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
第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
的发展进程及主要特征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制度环境与经济地理学研究
1)经济学关于制度之于经济发展作用的讨论
2)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3)分工不断深化和开放环境下交易制度的日趋完善深刻改变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客观规律
现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
影响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新的主要因素
1)经济全球化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影响
2)知识经济深入发展及其影响
有关全球化的分析实质上是宏观尺度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而知识经济的发展则对中观和微观经济地理问题的分析同样十分重要。

本章内容提要
2.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2.3 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2.4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
2.1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
2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
3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4 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大规模、高速度流动,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渗透与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的程度日益加深,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进程和趋势。

2.1.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关键词的解析:
从商品流动到生产要素的流动
经济联系与全球生产网络
经济联系与制度联系
态势、进程和趋势
2.1.1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货物贸易为主体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初,世界市场真正形成,直接投资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20世纪70年代末,贸易自由化推动制成品贸易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规模增大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最为活跃,全球经济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2.1.2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其发展
内涵: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较邻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定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政策措施,实施共同的
行动准则,甚至通过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经济乃至政治上的联盟。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区域化(诸边)
功能性一体化与制度性一体化
地理邻近
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
1)按一体化发展水平分
2)按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分
3)按成员国实行的社会制度分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深化
二战后区域性国际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战后社会生产力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客观基础;
2)共同抗衡外部强大势力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
3)区域一体化产生的各种积极的经济效应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产生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CEPA及其影响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云南与CAFTA
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动态
2.1.3 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关税同盟理论
大市场理论
协议性分工原理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基本特征
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制定统一的关税,即对内自由,对外保护。

思考
为什么消费者剩余在价格曲线以上,生产者剩余在价格曲线以下?
在实际交易中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高还是实际付出的价格高?
生产者愿意接收的价格高还是实际接受的价格高?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
指同盟内取消关税后带来的贸易
规模扩大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论对同盟成员国或非成员国都会带来
利益的增加。

对成员国A
生产效应(Y产品)
价格效应(X 其他产品)
贸易效应(X 进口、Y 出口)
对成员国B
生产效应(X产品)
价格效应(Y 其他产品)
贸易效应(X出口、Y 进口)
(2)贸易转移
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的贸易方向的转移。

贸易转移将对成员国带来福利的损失。

贸易转移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对成员国A
消费者—增加了消费支出
政府——失去关税收入
对世界—整体福利降低
贸易创造可能大于贸易转移的条件
贸易创造的效应
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了:b+c+d+f
生产者剩余减少了:f
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了:c+e
所以贸易创造效应(福利水平增加):b+d
思考:b和d来自哪里?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贸易转移效应:关税收入中的e
转移方式:价格
思考:c为什么不是贸易转移效应的组成部分?
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的条件
1)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曲线平缓),贸易创造的效应越大。

2)组成关税同盟前,A的关税水平越高,贸易创造福利效应就越大,而贸易转移的效应越小。

3)B和C的成本越接近,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就越小。

(3)贸易扩大效应
成立关税同盟后由于进口商品消费价格的降低,在进口商品需求弹性大于1时,会导致进口数量的增加。

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
(4)减少行政开支
(5)减少走私
(6)增强集体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分工效应:
深化专业分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规模经济效应:
在规模生产临界点内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3)投资效应:
扩大非同盟国投资的力度
(4)竞争效应:
强化竞争,刺激创新,促进世界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市场理论
内涵:利用竞争和比较优势原理说明建立共同市场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理论。

核心思想:
(1)由于市场范围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及技术利益。

(2)市场扩大后,由于创造了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了规模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大市场理论的推导机理
西托夫斯基“高利润率恶性循环命题”:
市场保护
市场狭小高利润率
高保护
市场萎缩高价格
协议性分工原理
1. 特点
区别于大市场理论依据事先存在的比较成本差异和竞争强制性的分工,在成本递减或比较成本基本相同条件下,通过协议式分工,相互提供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动机来解释区域一体化形成的理论。

协议国际分工原理示意图
成本
2. 实现协议分工的条件
(1)要素禀赋差异不大,经济技术水平基本一致。

(2)实行分工的商品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分工生产不同产品获得的利益差别不大。

3.理论的意义与检验
突破了竞争、比较差异是国际分工的决定条件的局限;
揭示了形成国际分工的一种新因素,指明了地区经济一体化成功的基本条件——一体化成员处于同一发展阶段。

该理论已被国际经济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所验证
2.1.4全球化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请阅读相关材料,分组分析和讨论以下问题:
1)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否是全球化发展受阻下的次优选择?
2)区域经济集团的深入发展是否将日益凸显其排他性,从而限制全球化的发展?
3)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否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阶段?
4)区域性经济一体化怎样才能向全球化过渡?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材料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比较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比较
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过程中,制度建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现象。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保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客观条件。

一部分学者认为,地区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地区一体化可以通过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扩大和各个地区一体化组织的“联合”两条途径来推动经济全球化。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已成立的地区一体化组织都有扩大的倾向,但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扩大是有限度的。

