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资讯
2017 NO.12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
194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1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1.1 教学老师对待计算机教学方面的态度不正确
据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的大部分学校以及学院往往把重点放在电脑科学的课堂书籍中的理论知识,而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大多数时候采取轻视的态度。
以至于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电脑
书籍从而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公式理论。
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
1.2 缺乏对理论实践的培养
目前,国内大多数教育机构在培养电脑运用方面的优秀学生时,大多数时候灌输许许多多的公式,理论教学,各种各样的电脑方面的书籍。
包括等级较高的编程语言、许许多多的数据库等等许多的冗杂内容,由于形式多样,而且在学生的成绩中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很多的学生承受很大压力,从而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实践中。
同时由于许多学校储量不多,具体的操作因为电脑方面的软硬件的缺乏设施而不能够实现教学大纲操作技能的培养目的。
1.3 缺乏特色鲜明的专业
电脑科学学科的高速发展,导致许许多多的高等教育学校没有及时跟上现代技术的发展,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对所属学院的图书馆数据库进行图书资源的获取以及更新换代,最重要的是,相应的教育机构仍没有对相应学科重点进行注重,学生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学大纲仍采用老旧的。
因此,没有自己专业的鲜明的特色。
甚至许多老师仍旧采用老旧书籍甚至过时的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仅仅学到了过时的理论知识,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大门的时候,发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严重脱节,离国家对于电脑型人才的能力要求有很大差距。
1.4 学生数量呈下滑趋势
在电脑刚刚出现的时候,计算机专业的在招收方面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电脑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以至于现代社会对电脑型人才的认可度越来越低。
但是事实表明,许许多多的企业对于在电脑应用方面的人才大都处于缺乏状态。
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
首先必须拥有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具体操作技能要求,其次拥有交流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心。
以至于当前的就业水平有点不容乐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过程
2.1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大纲是各个学院对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学生培养的重要步奏。
因此各个学校在建设教学大纲要与电脑运用型人才的建设目标以及相应教学方案相结合。
把握学科教育的重点,合理地进行学时划分。
把握基础知识与专业能力、相关书籍内容以及知识运用的主要与次要地位。
绝大多数老师,为了使所教授的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教授更多的理论知识。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分配给学习的精力是一定的,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有用的能力,老师就必须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选择。
就是选择新型知识、对当代社会有用的、使用次数多的知识。
对于电脑运用方面的知识,非常宽泛,老师需要批判性的教学,将最有用的,使用次数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样才能从源头深化教学改革,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运用能力。
2.2 加强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出众的学习者拥有完备自我学习技
①作者简介:李韶希(1989,7—),男,汉,广东梅州人,本科,计算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DOI:10.16661/ki.1672-3791.2017.12.194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①
李韶希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摘 要:中国计算机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电脑型人才等其他方面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很大。
甚至南亚国家印度的电脑软件水平也大大超过中国。
很多人都知道,计算机软硬件的好与坏,电脑型人才、已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家科技技术的进步起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现在政府以及社会上的教育者已经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放在计算机的应用方面以及特别注重电脑型人才的培养与吸纳。
就目前现状而言,许多老师仅仅教授学生相关的计算机书籍上的课堂大纲要求的内容,而对国家电脑型人才的培养以及电脑软硬件的使用方面关注很少。
电脑软硬件技术应用方面必须不停地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为祖国培养适应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学科建设 实践 发展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194-02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资讯
2017 NO.12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学 术 论 坛
195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能,如若有能力出众的教师指导,答疑解难,可以使学生尽快的成功。
能力出众的教师拥有丰富的关于电脑应用方面的经验。
而这些经验往往是教师多年积累下来的,也是学习者所渴望学习到的。
电脑运用学科方面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的首先是能力出众教育者团队的建立。
涵括积极吸收拥有大量经验的老师和对该院校中青年专业教师的培训,帮忙他们成长。
此外,对于能力出众老师的要求还包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
21世纪的快速发展,要求每一个电脑型人才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只有老师团队拥有高质量的水平,教师的才能力提高教学水平,从源头对学科的建立进行改革。
只有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经验丰厚且能力水平很高的教学团队,电脑运用学科的建立与改善才有希望。
2.3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受到所谓中国式培养的波及,可能有许多拥有电脑方面潜力或者对电脑很感兴趣的学子被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没有被发现。
众所周知,高考并没有计算机这门学科,在学生已经承受其他学科的巨大压力之下,尽管可能对电脑产生巨大喜欢甚至很大程度上电脑运用能力特别强的情况之下,也不会被高等教育学校吸纳进去。
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各地高校这类专业招收学生时,应把发现并吸纳具有电脑运用方面用有潜力的学生放在首要位置。
一旦发现特别喜欢电脑方面知识或者电脑运用水平特别高的学生可积极引导进行专门的教学。
2.4 完善教学实践设备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也就是说,首先要保证工具的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相挂钩,这样才能够运用中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与其他门专业不同的是,电脑的运用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电脑运用学科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拥有相应的设备,也就是实践设备。
只有计算机专业建设的硬件条件,才能为计算机专业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结语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各种技术构成了计算机科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演绎着方方面面。
就当前各行各业的状况来看,计算机高新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教育、医院、政府机构等重要领域,并促进办公室的无纸化、自动化发展。
电脑运用学科的建立与完善,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方各面,而电脑方面学科的现状已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各个高校教育教师都应在自己所处的学科建立与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中国的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丛佩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
业教育,2014(10):22-23.
[2]孙蓉.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的实践与发展探讨[J].西
江月,2014.
[3]于金霞,贾宗璞,汤永利,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
发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14):45-48.
[4]张兴元.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商
品与质量,2015(48).
[5]陈利军,武俊琢.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
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61(1):47-50.
[6]孔庆春.数学思想及其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展
望,2016(14):4.
[7]李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发展[J].科技展望,2016(14):
9.
[8]孙花.分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6):153.
[9]吴金凯.计算机科学发展道路的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22):192-193.
[15]姚娇娇,徐凤,慎慧霞,等.585名中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认
同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2008,22(5):535-537.[16]聂衍刚,王瑞琪,黄静仪.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与孤独感、幸福
感关系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
[17]于成杰.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J].
学理论,2011(35):198-199.
[18]董泽松、张大均.536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生活满
意度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2(28):3626-3628.[19]何冬丽.流动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7):863-865.
[20]杜志丽,刘连龙.农民工社会支持及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0):1302-1304.
[21]胡义秋,潘艳丽,刘衔华.留守农民主观幸福感与领悟社会支
持、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2013,21(5):836-837.
[22]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8):952-954.
[23]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
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93 -495.
[24]赵国香,张玲,曾禄贤.儿童期留守经历、应对方式与大学生幸
福感的关系[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7):636-638.
(上接193页)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