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哲学的三个概念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
近年来,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方兴未艾,但这些讨论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对“经济哲学”这一概念没有经过深入的反思而获得明晰的理解。

本文认为,只有提出并厘清以下三个概念的含义与关系,关于经济哲学的讨论才能避免原地踏步的现象。

11广义经济哲学(p h ilo sop hy of econom y in a b road sen se。

凡是探讨经济、经济学(关于经济问题的系统的理论表述与哲学关系的一切学问都从属于广义经济哲学。

虽然这个概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但它只是向人们显示出一个各种素材和见解纷然杂陈的研究领域。

只要人们停留在这个概念上,他们就很难在经济哲学的研究上获得真知灼见。

21狭义经济哲学(p h ilo sop hy of econom y in a narrow sen se。

它像历史哲学、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一样,是从属于理论哲学的。

它强调的不是哲学在经济和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而是经济事实和经济学的观念在哲学领域里的引申。

易言之,它的特点是运用现代经济和经济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哲学的基本概念。

在这里,作为确定性的前提出现的是经济和经济学中的基本事实和概念,作为变数出现的则是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念。

这一联姻的结果是,经济事实和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也在哲学上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狭义经济哲学的出发点是经济和经济学,落脚点是哲学。

也就是说,狭义经济哲学关注的重点不是落在经济或经济学上,而是落在哲学上,作为理论哲学的一个分支,狭义经济哲学追求的是理论上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1经济的哲学(econom ic p h ilo sop hy。

它像历史的哲学、道德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等学科一样,是应用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狭义经济哲学相反,它强调的不是经济事实和经济学的观念在哲学领域里的引申,而是哲学理论在经济现象和经济
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里,作为确定性的前提出现的是某种哲学理论,作为变数出现的则是经济和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事实和观念。

也就是说,当人们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哲学观念、哲学方法和价值观念去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或经济学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时,他们从事的正是经济的哲学的研究。

因为任何人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学问题时,都不可能不受任何哲学理论影响。

换言之,任何经济学的研究本质上都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维度。

差别只在于,人们是自发地跟着某种哲学理论走,还是自觉地运用某种哲学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与狭义经济哲学不同,经济的哲学的出发
点是哲学,落脚点则是经济和经济学。

作为应用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注重的不是哲学理论本身,而是这一理论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学问题的说明。

它注重的是经济领域里的实效,是一个个有效的解释结果,而不是去构建哲学上的理论体系。

在厘清了上述三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我们再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广义经济哲学的概念是最宽泛的,它既包含了狭义经济哲学的概念,也包含了经济的哲学的概念。

通常,人们对经济哲学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广义经济哲学这个混沌的概念上,就是下降到经济的哲学这个单向度的概念上,很少有人对我们上面提到的狭义经济哲学发生兴趣。

同时,人们对经济的哲学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些误解,有必要加以澄清。

狭义经济哲学是运用现代经济和经济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哲学的基本概念。

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研究起着开创性的作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都是狭义经济哲学的典范之作。

正是由于把经济事实和经济关系作为人类生存的根本性的维度引入到哲学思考之中,马克思扬弃了传统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中,表述了这种学说的基本特征:“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①从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正是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和经济学观念的引入,导致了哲学领域里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事实上,马克思所开创的狭义经济哲学的研
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理解。

下面,我们不妨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实践概念。

尽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已谈论到实践的知识,并把人们的生产活动理解为一种实践,但长期以来,哲学家们更多地是从道德修养的角度去理解实践活动的。

正是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对实践概念作出了新的理解,肯定了生产劳动在人类全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的和核心的作用。

这看起来是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一种复归,然而却是一种深刻得多的复归和超越。

马克思这样写道:“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②正是通过生产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理论。

按照这种理论,人类的生存活动是通过生产劳动而得以实现的。

在这个意义上,生存也就是生产,而生产的最基本的形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页。

生产,其他的形式则是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

所以我们不妨说,马克思的生存哲学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生产理论。

马克思还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的分析和批判,更新了对传统哲学的历史观的理解,并由此而形成了以扬弃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根源为宗旨的社会革命理论。

其次,我们来看物质和物的概念。

按照传统哲学的观念,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的具体样态则是物,物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他们的意识或意志为转移。

马克思把这样的物质观称之为“抽象的物质观”,认为它的谬误在于:它是离开人们须臾不可分离的经济生活来观察物质世界的。

如果从经济生活,特别是商品经济生活
的视角出发,我们就会发现,物质和物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光芒突然消失了,它们表现为与我们的生存需要息息相关的商品世界。

比如,从传统哲学的眼光看来,一张桌子只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一个物体,它以抽象的方式与人的意志对峙着。

但从马克思的狭义经济哲学的眼光看来,这个桌子乃是人类劳动的物化,是商品。

马克思写道:“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

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

……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

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特得多的狂想。

”①商品的奇特之处不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在于它的交换价值(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于它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马克思不以传统哲学的方式抽象地谈论物质和物,由于狭义经济哲学眼光的切入,他的物质观的核心是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出物与物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我们来看哲学基本问题。