超过这个限度,扩大到其它地区组织范围内,就势必发生直接冲突。

2.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1 科技发展
2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
3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2.2.1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科学技术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 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使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科学技术还促进了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是推动全球化、占领新市场的重要手段。

交通运输和通讯奠定了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赖于完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迅速、准确的电信联系,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从空间和时间上把世界各地的经济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改变了公司企业的联系方式,提高了效率,拓展了经销网络,促进了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信息化。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社区和城市与区域管理的电子公共信息网络发展
2.2.2 跨国公司的影响
1)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3)其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4)其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活力
5)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关键性用
选学内容:
跨国公司发展研究专题
跨国公司的概念
MNEs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TNCs(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Multinational Companies)
Global Coporations,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Multinationals等。

概念界定:
1、从地理范围的角度进行界定,强调经营活动的跨国性。

(John.H. Dunning)
2、从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强调所有权的分散性。

(Walters and Blake).
3、从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战略角度界定,主要强调:第一企业高层管理与决策层成员的国际化;第二,企业经营战略的全球性。

4、通过各因素综合分析来界定。

如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定义。

跨国公司应具备三个方面特征。

1、跨国综合指数(TNI----transnationality index)
TNI=(海外资产比率+海外销售比率+海外雇员比率)/3
2、海外资产比率=国外资产数量/公司总资产
参看《FDI in Latin American》
3、外向度比率(OSR---outward significance ratio).
OSR=一个行业或企业的海外产量/该行业或企业的总产量
4、网络分布指数,指跨国公司业务所涉及的东道国的数目比例,等于跨国公司国外分支机构所在的国家数/有可能建立国外分支机构的
国家数,后者实际上就是全球已接受FDI的国家数目(1997年为178个)
5、国外研究与开发(R&D)支出的比率(R&DR)
R&DR=跨国公司海外R&D支出/该公司全部R&D支出
6、国外销售比率(FSR---Foreign Sales Ratio)
FSR=跨国公司海外销售额/该公司全部销售额
全球跨国综合指数(TNI)最高的10家跨国公司
1990、1995和2000年各主要工业部门中最跨国的5家企业的平均TNI指数
2002年全球100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公司排名
2002年发展中国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50家公司排名
2002年东欧国家海外资产比率最高的25家公司
2001年中国按海外资产排序的最大12家跨国公司
世界上部分TNCs的研发密集度和国际化程度
1969-1995年世界最大的公司来自国外的研究
而在美国注册的专利所占的份额(%)
1995年世界569家最大TNCs在美注册的专利中来自海外的比例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格局
跨国公司的产生---为什么要进行跨国经营和跨国投资?
第一,保护技术上的垄断优势
第二,占领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
第三,避开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

Unilever等例子。

第四,利用外国的优惠政策。

“超国民待遇”
第五,在全球寻找最佳的生产基地,以降低生产成本。

第六,将东道国作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跨国公司在中国、印度、越南的投资动机
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1)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
(2)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第一,跨国公司数量迅速增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日益
增强。

第二,跨国公司集中度不断提高―――集中化趋势。

(Concentrate rate)集中率:表示一定数目公司的销售额在全体公司中的销售额中的比重。

Industry concentration–ratio that indicates the percentage of total sales accounted for by the largest enterprises in a particular market
Aggregate Concentration–ratio that indicates the percentage share of national manufacturing sales accounted for by the largest companies
第三,跨国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虽然跨国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获得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实力比较
2000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
在海外资产、海外销售额和海外雇员方面的集中率
1990、2000年世界大型跨国公司与全球GDP总额相比的集中率比较
2000年(与1990年相比)世界最大100家TNCs的跨国指数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国际经营战略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一)早期的组织结构:
国内业务部
公司总部-------
国际业务部
(二)当代的组织结构
(三)近期的发展趋势
组织结构“变扁”“变瘦”
金字塔型结构转向全球网络结构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ur Basic Format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Product Orientation
–Customer Orientation
–Geographic Orient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Product Orient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ustomer Orientati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Geographic Orientation
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1、独立子公司战略
2、简单一体化战略
3、复合一体化战略
跨国公司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1、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与国际分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的价值链模型
2、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the engine of the world economy”
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推动了世界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推动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Value chain
The Value Chain framework of Michael Porter is a model that helps to analyze specific activities
through which firms can create valu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bound Logistics
Includes receiving, storing, inventory control, transportation scheduling.
Operations
Includes machining, packaging, assembly, equipment maintenance, testing and all other value-creating activities that
transform the inputs into the final product.
Outbound Logistics
The activities required to get the finished product to the customers: warehousing, order fulfillment,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and Sales:The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getting buyers to purchase the product including channel selection, advertising, promotion, selling, pricing, retail management, etc. Service:The activities that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product's value, including customer support, repair services, installation, training, spare parts management, upgrading, etc. Procurement:Procurement of raw materials, servicing, spare parts, buildings, machines, etc. Technology Development:Includ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support the value chain activities, such a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utomation, design, redesign.
Value Chain model of Michael Porte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recruiting,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ten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employees and managers.
Firm Infrastructure:Includes general management, planning management, legal, finance, accounting, public affairs, quality management, etc.
Role of MNCs in world economy
2.2.3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贸易和投资规模的增长
贸易和投资制度环境的优化
贸易和投资效率效益的提升
贸易条件和国际资本市场利率的变化
1950-1995年世界出口、世界生产年增长率对比
2.3 当前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1)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5)经济全球化的多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1)世界贸易不断扩大、世界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
(1) 世界商品贸易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全世界的产值中约三分之一是在国际交换中实现的。

