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案例:背景知识(凯恩思流派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流派之“凯恩斯学派”(The Economics of Keynes)
(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凯恩斯经济学——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学,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学,这种新经济学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凯恩斯经济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
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
后来西方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有两本划时代的名著。
一本是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另一本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论》(简称《通论》)。
1776年《国富
论》的出版,宣告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
而160年后,即1936年《通论》的问世,则标志着作为西方经济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西方经济学流派中的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不仅研究微观经济问题,而且还研究宏观经济问题。
如亚当•斯密既研究商品的价格与分配问题,也研究国民收入与国民财富问题。
在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发表之前,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已日臻成熟,而宏观经济学则相当薄弱,与微观经济学不相适应。
尽管如此,当时的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如马歇尔、庇古等人对宏观经济运行毕竟还有他们的一套理论观点,人称宏观经济理论的“古典模式”。
这个模式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①价格与工资具有灵活性,当供求失衡时,价格与工资会迅速调整,使供求趋于平衡。
因而,总供给曲线大体上是一条垂直线。
②既然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总需求的变动就不会影响实际国民产出水平,只会影响价格总水平。
③调控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影响实际国民总产出水平和
失业率,而只能影响通货膨胀率。
1929—1933年,西方各国爆发了最广泛、最严重的经济大萧条,整个西方世界的失业人数超过4千万。
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对此茫然无知,更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难免陷于破产的结局。
凯恩斯潜心研究萧条经济学,突破前人的旧框框,创造性地建立了国民收入决定和就业理论,从宏观经济方面解释了失业的原因,并提出了实现充分
就业的对策。
一些西方经济学者把1936年《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理论的“凯恩斯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①价格和工资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因而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在经济不景气,实际国民产出水平较低时,总供给曲线基本上是一条水平线。
②在此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影响价格总水平,只会影响实际国民产出。
③调控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实际国民产出和失业率。
这样,凯恩斯理论也就为政府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20世纪40~50年代以来,凯恩斯理论得到后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不断完善和系统化,从而构成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这些拓展主要体现在希克斯和汉森同时创建的“IS-LM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提出“永久收入说”、托宾对投资理论的发展、索罗等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以及克莱因等人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发展。
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努力下,日趋完善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一起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理
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也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理论风靡西方世界,不仅为绝大多数经济学者所信奉,而且西方主要国家的政府也把它作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南。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一直维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从战后
的繁荣阶段步入“滞胀”阶段,经济不景气与通货膨胀两种病症同时迸发,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凯恩斯主义理论不能对此作出解释,当然也开不出对症的药方。
为研究解决滞胀问题,西方不少经济学派应运而生,纷纷著书立说,对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种种修改和补充。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个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
这些学派的理论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
小品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离
从亚当•斯密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我们称之为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贸易和交换、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垄断和新科技等问题。
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但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情况就有所改变,因为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
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
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任居高不下,高达17%。
从此以后,经济学家们转而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像失业率和GNP这样的总量指标。
现在,即使并非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大致区分。
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才开始考虑如何进行这样的划分。
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这个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
他这样写道:“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
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结分析”。
约翰•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类似的概念:“我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厂商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
但是这两位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
首次使用这两个名词的是一位在荷兰统计研究所工作的不知名的经济学家,名叫彼得•活尔夫。
1941年,活尔夫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许多经济学家已认识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相去甚远。
然而,十分有趣的是,最近20年以来的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学文献,则开始寻求一些方法来打破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之间的鸿沟。
他们在研究理性且信息灵通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如何一起对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的波动产生影响。
小品二:美国的宏观经济史(1960-1996)
经历了多次衰退后,美国经济走进了60年代。
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希望重振经济。
在那个年代,被称为“新经济学”的凯恩斯主义主宰了华盛顿。
肯尼迪以及后来的约翰逊总统的顾问们力主扩张
政策,国会批准了刺激经济的举措。
内容包括1963年和1964年的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GDP每年增长4%,失业下降,价格保持稳定。
到1965年,美国经济达到潜在得产出水平。
遗憾的是政府低估了越南战争所需要的开支。
国防开支从1965年至1968年增长了55%。
甚至当严重通货膨胀性的经济景气已经变得很明显时,约翰逊总统仍然在推迟采取旨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痛苦的财政措施。
直到1968年,增税和减少民用支出的措施才得以出台。
但这对缓解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货膨胀的压力来讲已经为时太晚。
联邦储备系统也以采取货币供应快速增长和低利率的政策来容忍经济的扩张。
结果,在1966—197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经济都在大大高于其潜在产出能力的水平上运行。
在低失业和高负荷的运转压力下,通货膨胀率逐步升高,开始了从1966年持续到1981年的所谓“通货膨胀时代”。
经济学家由此看到:面临通货膨胀危险时,刺激经济发展比说服政策制定人通过提高税收来减慢经济发展更容易。
面对这个教训,许多人对于运用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是否明智产生了疑问。
在20世纪70年代,工业世界受到一种新的宏观经济症的冲击,他就是供给冲击。
供给冲击是指成本或生产率状况发生突变,从而使总供给发生急剧变动。
供给冲击这种病在1973年最为严重。
那一年被称为“七灾之年”,其著名的标志:农作物歉收、海洋环流转变、
世界商品市场大规模投机、外汇市场剧烈波动,以及由中东战争引起的世界原油价格猛涨,涨幅高达4倍,等等。
