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心理状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体验与艺术品内在形 式的生成:审美意象
• 意象,在西方文论中,与之相对应的词语 应该是“imagery”一词。 • 《易传》:“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 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指“天意”, 象是符号化的卦象。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从“神思”的角度 提出“意象”一语,“独照之匠,窥意象 而运斤。”所谓意象,是情意与物象两相 契合的艺术创造,是“意”与“象”融合 一体形成的文学基本单元。
• • •
• • •
• 第五节、艺术创作的心理范式 一、范式 1.范式的提出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 斯· 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 中系统阐述的。 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 , 它是哲 学范式或元范式; 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 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 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 它是人工范 式或构造范式。
•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 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 人深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 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 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 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 下向前展开;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 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 生,总带有各种愉快;所以我们不管写什么情 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在一 种享受的状态中。”
二、沉思状态 艺术沉思:是创作冲动的思绪如惊涛般涌 过之手的一种深沉的平静,在沉思之中 涌上心头的纷纭思绪、物象被反复回味、 体验,从而形成艺术的内形式―――审 美意象。以往的情感积累获得审美升华。 艺术沉思则是由生活经验变为审美体验 的转换过程。
1、艺术深思的心理内涵 首先,“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提示了艺术 深思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其次,平静的心境中,对被压抑在心理深层的情 感储备加以“回忆”,就是艺术深思对情感的 初步把握,也是艺术情感的初级生成。 2、艺术深思过程中的情理融合 哲学沉思是一种深刻的理性思考,是概念的碰撞、 组合与逻辑的沟通。艺术沉思本质上并不是思 考而是体验,它的对象不是理性观念而是情感。
艺术形式可归为三类:生活型、象征型、幻象型。这 三种艺术类型分别与三种不同的心理模式相对应。 即经验复现模式、情感宣泄模式、无意识呈现模式。 生活型 是指那些写实的绘画和雕塑、模仿的音乐的 音乐和舞蹈、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文学等。 象征型 艺术不是生活经验的重新组合与复现,这种 艺术的创作过程在心理上是非程序化的。形形色色 认知经验的复现欲求让位于强烈的情感表现冲动。 幻象型 艺术一般说来可视为某种现代派艺术的别名。 这种艺术的特点是,它既不再现具体的生活画面, 又不借助自然景物来完成情感冲动的宣泄与升华, 它呈现于人们面前的乃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幻象世界。
• 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一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 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 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 种悲剧人生观。 • 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 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 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 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 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 如:诗歌和雕塑,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 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 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 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 出来,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 回归世界的本体。
• 3 、重叠式:两个意象重叠起来并产生新 的意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枝来” • 5 向心式:指多个意象围绕主导意象向内 凝聚成意象的整体。“千山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四、审美意象的联结 • 在抒情性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 表现为意境。意境的意义在于通过将不同审美 意象联为一个整体而呈现出一种新的韵味。 • A 、意境使审美意象所呈示的生命体验得到进 一步凸现与强化。 • B 、意境还可以使单个审美意象难以传达的内 涵呈示出来。 • C、在整体意境中,单独审美意象为一些非意 象因素所连缀、修饰、从而呈现特定的生命体 验。
• 2.范式与柏拉图的理式 •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世界复制理 式,艺术复制世界。美的显得不真实了。 • a.“理式”的基本含义 • “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 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 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 的“本体”。 • 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 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 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 “理式”是 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 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 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 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 三、形象范式的特点 • 是图型范式与属相范式的补充,更能体 现艺术独具的内在性质。 • 1.情感性。是个人内心无法摆脱、无法 消解的“死结”。它和作者的忧伤、欢 笑紧密联系在一起。 • 如莫言《红高粱》。
• 2 .充盈性。也即其真切、形象、生动、亲昵、有 意蕴。 • 如阿Q • 1.“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用手去摸小尼姑 的头皮,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 脚……”阿Q就是用这句话答复的。 • 3. 个异性 • 图型范式和属相范式在每个艺术家那里会表现为共 同的东西,如作为属相范式的女人、英雄可以表现 一切女人、英雄。但是形象范式不同,如我我眼中 的英雄和你眼中的英雄就不同。抗日战争时代的英 雄和改革开放的英雄不同。
