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论资料
1. 对方辩友错误地将价值等同于影响,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价值有多大,我方也承认文学名著有其不可忽视的家长,但是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是两者谁的影响大,而非谁的价值大。

鲍鱼鱼翅的营养价值大,但是它们的影响绝对不及街头小面。

2. 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知名度大,但是知名度的广度不等于影响的广度,谁都知道四大名著,谁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真正去读,理解其中的真意。

3. 对方辩友显然在模糊通俗与浅薄的概念,我想说的是,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并非浅薄,只是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们更好的理解。

通俗文学并不是庸俗文学。

4. 对方辩友一直在说文学名著对于人们思想的指导功能,指责通俗文学中的糟粕,但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是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影响的大与小,而非好与坏,同时正是因为通俗文学有其负面影响,才更加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我方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

首先从通俗文学影响的范围看,通俗文学就是产生并存在于老百姓身边,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读过一本文学名著,但却看了不少通俗文学的作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影响力。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就是要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因为它产生于“草根阶层”,有着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与支持。

《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类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作品,问世之初就是“下里巴人”,就是通俗文学。

其次从影响的深度看,通俗文学的思
想内涵同样深刻,文学名著中的思想精髓在通俗文学中同样有,忠、孝、礼、义、同样是通俗文学倡导的思想。

通俗文学并不等于庸俗文学。

同时,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更具有时代特征,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洗涤人们的思想,震撼大众的心灵。

整个文学范畴就像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种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没有众多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大文豪们不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最后从通俗文学与文学名著的关系看,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

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

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

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得益于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

譬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这样的古典文学名著走入千家万户,贴近寻常百姓。

而大部分评书、曲艺、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所以就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本身而言,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
我方的观点是:通俗文学比经典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大。

如果抛开?文学?的后缀,只考虑?通俗?与?经典”的对立,可以很容易地将?经典?理解为身披铠甲,手持宝剑的骑士,将?通俗?理解为手握镰刀的农民。

视觉上的对立让他们不可同台而立。

因为?经典?嘛!几乎永远可以居高临下,泰山压顶。

但如若我们在?通俗?与?经典?之后委以?文学?的定义,那么看问题的角度也应随之改变!《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

这就决定了文学是艺术性的,因而我们不能从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艺术风格的不同就对其拥有的艺术性施以对比与批判!理应肯定其艺术地位的平等性。

那么,要比较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谁对人的影响更大,我们就应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做分析:首先,从影响范围来说。

何为通俗文学??通?者?达?也,也就是创作的作品与读者之间应该是交流大于障碍,?俗?者?大众?也,通俗文学面向的大众,而经典文学名著则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大多数阅读都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

第二,从文学对人产生影响的方式与效用来说。

通俗文学是时代的代表,其通俗易懂的行文方式更易于被同时代的人接受。

它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
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名著所讲的固然是经典,但因长时间的沉淀,就算多次阅读也未必能读懂,许多人往往在这样的细嚼慢咽中失去了耐性。

名著就像金字塔的塔尖,高高在上,使人敬畏大于亲切!更加不容忽视的是,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其作品本身,而是来自其它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化演绎。

通俗化的艺术形式让名著走入千家万户,将高深枯燥的道理寓教于乐难道不好吗?最后,从时代的角度来看。

经典文学难以在其产生的年代出现,因为经典文学必须成书于过去,并反映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批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

它虽然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但却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不断的与我们产生疏离感。

而通俗文学则能够很好跨度古今,着眼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新风尚,不是更能影响人后胜于今,与时俱进吗?综上所述,我方认为通俗文学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的影响,比经典文学更大。

谢谢~ 攻辩问题:如果打个比方,整个文学范畴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座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

对方辩友您同意吗?
您不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同意的话相当于您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范围更广,内容主体更加丰富与庞大不同意相当于您认为经典文学是塔基,通俗文学是塔尖。

