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平送腰胯尾闾垂,往复须有折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平送腰胯尾闾垂,往复须有折迭
往复须有折迭,出自太极经典《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
此说,指的是“意”,不在外面。
要解析清楚这个问题,还须结合人体生理和力学原理来谈。
以走路为例,成年人的走路,是由幼儿阶段逐渐形成的,下肢支撑着全身重量。
因此,走长了路,首先感到的就是两腿困乏,相应也就有了句“人老先老腿”的俗语。
人们的走道,有生以来就进入了这样一种误区,随之身躯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而不自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加重,成为罹疾之由。
人们的走道弊端,与相应引发的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系从上古历代沿传至今,实际上已成定局,习非成是了。
唯有太极先辈独具慧眼,悟出其中之道,创立了太极拳。
可以这样设想,着眼于人体健康,是太极的基本点。
太极“对”理法中的“顶劲”,是“沉劲”的分势,能够转移下力,减轻腿部负重。
太极“开胸开背”要领,能够针对性地纠正凹胸凸背的毛病。
胸开,主气通;背开,主气顺。
胸和背都开了,气血就通顺了。
太极有一条原则性理法,即行拳走式躯干必须保持“中正松竖”状态,这样,才能平稳,才不致前倾后倒左斜右歪。
围绕“中正松竖”,又有相应的--些保证规则,如“胸背开势、顶沉对拔”就是;“平送腰胯尾闾垂”也是;而“往复须有折迭”同样是。
人体易于前倾,这是因为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的定型病态,使力的重心偏离了“身中垂直线”所致。
太极理法,就在于校正这种病态体形的,而且细微独到。
“折迭'说,又是一例。
《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是这样描述的:“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这种文词,系骈体文的俪句。
“折迭',也是“转换”的意思;但有“折迭(叠)”意象,即内在的形象,不在外面。
做法是体现“对称’理法——“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意欲向前,即寓后意;意欲向左,即寓右意。
反之,亦然。
“寓”向方,系“折迭”劲;‘欲”向方,系“折启’’
劲。
例如,在沉劲时,两肩随开背松肌,将气收入脊骨,注于丹田,这是身后“折迭”;在顶劲时,底盘以下,以气下沉脚掌,直通地下,底盘以上,以神上提,顺项贯顶,这是身前“折启”。
这样,一迭一启,一合一开,沉中有顶,顶中有沉,就把躯于拉直了,解决了易于前倾问题,使之“中正松竖”,更加平稳,恰到好处。
“折迭’”劲和“折启”劲,是主“转换”的。
“折迭”,与沉呼相连;“折启”,与起吸共系。
《乾隆太极拳经歌诀》中有句;“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
可见,“折迭”运作,就是最能充分地“拿住丹田”的劲道。
“丹田”穴,又称“气海”穴,“气沉丹田”,能消吞百病。
太极拳,理论底蕴深厚,境界修养极高,是“精深玄妙”之学,是国粹,大有益于强身健体,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