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叶性肺炎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近年由于大量强有力抗生素的使用,典型的大叶性肺 炎已较少见到。一般当气候骤变,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病。 冬春季多见,主要见于3岁以上儿童,因此时机体的免疫 功能也就是防御能力逐渐成熟,能使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 或一个肺段而不致扩散。一般大叶性肺炎起病急,表现为 突然高热、胸痛、食欲不振、疲乏、烦躁,少数患儿可有 腹痛,有时被误诊为阑尾炎。重症的患儿出现中毒性脑病 症状,惊厥、谵妄及昏迷;甚或出现感染性休克。
诊断
1.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冬春二季多见。 2.起病前多有诱因存在,约半数病例先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前驱 表现。 3.突然起病寒战、高热。 4.咳嗽、胸痛、呼吸急促,铁锈色痰;重症患者可伴休克。 5.肺实变体征。重症患者血压常降至10.5/6.5kPa(80/50mmHg) 以下。 6.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达0.80以上,核左移,有中毒颗 粒。 7.痰涂片可见大量革兰阳性球菌。 8.痰、血培养有肺炎球菌生长。 9.血清学检查阳性(协同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肺炎球菌荚 膜多糖抗原)。 10.胸部X线检查显示段或叶性均匀一致的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11.血气分析检查有PaO2及PaCO2下降,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 患者PaCO 可上升。
鉴别诊断
1、胸腔积液: 炎性积液多为渗出性,常伴有胸痛及发热。心力衰竭所致
胸腔积液为漏出液。肝脓肿所伴右侧胸腔积液可为反应性胸膜 炎,亦可为脓胸。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 2.干酪性肺炎
有结核病史,起病缓慢,白细胞计数正常。痰中可找到结核 杆菌。X线检查肺部可有空洞形成。 3.气胸
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 。胸腔内压力升高, 甚至负压变成正压,使肺脏压缩,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不 同程度的肺、心功能障碍。多有重物、屏气、剧烈运动等诱因, 但也有在睡眠中发生气胸者,病人突感一侧胸痛、气急、憋气, 可有咳嗽、但痰少,小量闭合性气胸先有气急 。
• MP感染性大叶性肺炎,一旦确诊,应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 素治疗且疗程要足。由于MP在大于5岁儿童中的感染率较 高,国外学者已建议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为学龄期肺炎 患儿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的一线药物,而随着MP已成为儿 童大叶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临床上遇到发热、咳嗽患儿 ,胸片提示大叶性炎症,无论年龄大小,在病原学检查结果 未确定前,可先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不必等到病程7 d 以后、查MP-IgM阳性,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
(小儿大叶性肺炎92例临床分析.中外妇儿健康[J],2011年19(4):97-98
Bacteria
Lobar Pneumonia
Others
Mycoplasma
Virus
各类病原体比例
数据来源: 邱立,
孙红等.枣 庄地区小儿 大叶性肺炎 流行病学调 查及病原学 研究 [J/OL] , 中国临床医 学, 2010 年 17(2):182184
病理变化分期X线及CT表现
临床特点
1.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铁 锈色痰。病变广泛者可伴气促和发绀。 2.部分病例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3.重症者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谵 妄等。亦可发生衰竭,并发感染性休克,称休 克型(或中毒性)肺炎。 4.急性病容,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部分患者 口唇和鼻周有疱疹。 5.充血期肺部体征呈现局部呼吸活动度减弱, 语音震颤稍增强,叩诊浊音,可听及捻发音。
儿童大叶性肺炎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
内容
病因及病原谱现状 病理变化分期及临床特点 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中西医临床治疗
大叶性肺炎是一类病 原体引起,病变累及一个 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 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 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 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 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病因