对原材料和燃料供给的这种严重冲击引发了批发价格猛烈上涨。
原材料和燃料价格灾1972年到1973年一年中的上涨幅度,要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的整个期间的涨幅还要大。
供给冲击出现后不久,通货膨胀率迅速上升,实际产出下降,美国进入了滞胀期。
如何理解产出下降和价格上升并存这种现象呢?原材料成本突
然大幅上升构成供给冲击,我们可以将它描述为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AS曲线上移说明:只有当价格明显升高时,企业才愿意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出。
供给冲击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又使产出水平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因此,供给冲击导致了宏观经济政策所有重要指标的恶化。
到1979年,美国经济已经从1973年的供给冲击中恢复过来。
实际产出已回归到潜在产出水平。
但中东不稳定,特别使伊朗爆发革命又引起了石油价格再度上涨,从1978年初每桶14美元跃升到1979年每桶34美元,从而导致了另一场石油冲击。
同期通货膨胀率也急剧上涨,从1978年到1980年平均每年上升12%。
两位数的通货膨胀是不可接受的。
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了措施,在经济学家保罗•沃尔克的领导下,为减缓通货膨胀而开出了货币紧缩这剂猛药。
1979年和1980年,利率大幅上升,股市下跌,企业很难获得贷款。
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减慢了消费者和企业支出的增长。
受打击最为严重的是总需求中那些对利率变化比较敏感的部分。
1979
年以后,主宅建设、汽车购买量、商业投资以及净出口额全都急剧下降。
执行货币紧缩政策的收获是通货膨胀的急剧下降。
通货膨胀率从1979—1980年的平均12%下降到1983—1988年的平均4%。
货币紧缩政策成功地结束了“通货膨胀时代”,但国家为此付出了代价,即货币紧缩时期的高失业和低产出。
20世纪80年代初,果断的货币政策又为1982—1997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除了1990—1991年这一段温和的衰退外,这个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宏观经济稳定期。
实际GDP以3%的年增长率增长。
同时通货膨胀率只略高于3%。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劳工都未经历过痛苦的经济周期和高通货膨胀的年份,有些人因此天真地宣布经济周期在“美好的新世界经济”中已被消除。
(二)凯恩斯的生平和著作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剑桥市。
父亲是马歇尔的早期弟子,母亲曾任剑桥参议员和市长。
在少年时代,凯恩斯的数学成绩突出,14岁那年获得了伊顿公学奖学金。
1902年被保送进入纽卡斯尔学院学习数学。
1909年3月,凯恩斯的论文《概率论》顺利通过。
经过修订之后,于1921年出版。
1908年,凯恩斯应马歇尔之聘人经济学讲师。
1911年,由于马歇尔的推荐,28岁的凯恩斯出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这一杂志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季刊,凯恩斯负责这一杂志长达30多年之久,并为它写了不少文章。
1913年,印度的经济问题十分严重。
凯恩斯这一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货和财政》,是他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
他因此而成为英国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会员,参加政府的重要工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不久,凱恩斯在这一年进财政部工作,主要职责是处理协约国之间的金融问题。
1919年,他担任英国财政部出席巴黎和会的首席代表,并以顾问身份出席四强会议。
1925年,凯恩斯跟逃亡英国的俄国芭蕾舞演员莉迪娅.露波可娃结婚。
他们曾数次去过俄国。
凯恩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对货币理论的研究。
1923年,凯恩斯出版《货币改革论》,这是他将1922年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经过修改、编篡而成的,主要是讨论战后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
研究货币理论的另一部著作是1930年出版的两卷本的《货币论》。
这部著作的上卷是货币的纯理论,下卷是货币的应用理论。
凯恩斯想传统经济学挑战的是他第三部著作:《就业、利息和通货膨胀》(简称《通论》)。
《通论》是在30年代大萧条爆发以后孕育的,于1936年问世。
《通论》出版后不久,凯恩斯患了心脏病。
此后,他著作不算很多。
1937年发表了《就业通论》一文,说明他的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1940年,凯恩斯出版小册子《如何筹措战费》,这是他为财政大臣提出的战时财政计划,销路很广。
1942年6月,被封为勋爵。
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去世。
(三)就业通论概论
1.通论
在凯恩斯看来,一社会的总产量、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在短期中是大致等价的概念。
他的理论框架可以用以下图表示出来:(小书P7)凯恩斯协作本书的最终理由是想提高国民收入,使它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失业问题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2.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
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
他说: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
我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分法。
我想,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
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外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3.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学家,例如庇古,把失业分为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两个范畴,认为包含了全部失业。
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摩擦失业和资源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失业。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
以下是狄拉德表示有效需求的图形(见狄拉德:《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第27~29页):小书(P16)总之,只有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润才达到最大,
产量、收入、就业才达到均衡状态。
只有这时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4.就业通论概要
凯恩斯经济学的诠释者迪拉德对就业通论一定理形式作业提要,并绘制了图表。
要点是:本书(P39)
(四)消费倾向和乘数
1.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
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
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
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
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的改变、利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
2.乘数
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乘数理论。
乘数概念是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问中首先提出来的。
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
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论,提出了投资乘数。
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
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
凯恩斯认为: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
(五)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
素之一。
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
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
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
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六)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
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
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投机动机是指为了专著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凯恩斯认为,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映不很灵敏。
货币供给有中央银行决定。
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
(七)货币工资和价格
1.货币工资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
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学的上述观点。
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
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
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
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
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
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
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学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张。
2.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
,(2)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
(3)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
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