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初中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夜》初中语文教案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能力训练点:在写作中学习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
德育渗透点:珍惜热爱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l、重点:讲清作者描绘出的奇异的世外仙境。
2、难点:对诗后两句的理解。
3、疑点:如何理解鲛人流珠。
4.解决方法:讨论、辩论、各抒己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品诗歌的美好意境。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大作家总是能写出同样成熟却又风格不同的作品。
《静夜》这首诗和《天上的街市》一样,一反郭沫若的雄浑、粗犷、绚丽的风格,而以清奇显示自己的特色。
民间传说:珠生于蚌,蚌长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乃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淳月华,始及光莹。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以民间传说写下”沧海月明珠有泪”的名句,以珠喻泪,脍炙人口。
郭沫若的的《静夜》匠心独运,写了”阳光”“松林”“白云”“疏星”“天河”,于是作者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奇丽的迷幻模糊的美景:月也,星也,珠也,泪也,到底谁在天水之间洒成珠,请看诗歌-《静夜》(一)明确目标:
学习作者奇妙的想像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奇异的世外仙境。
(二)整体感知
l、朗读诗文,勾画生字词,整体感知全诗。
2、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感悟诗意。
1
全诗联想丰富,想象奇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淡淡月光,疏星点点,海雾模糊,对月流珠,大自然披着色彩素淡的外衣,似乎在寂静沉思,多么令人陶醉的清幽秀美的情景啊!
3、细读诗文,看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
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4、以上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象?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
“鲛人流珠”是想象。
5、细品诗意
在诗中清美的情境里,诗人自己也被完全陶醉了:朋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
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鲛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象,把读者引人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扩展,总结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2、完成目标验收题,分析《夕暮》一诗。
教学过程
(三)总结、扩展:
提问: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联想丰富,想象奇特。
2、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四)完成目标测试题:
完成练习题一、二、三。
练习题答案:
一、”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几点疏星”是写实的
2
诗句,在第二节中询问”天河何处?”后面的”远远的白雾模糊”也是写实。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是想象的诗句。
二、(1)想返回家园,一时特别思思念亲人所以泣而成珠。
(2)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河两岸,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南海鲛人为之泣而成珠。
三、(略)
关于《夕暮》
五四时期创生不久的白话新诗中,一种重要的类型是描写风景的短诗。
这首《夕暮》便是其中的代表。
小说家和诗人废名在40年代曾说:”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中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它。
”这种评价有些夸张,但也透露出《夕暮》是一首独具特色的诗。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写夕暮的白云。
”四周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三、四两句用了一个连环比喻:诗人把灰黑的云比喻为”荒山”,接着又把”荒山”比成”瘦狮”。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时期诗人特有的想象力,既生动形象有单纯清晰,有一种五四式的好奇和童稚气息,也体现了那个时代诗人们对大自然的热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