当机体受寒、过度疲劳、醉酒、感冒、 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使呼吸道防御功能 被削弱,细菌侵入肺泡,通过变态反应使 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浆液及纤维 素渗出,富含蛋白的渗出物中细菌迅速繁 殖,并通过肺泡间孔或细支气管向邻近肺 组织蔓延,波及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大 叶间的蔓延系带菌的渗出液经叶支气管播 散所致。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计数(10~2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80%以上, 并有核左移,细胞内可见中毒颗粒。年老体弱、酗酒、免疫功能 低下者白细胞计数可不增高,但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仍高。痰直 接涂片作革兰染色及荚膜染色镜检,如发现典型的革兰染色阳性、 带荚膜的双球菌或链球菌,即可初步做出病原诊断。痰培养24~ 48小时可以确定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及荧光标记抗体检测可提 高病原学诊断率。 X线检查 早期仅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肺叶稍模糊。随着病情进展, 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表现为大片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在 实变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肋膈角可有少量胸腔积液,在消 散期,X线显示炎性浸润逐渐吸收,可有片状区域吸收较快,呈 现“假空洞”征,多数病例在起病3~4周后才完全消散。
病理变化分期
大叶性肺炎其病变主要为肺泡内的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一般只累及单侧肺,以下 叶多见,也可先后或同时发生于两个以上肺叶。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期:
1.充血水肿期:主要见于发病后1~2天。肉眼观,肺叶肿胀、充血,呈暗红色, 挤压切面可见淡红色浆液溢出。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可 见浆液性渗出物,其中见少量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肺泡巨噬细胞。渗出物 中可检出肺炎链球菌,此期细菌可在富含蛋白质的渗出物中迅速繁殖。
。 4.溶解消散期:发病后1周左右,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逐渐增强,病原菌被巨噬细
胞吞噬、溶解,嗜中性粒细胞变性、坏死,并释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使渗出的 纤维素逐渐溶解,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增多。溶解物部分经气道咳出,或经淋巴管 吸收,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肉眼观,实变的肺组织质地变软,病灶消失,渐近 黄色,挤压切面可见少量脓样混浊的液体溢出。病灶肺组织逐渐净化,肺泡重新 充气,由于炎症未破坏肺泡壁结构,无组织坏死,故最终肺组织可完全恢复正常 的结构和功能。
齐烨在《儿童大叶性肺炎误诊43例分析》通过对 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河南许昌市中心医院接受 诊治的43例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 病原学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
儿童大叶性肺炎近年有增多趋势,诊断主要靠胸片检 查,对于儿童发热和(或)咳嗽在1周以上者,一定要作 胸片检查,不论有无肺部阳性体征。肺部X线异常率 高于肺部体征阳性率。
病原谱变迁原因分析
1. 肺部感染的病原菌随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变迁,不再以 肺炎球菌为主,而是以副流感嗜血杆菌、草绿色链球菌 为主的多病原体;
2. 由于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院内感染等 因素,使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3. 多数患儿在作培养前已接受过正规或不正规的抗生素治 疗,使培养的阳性率降低。
实变期可有典型体征,如患侧呼吸运动减 弱,语音共振、语颤增强,叩诊浊音或实音, 听诊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消散期叩诊逐渐变 为清音,支气管呼吸音也逐渐减弱代之以湿性 啰音。
临床特点
• 儿童期病理分型常以支气管肺炎为主,但近几年大叶性肺炎呈上升趋势 , 其治疗周期较长,了解不同年龄段的病原学特点对治疗的关键。
病毒病原在儿童大叶性肺炎病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 其在婴幼儿。这与婴幼儿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 疫功能尚未完善,缺少SIgA有关;而学龄前期、学龄期的 儿童随着机体免疫功能不断增强,病毒感染率降,表明病 毒感染在婴幼儿期的大叶性肺炎中是防治的重点。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体与季节的关系
肺炎流行季节为每年11月至次 年4月,6~8月为另一高峰期, 病毒 和支原体主要在寒冷季节流行,病 毒和细菌感染以5~8月为最高。
2.红色肝变期:一般为发病后的3~4天进入此期。肉眼观,受累肺叶进一步肿大 ,质地变实,切面灰红色,较粗糙。胸膜表面可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镜下,肺泡 壁毛细血管仍扩张充血,肺泡腔内充满含大量红细胞、一定量纤维素、少量嗜中 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物,纤维素可穿过肺泡间孔与相邻肺泡中的纤维素 网相连,有利于肺泡巨噬细胞吞噬细菌,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
鉴别诊断
4.肺癌继发感染 年龄较大,起病缓慢,中毒症状不明显,可持续有痰中带血,
X线检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或协助诊断。 5.肺结核
常咯大量脓痰,X线检查有液平面的空洞形成,可资鉴别。
右肺上叶大叶性肺炎 左侧胸腔积液