我们所看到的文学就成了一个倒三角,人们平常接触得多,了解得多的是经典文学,通俗文学少之又少。

达到了这样一个
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在现实中不存在。

所以不管怎样都能证明我方观点我想问:若是对方辩友哪位开一间书店为生只有两个选择你们是卖经典小说还是通俗小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词,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1. 对方辩友错误地将价值等同于影响,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价值有多大,我方也承认文学名著有其不可忽视的家长,但是我们今天辩论的题目是两者谁的影响大,而非谁的价值大。

鲍鱼鱼翅的营养价值大,但是它们的影响绝对不及街头小面。

2. 对方辩友不断论证文学名著的知名度大,但是知名度的广度不等于影响的广度,谁都知道四大名著,谁都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并非每个人都会真正去读,理解其中的真意。

3. 对方辩友显然在模糊通俗与浅薄的概念,我想说的是,通俗文学的思想内涵并非浅薄,不应放弃那些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人道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文学名著自产生之日,或难以见容于时代惊世骇俗;或激起时代共振,狂扫文坛,最终大浪淘沙铸就成经典传世绝唱。

它带给我们的永远是内心的纯粹和高尚,引发我们对社会的终极关怀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

它所承载的文化力量将是永远不变的,即使将来我们无所不能,我们依然离不开人类文明之光的照耀和抚慰,离不开我们美好的回忆和纯真的梦想。

文学名著,汲古今中西之文萃,纳天地日月之精华!我们感谢名著,呼唤名著,倡导名著,热爱名著。

我方确信:文学名著对历史、社会、人类等多方面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的熏陶,在于心灵的滋养,在于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

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尊敬的各位来宾、对方辩友、主持人:大家好!前面我方和对方的一辩都进行了立论,从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方洋洋洒洒、诗情画意,可内容呢?是空洞、片面而且教条的。

我方详细地给出了文学、通俗文学以及名著的定义,而对方只是阐述了什么是名著,而且说的并不完整。

最夸张的是,对方将名著的作用无限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似乎没有了名著,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

这是一种荒谬的论断,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们不禁要问:在文学尚未产生的年代,难道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就一直停滞不前了吗?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文学名著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即使是整个文学范畴,也不能替代阳光、空气、水和食物。

文学只影响着我们的精神领域,丰富着我们的思想,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在我们的精神领域,究竟是通俗文学,还是名著的影响更大一些呢?当然是通俗文学!整个文学范畴就像是一座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厚重的基石,占据着这座金字塔的主体,是这座金字塔的支撑,而名著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塔尖。

没有众多的通俗文学的积累,哪来的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连那些名著的作者,那些大文豪,不也是经过了?读书破万卷?之后,才?下笔如有神?吗?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接触更多的,是这座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塔尖,毕竟塔尖太高了,那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企及的。

看名著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读懂的能有几个?拿过来一部《莎士比亚大全集》,请问对方辩友,你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吗?你能说出它对你的影响有多大吗?综上所述,世界上先有通俗文学,后有文学名著,通俗文学是浩瀚无际的宇宙,名著是宇宙中的点点星辰,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普遍的,广泛的,而名著对我们的影响是局限的、提高的,所以,我方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要大于文学名著!感谢正方二辩的精彩发言,下面请反方二辩选手发言: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是文学名著比通俗文学影响大,前提是我们并不否认通
俗文学的作用,也无意放大名著的作用,更无意将之绝对化,只是说文学名著影响比通俗文学大,这一点再次明确告知对方。

文学名著无一不是文化的精粹,历经风雨沧桑的考验,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点我很高兴大家没什么异议。

但对方辩友称?普通人写的作品,是不可以被称为名著的?的观点则完全是错误的,可以说:只要是精品,任何人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名著!?归家但恐翁姑责,窃取金杯当照凭?这样的词句能流传至今,其作者我们只知道是一个窃杯的平凡女子,
更不用说《诗经》?风?部中的作品了。

对方辩友认为通俗文学?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

?我方不敢苟同。

众所周知,通俗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

如果非要说其?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未免过于牵强,实乃民族的不幸!人类的悲哀!有一份教案中这样描述通俗文学的特点,一是内容的凡俗,二是形式的浅显,三是效应的快适。