从传统哲学的眼光看来,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实,把思维与存在对立起来乃是以静观的方式思考外部世界的结果。

从马克思的狭义经济哲学的眼光看来,人首先得通过生产劳动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然后才可能把世界作为沉思的对象。

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

只有把握住这两个方面,我们的哲学研究才不会陷入经院哲学式的争论中。

总之,当马克思把基本的经济事实和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观念引入到哲学领域里的时候,人们关于哲学的传统的理念将发生多么大的变化。

这正是狭义经济哲学所要探索的问题。

因此,狭义经济哲学是理论哲学的最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

现在我们再来考察经济的哲学的概念。

我们认为,经济的哲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一定的哲学观念来反思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概念;二是运用一定的哲学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学中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运用一定的价值
概念,特别是伦理观念来阐释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行为规范。

众所周知,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已经铺张得很开了,特别是人们运用辩证法来说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学中的问题,写下了大量论著,需要的倒是引入一些新方法,如现象学的方法、语言分析的方法、结构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等等来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观念。

第三个方面的研究如果涉及的只是普泛性的价值观念,人们探讨的还是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如果涉及的是伦理价值观念,那实际上就是在经济伦理学的领域里进行耕耘了。

当然,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方法,伦理学仍然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所以关于经济伦理问题的讨论还是从属于经济的哲学。

这个方面的研究属于比较具体的层面,而且也铺张得很开了。

这类研究的关键在于不要以主观主义或自然主义的方式引入某些伦理观念去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而是要先行地澄明市场经济本身所蕴含的客观价值观念,从而引申出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观念。

在经济的哲学的研究中,重要的是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第一个方面,因为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本概念的反思。

下面,我们不妨做些具体分析。

第一,当人们谈到“经济学”、“经济学史”这些概念时,似乎存在着与这些概念相对应的、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着纯粹的关于经济问题的学问。

实际上,这样的研究领域和学问根本上是不存在的。

世界(包括作为观察者和思考者的我们不过是一个流动着的整体,人们是借助于人为的学科分类(如确定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概念把活生生的世界切割开来的,由此而形成了所谓各自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问。

所以,经济学的研究要借用哲学的眼光,深入地反思经济学与政治、伦理、法律等学科的关系。

不把握这种普遍联系,人们必然会在所谓纯粹经济学的研究中迷失方向。

第二,经济学家常把理性的个人解释为全部经济生活的起点。

其实,个人有理性,也有情感和意志,不能说他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处在理性的制约下,此其一;即使假定个人的经济行为都是理性的,但这些行为的总和并不一定就是理性的,例如当相互毗连的国家都理智地考虑到要保护本国的经济资源时,结果却导致了一场非理性的战争,此其二。

这类理性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他们不过是经济学家虚构出来的
鲁滨逊式的人物。

马克思早就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①可见,传统经济学赖以为出发点的这类理性的个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只有从哲学上深入反思这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经济学的发展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经济哲学的研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既不能停留在广义经济哲学
的概念上,也不能局限在经济的哲学的概念上,而应当同时开展经济的哲学和狭义经济哲学这两个维度的研究。

道德:经济活动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量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张军
近代经济学从亚当・斯密开始,特别是经过“边际革命”,逐步将其理论建立在了“经济人”或“理性”的基本假定上面。

有了“理性”的假定,经济学家便致力于建立经济学(几乎是关于市场交易的学说的更加简化也更加精美的数理体系。

以阿罗和德布鲁为代表的经济学的现代体系便是一个例证,它不仅抽象掉了市场运作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结构,更重要的是,“经济人”的假定也使经济人的道德价值不再进入经济分析的范围,以致于我们今天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市场制度总是有效率的。

其实,这个结论正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战。

近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的对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不满与批评,以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复兴思潮,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市场制度的认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教授曾说过,自由市场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举一例来说。

在一般均衡理论里,我们知道有一个赫赫有名的“拍卖人”,价格的调整就是靠这位中间商的手瞬时加以完成的。

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位“拍卖人”的道德特性与经济学家关于“经济人”的理性假定完全相反。

他每时每刻在买者
与卖者中间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但自己却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好处。

是他的“利他主义”精神,而不是买者与卖者之间的竞争,使一般均衡体系得以维持和运作。

但是,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个“利他”的无形之手,相反,常常是企业家和官僚的有形之手在制定价格和操纵市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市场得以有效运转的条件不仅是经济人的“理性”,而且还有他的“人格”。

理性当然是重要的,但理性只要求人们能将备选对象连续地进行排序并能从中择取最佳者,它并不一定要求人们自私和以邻为壑。

如果人人自私,他们便难以相互信任,反而彼此欺骗。

这不仅是无道德的,而且是无效率的。

我们知道博弈论上有一个著名的“囚犯难题”的故事,这个“难题”说明,虽然诚实和合作并非总是一个自私者的最佳选择,但双方诚实与相互合作对整个社会来说比双方欺骗更有效率。

其含义是,自由市场制度的产权安排如果没有经济人的道德基础作为保证便难以为继。

一个自私的人虽然有足够的理由去声明自己的权利,但缺乏相应的激励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