右侧气胸
并发症
• 中毒性休克; • 败血症; • 肺肉质变; • 肺脓肿和脓胸。
抗菌药物选择
经验性用药
基于实验室 检测的选择
大叶性肺炎既往多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首选治疗药物, 但随着病原谱的变迁,药物的选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 为鉴别不同病原的大叶性肺炎,应做包括MP、细菌(含 结核分支杆菌)及病毒在内的病原学检查。在难以获取 病原学资料的基层单位,可根据流行情况及血常规和 CRP的结果予以判断,当白细胞总数及CRP不高或轻度升 高,患儿曾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又效果不佳时,则其 患不典型病原感染及病毒感染或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大 。
• 以往认为大叶性肺炎多见于3岁以上的年长儿,偶见于婴幼儿。 • 刑娜等报道年龄最小为15 d, 0~1岁组和大于6岁组分别占大叶性肺炎
的19. 1% (109/570)和60. 5% (345/570)。(2009年) • 王美娟等报道1个月~3岁组和大于6岁组分别占大叶性肺炎的26. 0%
(26/100)和53. 0% (53/100),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尤其是MP性大叶性 肺炎。(2010年)
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分析
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分析
发病年龄以1~7岁为主, 细菌感染多发生于3岁以内,支 原体感染多发生3岁以上,而病毒感染在所有年龄组都 有较高的发生率。
提示我们神马?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叶性肺炎的流 行趋势及病原学发生了改变。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大叶 性肺炎逐渐增多。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大叶性肺炎的病原谱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及 生活方式而不同。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 邱立等对296例患者分析报道发病年龄以1~7岁为主,占 59.7%。细菌感染多发生于4岁以内共28例(占细菌感染的 75.7%),尤其是1岁以内共15例(占细菌感染的40.5%),支原 体感染多发生于4~10岁共45例(占支原体感染的59.2%),呼 吸道合胞病毒多发生于1岁以下共6例,衣原体感染多在1岁 以内。
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用合理性
临床感染的情况极其复杂,混合性感染具多,细菌往往不处在同一生长状态, 联合用药时,繁殖期杀菌剂可以杀灭繁殖期细菌,抑菌剂可以抑制生长期细菌的 繁殖。而且两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也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与细菌的细胞外 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细胞壁合成受阻,最后细菌破裂死亡;而大环内酯 类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致细菌死亡,联合用药同时阻断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可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也有很多报道,细菌的表面有磷酸、 钙、血小板及红细胞附着,形成坚硬的菌膜,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到达细菌 的细胞外膜上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在菌膜上形成孔穴, 有利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孔穴进入菌膜内层,达到杀灭菌膜内部细菌的作 用,具有互补、协同功效,从而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邱立,孙红等.枣庄地区小儿大叶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J/OL]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17(2):182-184)
小儿大叶性肺炎病原谱在我国
➢ 张京荣等报道儿童大叶性肺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小 龄化,其中年龄最小者仅2月,1~12月18例(19.6%),支原体阳性 4例,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1例;1~3岁12例(13.0%),支原体阳 性6例,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4~7岁28例(30.4%),支原体 阳性23例,血养表皮葡萄球菌1例,痰培养肺炎链球菌2例,草绿色 链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8~14岁34例 (37.0%),支原体阳性期:见于发病后的第5~6天。肉眼观,肺叶肿胀,质实如肝,切面干 燥粗糙,由于此期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而充血消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大部分溶 解消失,而纤维素渗出显著增多,故实变区呈灰白色。镜下,肺泡腔渗出物以纤 维素为主,纤维素网中见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较少。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 而呈贫血状态。渗出物中肺炎链球菌多已被消灭,故不易检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