其相对应的阶层主要是中下层的人群。

其表现形式最初的就是民歌戏曲,还有就是如对方所言的武侠言情等。

要比较影响的大小,我想无非是比较其影响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长短与大小。

文学名著是历史的凝粹,其文化内涵是得到世人公认的,其教化作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样的警句虽然没有多少人知道是出自《论语》,但其影响可说无处不在了。

加之《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其影响早已超出国界的限制,为全世界所认知和认同了。

且名著都是历史的积淀,其生命力绝不是几十年、几百年,而直至永恒,更不受地域、民族或朝代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时间与空间都可能无限的,非通俗文学可以比拟的。

而通俗文学往往具有地域和时间的局限,大都有较强的地域(地方)性,同时,通俗文学因其?俗?之特点,生命力大都不强,有的传播时间如秋蝉般短暂。

当然,也可能在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内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注定了其影响必定是有限的。

对方辩友举了一个《莎士比亚大全集》的例子,来否认名著的影响。

其一,这毕竟是外国作品,中国人研究毕竟不如其本民族研究透彻;其二,一本《红楼梦》至今无人敢说能研究透,更何况是外国人的一部全集(不是某一独立作品),是不是太为难人了?其三,名著有精髓,通俗文学有多少有精髓?可见对方辩友更多的给人以一叶障泰山的感觉!其实就文学?名?著字眼而言,所谓?名?,就是名气足够大,影响足够远的意思,否则也就不是名著了!感谢反方二辩的精彩发言,下面有请正方三辩出场:各位辩友大家好!就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大的观点,我谈几点看法。

一、通俗文学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通俗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俗文学源自寻常百姓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以刘恒著《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作品通过俗人、俗事儿、俗语展现出草根阶层真实的生存状态,深受各阶层广大读者的喜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老百姓看得懂,喜欢看,有共鸣,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力就大。

通俗文学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普希金说过:?俗语曾经是必须和文语分开的,但后来两者接近起来,而这就给了我们表达我们思想的巨大力量。

?语言文字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它的通俗化昭示着文学要走一条不断通俗化的道路。

通俗是文学的生命。

通俗文学是文学的根!其影响力也必然大于名著。

二、大多数名著诞生之初就是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

今日文学最主要的形式是小说。

小说产生之初就深深地打上了?通俗?的烙印。

《汉书"艺文志》?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于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

?小说自上古神话,志怪笔记发展至初具模样时,为正统所不屑。

大多数文学名著诞生时就是通俗文学。

一提到名著,我们大都会想到小说、诗词、还有一些政论和散文,数量也屈指可数。

而通俗文学几乎涉及了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诗词、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谚等等。

数量上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比名著大。

三、关于对方观点的探讨。

1.?文学名著无一不是文化的精粹?这话我还是有些?异议?的。

有?名?不见得就是?精粹?。

《我的奋斗》够有名,可那是纳粹的精神统治工具,是不折不扣的文化垃圾!2.很高兴对方提到《诗经》中的?风?部,民歌不正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吗? 3.? 众所周知,通俗文学难以登大雅之堂?难道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以?雅?和?俗?的标准来界定吗? 4.对方提到的《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先师言行的一部作品。

圣人虽有?信而好古?的自供,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

圣人无常师,不耻下问。

学习时从来都是眼睛向下的。

通俗文学对?圣人?同样有着巨大影响力! 5.?通俗文学因其?俗?之特点,生命力大都不强,有的传播时间如秋蝉般短暂。

?文学名著也多有散失呢!以《战国策》为例,成书时有三十三篇,到北宋时已经散佚十一篇,由曾巩补足。

且该书多是后人伪作!更有些名著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书了。

谁见过《三坟》、《五典》?素材正方: 1 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我们从文学的历史演变中把握是根重要的。

西方有学者说:?晚清时期对于小说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不应在西化过程中去寻觅。