(2) 劳务、货币、金融、技术、信息等世界市场发展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发达的世界市场体系。

(3) 产业资本国际化有了长足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

对外直接投资和海外生产把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经济全球化过程在地区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占份额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

3)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基于价值链的分工深入发展)
(1) 国际水平分工占有主导地位,打破了自然条件的局限,形成了高度发展的全球分工体系。

世界各国都被纳入这个全球分工体系中,依据本身的条件,在其中占有特定的位置。

(2) 水平分工使各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不再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国家和地区为对象,而是以全球为对象,各国间经济交往互相交错。

4)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了以亚太、西欧为中心的多极化格局。

亚太、西欧地区一体化组织不断扩大,一体化程度提高,拉美、非洲一体化也有较大的进展。

5)经济全球化的多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
世界贸易组织等全球性国际多边协调机构地位不断提升
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或阻碍作用
民族国家政府的双边、多边协商日渐普遍
思考: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成为相互影响的整体。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会涉及对外经济活动、国际经济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运行规则。

因此,国家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联合,才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全球主义、世界主义思想与国家作用
全球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利益集团针对全球化而制定的政治主张、发展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

世界主义论者主张取消国家主权,建立一个世界性的政治社会,即“世界共和国”。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主张“民族国家崩溃说”和“主权有限论”,要建立“全球政府”。

关于国家作用的争论
观点一: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影响力将减少,非政府组织日益扩大在全球范围的影响。

观点二:在全球化时代,国家管理权限表面上有一定程度的减弱,但并没有真正地削弱,全球化只是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实现方式、管理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国际经济协调
国际经济协调是由于各国间经济矛盾的存在而产生的国与国之间相互磋商、协调与联合的行动,包括贸易政策协调、汇率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协调和财政政策协调。

2.4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经济效应
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域空间不断拓展
国家间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日趋明显
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与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面临“双刃剑”
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
专题: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与全球化
1.经济联系与经济活动空间扩散
国际经济联系的地理基础为经济的空间扩散。

在国际规模尺度上,经济的空间扩散主要表现为产品、资本和技术从先进国家向落后国家流动,从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2.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类型空间扩散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接触性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或空间上连续的扩散,这种扩散是以扩散源与扩散终端的短距离联系为特征,例如传染性疾病的空间扩散;二是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即沿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扩散,扩散源与扩散终端之间在空间上是非连续的。

3.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时间特征
从时间上看,空间扩散的速度在开始时是缓慢的,尔后扩散速度迅速加快,最后又再次
降低。

其数学表达式为:
L
P=────
1+ae-bt
式中:P——在特定时间t接受扩散的个体或地方(即扩散终端)的数量比例;
L——扩散终端的最大数量限制;
a——P在t=0时的起始扩散接受数量;
e——自然对数的底;
b——表系数。

空间扩散的时间逻辑曲线
4.经济活动空间扩散的空间特征
从空间上看,空间扩散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扩散的强度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其数学表达式为:
I ij=D ij-k
式中:I——两个地方i与j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水
平;
D——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
k——经验系数。

图2.5表现了扩散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是距离的负函数的特点。

空间扩散的距离衰减曲线
5.经济活动空间扩散模式
空间扩散的时空扩散模式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扩散源形成和扩散的起始时期,其扩散的范围和接受者的数量都很小。

第二阶段是扩散迅速扩大影响范围的时期,扩散的接受者主要分布在较近的空间范围内。

第三阶段迅速扩散的空间范围主要为相距较远的地域。

第四阶段,扩散波及的区域数量或扩散接受者的数量逐渐接近“饱和点”,扩散强度降低,某一生产技术以及附带的资本等要素的空间扩散过程趋于完成。

空间扩散的时间和距离曲线
思考: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未来趋势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
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
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
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
特点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
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一、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1)科学技术是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

(2)科学技术有共享的特点,各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不断增强,使得世界各国经济合作具有更大的机制上的合理性。

(3)科技发展具有更大的克服空间距离的能力,为世界各国之间的
商品、信息交流和经济合
作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二、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家之间的人员、文化交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促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增进了相互理解,提高了对外来技术、外来商品的接纳程度,经济合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经济全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利益分配上的不平衡以及参与方的可获利性,使得经济全球化必然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四、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在地区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经济地区化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地区一体化对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一体化组织的排他性,它对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合作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

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影响因素。

2.简述经济全球化与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3.试以相关理论分析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对民族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试思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现象对当代经济地理研究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