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1 9 世纪英国文坛两位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分别在其代表作《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使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荡气回肠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骤爱情模式,并通过这个经典的爱情模式为我们塑造了世界女权画廊中的两位不朽形象:简·爱和伊丽莎白。

关键词《简·爱》《傲慢与偏见》三步骤爱情模式女性形象比较
19 世纪,欧美文坛女性作家大量涌现,其中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尤为耀眼。

两位女作家凭借其各自的代表作《简·爱》与《傲慢与偏见》中的浪漫爱情赚尽了亿万读者的眼泪。

表面上看,夏洛蒂·勃朗特和奥斯汀的成功似乎只在于延续了欧美文学中深受读者喜爱的“灰姑娘”模式,但深读作品的读者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两部作品中的爱情之所以能深入人心、催人泪下,还在于两部作品中的爱情都采用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的反抗——缓冲——结合的三步曲,并由简·爱、伊丽莎白两位具有独立人格与女性意识的灵魂人物贯穿其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与不朽的女性形象唇齿相依、紧密融合,从而使得故事浑圆完整、引人入胜、曲折而耐人寻味,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芒。

反抗阶段:灵魂的抗争平等的追求夏洛蒂·勃朗特和简·奥斯汀主要创作于19 世纪中期前后,这个时期资本主义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全方面的胜利,封建势力仍然统治着人们,宗教教义、旧式习俗仍然紧紧地束缚着人们,但同时又因为经过几个世纪的抗争,欧美资本主义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阶级标榜的人性、人权意识特别是女性意识开始浮出水面,寻找根植的土壤,因此,这就使得《简·爱《傲慢与偏见》中两位女主角在爱情道路上的反抗性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将近一百六十年前,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上贵族富豪踌躇满志,神甫教士“神恩浩荡”、等级森严、旧习累累、金钱第一、男权至上[1]。

在这样的社会中女性要想结识贵族,获得贵族的青睐,拥有贵族式浪漫爱情必须拥有权、钱、貌中的任何一样,当然最好能三者结合。

而《简·爱》中的女主人公个子矮小、脸色苍白、五官不均,寄住于舅母家,后被抛弃于一慈善机构———落伍德学校,可以说既无钱也无权,更不要说貌。

低微的身份让简尝尽了人生的苦难:舅母的虐待、世人的白眼,这一切早就促成了简的反抗意识,让她时刻自主地通过反抗来获得人的尊严与权利。

在爱情上,简没有因为地位的悬殊而矮人一截,她心中虽暗恋罗切斯特,但她并不趋附爱人,而是时刻与罗切斯特先生争锋相对,在每个问题上保持自己独立的看法;同时她还敢于藐视空有美貌、头脑简单、精神匮乏的英格拉姆小姐,认为她与罗切斯特在精神上是没有交流的,看不起他们这种门当户对的结合,蔑视这种建立在权钱貌上的爱情。

她以自己新颖独特的观点、坚毅倔强的性格、独特的人格魅力暗暗征服了高高在上的桑菲尔得庄主罗切斯特先生。

在感情上,简追求心灵的平等、灵魂的契合,当她怀疑爱情受到了侮辱时,发出了心灵深处的呐喊:“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

”[2]在这,简不但是反抗了傲慢的罗切斯特,也反抗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整个社会,以此追求男女平等、自由的爱情。

简的反抗意识并不是零星闪烁,而是贯穿始终。

在双方告白后,简没有回归俗流,依靠罗切斯特这棵大树,小鸟依人,沉湎于爱河,享受爱情,而是坚决维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拒绝罗切斯特的金银珠宝;反对罗切斯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骚首弄姿的待嫁妇;坚持继续做阿黛尔的家庭教师,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挣得食宿费用。

简直率坦诚、感情真挚,反对世俗爱情,有着自己的原则与理性,她的反抗意识还极大地表现在结婚前无意中获知罗切斯特还有一位“疯妻”时,毅然拒绝了罗切斯特的不婚而居,拒绝沦为一个失去独立人格、依附别人的情夫从而远走他乡。

可以说,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这一处理不但使得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而且还促使了简追求平等自由叛逆性格的完整化,不落俗套,使其形象更加丰满。

《傲慢与偏见》同《简·爱》一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并没有采取一见钟情或两情相悦的开
头形式,而是正如其名,男女主人公一开始就进入一场傲慢与偏见的拉锯赛。