相反应将这个时期视为文言与白话长期而复杂的相互影响所达到的极盛时期。

?①这一点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来说尤其如此。

因为新文学的先锋们是打着反传统的旗号,?
拿十九二十世纪的西洋文学的眼光去评判?②。

而通俗文学的作家们,则默默无闻地在明清传统小说的影响下,写出言情、武侠、帮会等一系列题材的小说。

他们既不提口号,也不谈主义。

只是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通俗文学指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

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

与严肃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经济发展为基础得以滋长繁荣的,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的,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为模式的文人创作或经文人加工再创造的作品;……形成了以广大市民层为主的读者群,是一种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的,也必然会反映他们的社会郭沫若的这个看法一个核心的意思在于,通俗文学的确是在和?市场?的相互关系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历史位臵的。

没有这个文学的、文化的市场在?现代都市?的兴起,没有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读者群的出现,那近现代的?通俗?的文学也就无从谈起。

很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赵树理当然就不该进入我们对?通俗文学?的考察范围——因为他的小说和?市民?和?现代都市?都没有任何关系啊。

正如对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在历史上众说纷纭一样,对?通俗文学?这一概念的厘定现在看来也是充满了内在的矛盾。

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和市场——如果大家同意,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是有巨大关系的,那么,我们在谈论市场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市场的多样性,在现代都市的市民阶层之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社会难道不存在市场吗?我想当然是有的,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很有力的印证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

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承继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嘛。

因此,我理解范先生何以在上述引文中使用?通俗文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冠以?市民?二字。

在?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的概念之间容忍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是我们今天更加难以进入历史语境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

相比而言,?市民文学?或者?市
民的文学?是更清晰的表明了文学和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的。

然而,就是从这样的矛盾的概念出发,中国的?通俗文学?在今天是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

上接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的章回小说,中承晚清之谴责与黑幕,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等等,再到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到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就有安妮宝贝之类的作者吧。

?通俗文学?成了一个一脉相传的伟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和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当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山药蛋派,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想还应该包括今天像张平这样的很大众化的作家,当然就是些异类,更不要说文革时候的东西。

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总算是用行政手段推行而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普及’,但这些作品的创作既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无法进入民众的心灵?。

2什么叫通俗?鲁迅在谈到《京本通俗小说》时说:?其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

? 3 再回头来看一看,我们现代当代一些所谓严肃的正统的文学期刊如《十月》〈收获〉等杂志上发表的作品,难倒它们真的就一定胜过了在〈故事会〉、〈今古传奇〉上发表的作品么?那些杂志办了这么多年,其实经过淘汰后,剩下的精品照样少。

有时,我在〈收获〉上看到一篇关于波茨坦公告诞生经过的报告文学,其实这样的报告文学,在〈今古传奇〉这样的杂志上是极多见的。

4 通俗文学与经典文学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较赞同郑振铎对通俗文学的看法: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大众文学,一种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一种文学。

佛克马认为经典文学是精选出来的具有我们可以从中进行选择文学精神宝藏,而且起到为文学批评提供参照系作用的一些文学作品。

作者创作出一部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接受才算实现其价值,读者在通俗文学转变为经典文学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读者对通俗文学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他们要么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再创作既由读者转变为作者;要么推荐给志同道合者或其本身的阅读行为也会影响的周围的人,从而形成了一种对某些通俗作品的阅读潮流,这就有利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

其次,作家、出版商等也会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或出版,这有利于形成某种文学主流,而这些主流文学在将来也许会被奉为经典。

5 其实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在各个时期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通俗文学是文学名著的根源,而文学名著是通俗文学的升华.要在影响前面加上一个时间范畴,比如说现代. 要是按照现代这个时期来说,本人认为通俗文学要比文学名著的影响大,必定通俗文学是基础,文学名著是由它发展而来的,而且人们对通俗文学比较乐于接受和吸收,因为它通俗易懂,而文学名著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思想底蕴来分析名著中所阐述的道理或哲理. 6、通俗文学是名著的基础和土壤,我们今天看的宋词是名著,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