现状与目标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1、政府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在满足住区各功能要求的同时,引导市场化运作,确保整体性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
2、搞好居住小区内的绿化、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根据现状建设条件和开发意向,花园乡分两期进行建设。
一期的开发建设形成良好的内部环境,配套公建设施和完善市政设施,起到改善形象、积聚人气的作用,为后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期继续完善各种配套设施,使花园乡居住小区更加完整和统一,进一步提升花园乡价值。
第十三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1.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人均面积(㎡/人)项目计量单位数值所占比例
(%)
规划总用地h㎡7.72 ————
1、小区总用地h㎡ 5.00 100 44.6
住宅用地h㎡ 3.13 62.6 27.9
公建用地h㎡0.90 18.0 8. 0
公共绿地h㎡0.39 7.8 3.5
道路用地h㎡0.58 11.6 5.2
2、其他用地h㎡ 2.72 ————
城市道路用地h㎡0.28 ————
G12街头绿地+E1水域h㎡ 2.44 ————
编号项目建筑面积(㎡)备注
1 给水泵房40 结合公建设置,
2 变配电室50
3 换热站150
4 沼气池150 设于地下
5 公共厕所4000 结合公建设置1处
6 卫生站1500 ——
7 文化活动站250 ——
8 综合食品店1500 ——
9 综合百货店150 ——
10 餐饮300 ——
11 储蓄所100 ——
12 邮政所100 ——
13 便民店150 ——
14 治安联防站15 ——
15 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大于70米
16 物业管理100 ——
17 公寓19000 ——
18 村委5000 ——
19 社区服务中心200 ——
20 中西药店100 ——
21 农贸市场3000 ——
22 广播室60 ——
23 居民活动室1500 ——
24 展览室150 ——
25 其他第三产业设施95 ——
26 居民健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