伊丽莎白美貌出众,聪明过人,在爱情上,追求男女双方灵魂上的平等,鄙视建立在世俗金钱基础上毫无感情的婚姻。

伊丽莎白看不起朋友夏洛蒂·卢卡斯小姐的婚姻选择, 毅然拒绝了能使自己过上舒适小康生活的表兄柯林斯的求婚。

在母亲贝内特太太为选婿而举行的第一次舞会上,内瑟菲尔得花园的主人宾利带来了出身名门、每年收入超过一万英镑、拥有一座巨大庄园的贵族达西。

达西也拥有与伊丽莎白同样出众的外貌,因此自视清高,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对舞会上粗俗低等的乡绅小姐们嗤之以鼻,伊丽莎白也受到了达西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心中埋下了偏见的种子,虽然后来经过相处,达西发现伊丽莎白实际上机敏聪慧、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富有爱心,并暗暗地爱上她,但怀有偏见的伊丽莎白并没有因有钱有权的达西爱上自己而感到窃喜,相反,一种本能的排斥使其总处于一种对达西的反抗意识中,偏见地认为达西《傲慢与偏见》同《简·爱》一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并没有采取一见钟情或两情相悦的开头形式,而是正如其名,男女主人公一开始就进入一场傲慢与偏见的拉锯赛。

伊丽莎白美貌出众,聪明过人,在爱情上,追求男女双方灵魂上的平等,鄙视建立在世俗金钱基础上毫无感情的婚姻。

伊丽莎白看不起朋友夏洛蒂·卢卡斯小姐的婚姻选择, 毅然拒绝了能使自己过上舒适小康生活的表兄柯林斯的求婚。

在母亲贝内特太太为选婿而举行的第一次舞会上,内瑟菲尔得花园的主人宾利带来了出身名门、每年收入超过一万英镑、拥有一座巨大庄园的贵族达西。

达西也拥有与伊丽莎白同样出众的外貌,因此自视清高,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对舞会上粗俗低等的乡绅小姐们嗤之以鼻,伊丽莎白也受到了达西怠慢,自尊心受到伤害,从此心中埋下了偏见的种子,虽然后来经过相处,达西发现伊丽莎白实际上机敏聪慧、举止优雅、谈吐不俗、富有爱心,并暗暗地爱上她,但怀有偏见的伊丽莎白并没有因有钱有权的达西爱上自己而感到窃喜,相反,一种本能的排斥使其总处于一种对达西的反抗意识中,偏见地认为达西傲慢无礼、孤芳自赏、出言不逊,看不起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特别在当她意识到达西有意干涉、破坏了姐姐简与宾利的幸福后,对达西的反抗意识达到了高潮,毅然拒绝了达西的求婚。

她明白当时的自己不但不爱达西,而且因为达西对威克姆的恶劣行迹而极其憎恶他(当然,这些只是威克姆的造谣中伤、恶意挑拨,但也可从此看出伊丽莎白最重视的是男方的人格和品德)。

伊丽莎白不但拒绝了达西的求婚,而且还对其傲慢的态大声斥责,因为达西认为的屈尊俯就、自认为求婚势在必得的高傲态度深深地刺伤了伊丽莎白的自尊,打破了伊丽莎白追求平等爱情的愿望,而这些是伊丽莎白最不能接受和原谅的。

在今天的女士们看来,拒绝一个男士的求婚是再一般不过的行为,可是对于一百多年前的伊丽莎白来说却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因为在奥斯汀所处的当时社会里,一般妇女除了当老处女和家庭教师外,惟一的出路就是嫁人。

嫁一有钱有地位的体面人家就成了一个年轻小姐得到并保持可靠的社会与经济地位的理想途径,尤其是那些财产不多,教养有素的青年女子,都是把结婚当作惟一的体面出路[3]。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爱情的初期阶段,简与伊丽莎白都扮演了反抗的角色,都做了灵魂的抗争、平等的追求。

两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个阶段作为文章的文体,花大篇幅来表现了她们的宠儿:简与伊丽莎白两位女性处于金钱第一、男权至上社会中,对独立自主、平等权利的追求的强烈愿望,由此转达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女性意识朦胧而又蠢蠢欲动的状态。

简与伊丽莎白都经历了爱情初期的反抗,但并不意味着简与伊两人的反抗是完全相同的。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伊丽莎白虽财产不多,但毕竟属于地主乡绅阶级,而且还具有能使显贵男士也为之倾倒的沉鱼落雁之姿。

她对于达西一开始的偏见就渗入了一种自身虚荣心受损的心态,因此,她的反抗意识就有点流于表面,不够深入,给人一种强烈震撼中的“放松感”;而简则不同,她既不具备美貌,也没有任何产,只不过是个无父无母、自食其力的雇佣知识分子,一个不小心误入绅士淑女这个“天鹅湖”的丑小鸭,她必须时刻处于一种紧绷的反抗状态,必须时刻小心地维护着自己那仅有的一点自尊与权利,在爱上了主人罗切斯特后也不敢表现出来,害怕成为贵族小姐们的玩物。

可以
说,在爱情的初期阶段,她小心谨慎、举步维艰,付出了比伊丽莎白更多的努力。

她是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爱人、征服了读者;她那心灵深处时刻迸发出的呐喊震撼着人们,提醒着爱人、读者自己不可忽视的存在。

简之所以能被广大中下层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她那要求自由权利、反抗旧式习俗、追求平等爱情的呐喊代表了中下层人民的心声。