• 四、形象范式的生成 • 是由无意识构造力生成。 • 无意识构造力是根据自身的意向,对攫入材料进行创造 性组织,以此打破了客体原有的结构和秩序,使他们朝 本能和体验的方向生成,并带上主体无意识个性特点, 形象范式微 是在这样一种活动下生成的。 • 如祥林嫂。如阿Q。(这个人的鼻子,那个人的眼睛等 • 五、形象范式的本体分予与它的摹本 • 分予性是指在一般情况下,它总是会生成同类的多个 摹本,由此而构成一个创作的序统。 • 主体如果是个体的话,它就作为个体范式而出现,如果 是一群抽象的群体,它便作为“集体范式”而出现。前 者涉及作者的艺术创作、艺术个性等问题,后者涉及原 型理论。

尼采认为,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 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 悲剧是不断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 队。在悲剧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 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梦境。但酒神是悲剧 的根据和基础。当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 得斯试图将悲剧安放在日神的基础上时, 悲剧就走向了灭亡。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 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 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 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 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 利的人生态度。
陆机在《文赋》中说:“其始也,皆收视反 听,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其 致也,情瞳咙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神思篇》认为虚静乃是“驭文之首术, 谋篇之大端”,“陶均文思,贵在虚静, 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三、内觉体验 内觉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艺术水平之下的深层心理同样发 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层心理内容在创作主体的有意 调动和其他因素的刺激下会以不同方式显现为意识水平 的心理现象。对那些深层心理内容的捕捉和体验深沉是 创作主体最艰难的心理活动。对于这种心理活动,我们 称之为内觉体验。 2、内觉体验与隐在感知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隐在感知模式:是指那种由各种欲望、观念、情感、经验 沉积于无意识领域,经过长期碰撞、组合而构成的能够 赋予人的感受、体验、认知活动以指向性的潜在心理结 构。 艺术形式可归为三类:生活型、象征型、幻象型。这三种 艺术类型分别与三种不同的心理模式相对应。即经验复 现模式、情感宣泄模式、无意识呈现模式。
• 一、癫狂状态: • 1.定义:在艺术创作中,当情感达到一种极 致状态时,出现的一种奇异的创作现象。郭沫 若(P151) • 2.其心理特征: • A.以激情的强化为标志; • B.无意识创作的突发。 • 激情,是一种迅猛勃发,激烈而短暂的情感, 它往往是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 这种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又是有主客观 条件基础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适宜刺激。 另一方面是自身的适宜刺激(这主要指创作主 体的“情结”
柏拉图“灵感说” 1、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处 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 纵他写作 2、不朽的灵感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迷狂就是灵感的时候,在这种迷狂的状态 中,灵感像在发酵似地滋生发育。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 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
• 尼采的思想 • 1、权力意志 • 权力意志,实际上是针对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提 出来的,它要求人们不是消极地求生命的保存, 而是积极地从事创造,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 2、价值重估、上帝死了。 • 价值是指一切传统文化。上帝死了意指西方社 会出现了无法挽救的道德危机和价值真空。第 一个明确指出基督教信仰危机后西方出现价值 真空这个事实的人。 • 3、超人哲学 • 是价值重估、上帝死了思想的综合产物,创造 权力意志的人也就是超人。
• • • • • • • •
• 第四节、体验与艺术品外在形式的生成 一、体验与艺术外化 1.艺术作为生命体验的外化形式:原始思维与审美思 维的同一。 2. 审美相似律的意义。 审美相似律:就是使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 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 理规律。 是人的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 如大海与胸襟,秋风与凄凉,高山与品行等等 3.审美相似律的类型。(因果相似律、结构相似律) 因果相似律:表现为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循环转 换的过程。
• 一、审美意象的一般特征与类型。 • A.表象是指外在事物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知觉 形象, 审美意象 (简称意象)则是指艺术创作 或艺术欣赏以及其他完美活动中主体脑海里着 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形象。 • B.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 第一,就其与外在相关物的关系而言,意象并 不指涉固定的单一之物,表象则有具体的固定 所指。 • 第二,审美意象是包含着理解、评价和情感倾 向的复合性心理构成,而表象则只是关于某一 事物外部形态的记忆。 •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月,梧桐。
• 二、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 • 1.自我体验:是体验的自我意识,是人将 自己当做独立的生命个体来自我观照、审 视、谛听时产生的深沉情绪。 • 角色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境遇、、理想 人格、趋同心理、文化认同等因素在人的 内心世界中形成的各种规范和原则。 • 2.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冲突 • 3.自我体验的抗争与角色意识的审美化 •
• • • •
二、图形范式与属相范式 1.图形范式 A.定义:指的是对象的线性结构方式 B.特点:是理性分析的对象,是剥落了艺术外观 所必需的情感、情绪、表象、色彩后剩余的客观 逻辑结构。 • 2.属相范式 • A.定义:它是一切事物表现的普遍结构。换句话 说,就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 B.特点:是让人认出这些东西。但是艺术不仅仅 是让人知道有这样一个图型范式,了解其外形, 也不仅仅是让人了解其属相范式,获得知识,而 应该具有感染力。
• 第三,从心理功能上来看,审美意象将 主体心灵引向超越现实的自由之境,表 象则使人逼迫现实事物。审美意象指向 主观体验,表象则指向认知活动。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 一行白鹭上青 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门泊东吴万里船。
• 二、审美意象的生成。 • 是生命体验的形象化,是主客交融的产物。 • 三、审美意象的多维结构 • 包含着感觉、知觉、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要 素。 • 1 、平行式:按时间空间顺序的并列组合。《天 净沙秋思》 • 2 、递进式:采用顺序推进的方式,或在时间上 先后承续,或在情感上层层推进,如王昌龄《采 莲词》“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 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