她一反文学中常见的帅哥美女配对,靠着人格的配对得到了人间的情爱与幸福。

可以说,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她是以最低的现实主义达到了最高的浪漫主义。

缓冲阶段:理性的选择感情的升华简出走了,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小说从激动剧烈的第一阶段进入了表面风平浪静,实际暗涛汹涌的第二阶段:爱情的缓冲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简与伊两位女性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在爱情的储蓄过程中冷静下来,做出明的判断、理智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爱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首先来看简。

忍痛离开桑菲尔德庄园、离开爱人后,无依无靠的她忍饥挨饿三天三夜后终于被实为表兄妹的圣约翰一家收留,并留下来作为一名乡村女教师帮助圣约翰慈善事业。

圣约翰是一名教区牧师,年轻英俊、博学多才、理智而极具忍耐力,毅然选择了献身于主的基督传教事业。

他的出现与向往自由、崇尚情感的简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两者就如永远无法靠拢的两个极端:简直率坦诚、内心躁动不安,敢于抨击宗教教义,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而圣约翰摒弃一切情感与感性,选择意志与理性,不谈儿女私情,心中只有追求远大的向全世界宣传耶稣教义的野心。

圣约翰的一切言行只为了成全日后的宏伟理想,他之所以选择感召简、向简求婚,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简具有坚毅隐忍的性格,日后能成为他的工作伙伴、传教工具。

简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爱情、反抗宗教束缚、渴望个人幸福的叛逆性格在与圣约翰的角逐中得到了极大的展现———她反对没有平等意识、心灵交流的结合。

她毅然拒绝了圣约翰冷酷无情的求婚,并大声斥责其荒谬的婚姻理论:“我瞧不起你的爱情观,”“瞧不起你表达的这种虚假的感情。

”[4]简以其铿锵有力的声音拒绝了圣约翰,也驳斥了当时整个道貌岸然、压抑人性的虚伪的宗教界。

在理性、代表神圣的宗教与世俗道德的圣约翰与野性、试图推翻旧式理念的罗切斯特之间,简最终在“简!简!简!”的深情呼唤中义无返顾选择了后者,因为她蔑视没有心灵沟通、灵魂碰撞的爱情,瞧不起所谓普渡大众、压抑人欲、束缚真挚情感的虚伪宗教。

与简离奇曲折、惊心动魄、凤凰涅式的经历不同,伊丽莎白在情感的缓冲期经历了一个较为平静的心理过渡。

在这个阶段中,与《简·爱》中主要男主角缺席状态不同,伊丽莎白与达西有着一个极大的情感互动,因此让人读起来虽无《简·爱》中的荡气回肠之感,却另有一番细水长流的韵味。

在前半段中,故事是处于达西、伊丽莎白的傲慢与偏见的拉锯赛中,而后半段,达西从第一次求婚的伊丽莎白指责中认识到自己以前的傲慢无礼,从而开始缓和态度、谦逊待人,以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伊的亲友,特别是加德纳夫妇;而伊丽莎白自从看过达西的致歉信后,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虚荣心导致的偏见,当她在彭泊利获知达西的真实人品及达西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搭救自己小妹的真相后,心中的偏见更是如冰化水,并生出崇敬爱慕之情。

整体来看,后半段故事相对《简·爱》来说显得有点流于世俗、趋于文学惯用的形式,但这并不代表女主角伊丽莎白就成了一个只有那么一点虚荣心的女人,相反,在对达西的逐渐认识中,在对自己虚荣心的不断批判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伊丽莎白的小心谨慎、勇于认错、敢爱敢恨的性格。

而且她追求自由平等爱情、反抗封建权贵、蔑视门当户对式婚姻的叛逆性格在抨击高傲无礼的凯瑟琳夫人一段中得到了最精彩的展现,伊丽莎白主动维护自己的爱情与幸福,绝不因为贫贱就把婚姻拱手让人,也绝不会因为凯瑟琳夫人所指责的门不当户不对就缩回自己“低贱”的阶层中,因为她与简一样敢爱敢恨,拒绝没有爱情婚姻,拒绝只有金钱为基础的结合,为争取独立自主的人格、自由平等的爱情可以付出一夏洛蒂·勃朗特自称平生最鄙薄的作家是奥斯汀,把她与奥斯汀并列应该有违她意,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简·奥斯汀与夏洛蒂·勃朗特不约而同的在小说《简·爱》《傲慢与偏见》中使用了同样的反抗———缓冲———结合的爱情三步骤模式,并通过这个经典的爱情模式为我们
展现了两位世界女权画廊中的不朽形象:简与伊丽莎白。

而且两人的现实主义创作共同为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下个结论:夏洛蒂·勃朗特因生平不喜简·奥斯汀而使得两人错过了成为知己、互诉衷肠、切磋技艺的机会,实为憾事!
参考文献:
[1][2][4](英)夏洛蒂·勃朗特.勃朗特姐妹全集 1 之简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2):335,546.
[3](英)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